■白曉東,徐建平,張立飛
(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河北 邢臺 054035)
經過改革開放40余年的發展,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前期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撐。當前,中國正處于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的關鍵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由追求高速度轉向追求高質量,這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質量上有明顯差距,還不能有效支撐國家人才戰略和企業轉型升級[1-2],在我國職業教育由規模拓展轉向質量提升的背景下,如何科學、系統把握當前職業教育學生的需求?如何以需求為引領構建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邏輯框架?如何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這些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義。
政府、學校、企業、家庭、學生都是職業教育的利益主體,有著各自的訴求,政府希望通過發展職業教育提升人口素質,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學校希望培養出高水平人才,提升學校聲譽;企業希望招聘到高素質員工,為企業創造價值;家庭希望孩子通過接受職業教育改變家庭發展命運。這些不同的利益訴求都可以歸集到職業教育學生的成長成才上,只有微觀上每一名學生取得成功,才能在宏觀上匯聚成強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準確、系統、全面把握職業教育學生需求是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切入點。
需求層次理論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提出,他認為人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滿足某種需求,人的需求會影響人的行為[3]。馬斯洛將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包括食物、空氣、水、睡眠等。當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后,人類會產生安全需求,追求穩定的生活,免遭威脅與疾病。當物質欲望滿足后,人類會追求情感與歸屬,渴望親情、愛情、友情,這稱之為社交需求。當社交需求滿足后,人類會進一步渴望得到尊重,包括自我尊重和外界的地位、名聲、榮譽。自我實現需求處于所有需求的頂端,是一種高層次精神需求,注重激發潛能,實現理想與抱負,成為內心所期盼的樣子[4]。
職業教育學生需求具有多樣性,使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自然人的需求層次映射到職業教育學生身上,分析其入學動機、心理特征和發展需要,得到職業教育學生的需求層次(見附表1)。

附表1 職業教育學生的需求層次

附表2 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邏輯框架
1.生理需求
職業教育學生的生理需求是能夠接受職業教育,一方面擁有相應的入學機會,包括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與在職職業教育;另一方面可以負擔起在校期間的學費、生活費等各項費用。
2.安全需求
職業教育學生的安全需求是在接受系統的職業教育后,能夠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與就業技能,具備參加工作的能力。學生所學到的東西與社會發展、企業需求聯系越密切,學生的安全感就越高。
3.社交需求
職業教育學生的社交需求是認同職業教育,對學校、專業及將來從事的職業有歸屬感,一方面在校期間有和企業深度交流的機會,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感受到來自學校、老師的關心愛護,身心健康,積極向上。
4.尊重需求
職業教育學生的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和獲得他人尊重,一方面在學校搭建的各種平臺上施展才華,大顯身手,收獲自信自尊;另一方面期望參加工作后,能夠感受到企業、社會對一線勞動者的尊重。
5.自我實現需求
職業教育學生的自我實現需求是在滿足前面四種需求后,渴望激發潛能,超越自我。在教育層面,期望通過攻讀應用型本科和專業碩士,進一步夯實專業、拓展視野,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機會;在工作層面,期望畢業后有相對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通過做好技術工作成就一番事業,實現人生價值。
為有效滿足職業教育學生的需求層次,從科學、系統、完備的角度提供相應的供給內容,構成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邏輯框架,一級指標是對應的供給側改革領域,二級指標是細化的供給側改革措施。核心思路是充分滿足職業教育學生的基本需求,并為其最終達成自我實現創造條件。
通過擴大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強化職業學校的職業培訓功能,讓更多的人有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在擴大招生規模方面,一是針對進城務工人員、下崗職工、留守農民、退役軍人等群體安排靈活的入學政策,可以免除或適當降低文化課分數;二是加大獎助學金力度,增加助學貸款投放,幫助家庭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在強化職業培訓方面,一是督促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落實職工培訓制度,按比例計提職工教育經費,聯合職業學校開展技能提升與學歷教育互通式培訓;二是發揮職業學校社會服務功能,開展送課進社區、傳統工藝展示、職業教育啟蒙等活動,讓廣大群眾感受職業教育的魅力。
通過推進職業學校教學改革,強化就業指導教育,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就業能力。在推進教學改革方面,一是及時優化專業體系,根據經濟社會發展、企業需求變化確定招生專業;二是推進課程改革,增加實驗、實踐類課程比例,著重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三是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鼓勵教師在企業、行業協會兼職兼薪,對考取高水平專業證書的教師予以獎勵。在培養就業能力方面,一是通過上好就業指導課,培養學生的簡歷制作、筆試面試、職場禮儀等就業能力;二是聯合行業企業、咨詢公司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職業生涯規劃,消除就業迷茫。
通過促進產教深度融合,開展人文關懷教育,增進學生對于職業教育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方面,一是擴大企業訂單培養規模,讓更多學生接觸一線生產環境,學習最前沿的生產工藝,完成學生、職工兩者身份的無縫轉換;二是引入社會資本共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實訓基地,將企業文化帶進校園,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增加職業元素。在人文關懷教育方面,一是開展工匠精神、職業精神教育,邀請大國工匠、勞動模范進校交流,為學生樹立人生榜樣;二是積極關注學生心理健康,鼓勵輔導員考取心理咨詢師證書,開設心理輔導課程,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通過搭建成長平臺,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為學生茁壯成長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的尊重需求。在搭建成長平臺方面,一是健全各層次職業大賽、技能大賽體系,以賽促學,以賽育才,讓有能力、有潛質的技能型學生脫穎而出;二是豐富校園文化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三是組織開展社區志愿活動,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收獲自信自尊。在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方面,一是倡導企業建立人性化管理的企業文化,傾聽一線職工、特別是年輕職工的合理訴求,充分發揮工會職能,建立積極、愉悅、向上的工作環境,打消學生職業顧慮;二是政府要大力弘揚熱愛勞動、崇尚技術的社會風氣,讓技術技能人才成為受社會尊敬的群體。
通過開展全面素質教育,暢通學歷晉升和職業發展通道,為職業教育學生發揮潛能,實現個人抱負創造條件。在開展全面素質教育方面,一是大力推行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創業意識啟蒙、創業素質培養,安排專業教師擔任創業導師,指導在校學生進行創業實踐;二是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水平,鼓勵有條件的學校與德國、日本等職業教育發達地區的學校、企業開展聯合辦學,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專業技能和國際視野,培養高端應用型人才。
在暢通學歷晉升機制方面,著力打破本科、碩士層次職業教育“斷頭路”,提升職業教育的延展度和含金量。加快推進高水平職業學校、地方普通高校開展應用型本科教育。鼓勵有碩士授予權的普通高校面向應用型本科生單列一部分專業碩士招生計劃,培養既有專業理論知識又掌握職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探索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碩士培養模式。
在暢通職業發展通道方面,拓寬就業面,增加高水平就業機會,激發職業教育畢業生干事創業的動力。一是消除針對職業教育學生在公務員招錄、企事業招聘、積分落戶方面的歧視性政策,倡導“唯能力不唯學歷”的就業氛圍;二是逐步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待遇,鼓勵企業對高水平技能人才實行股權激勵、科技成果轉化分成等彈性分配方式,設立首席技師等高級別崗位,吸納高水平技能人才參與企業管理;三是由政府、企業、學校共建創業孵化器,吸引有創業方案的畢業生入駐,給予場地、信貸、稅收優惠,支持畢業生發揮職業教育貼近市場、實用性強的特點,圍繞數字經濟、新興業態、緊缺服務業開展創新創業。
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是一個系統工作,需要以邏輯框架為指引,由政府、學校、企業協同實施。改革的關鍵是主動適應需求,改變原有的路徑依賴,重新定位各供給主體在職業教育供給體系中的作用與角色。
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首先要建設科學、權威、高效的決策機制。職業教育既具有一般教育意義上的普惠性,又具有與市場、行業、企業密切聯系的跨界性。這種雙重特性決定了在職業教育領域,需要建立由政府主導、相關利益主體參與的多元決策機制。在具體實施中,可以探索“政府部門聯席會議+職業教育咨詢委員會”的模式。地方政府參照國務院職業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建立涵蓋教育、人社、發改、工信、財政、扶貧等多部門的聯席會議模式;同時建立涵蓋政府機關、職業學校、行業協會、企業的職業教育咨詢委員會。在職業教育宏觀政策上,以政府部門聯席會議決策為主,充分聽取咨詢委員會意見,將職業教育規劃融入到區域經濟、產業規劃、城市建設和扶貧開發中來,促進當地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在職業教育微觀政策上,通過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將職業資格認證、專業體系優化、培養方案設計、畢業生質量監控等交由職業教育咨詢委員會牽頭開展,充分發揮各主體所長,保持微觀政策的靈活性。
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核心是提升職業學校辦學特色化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通過建立職業學校錯位競爭機制,增強特色化辦學內在動力,構建辦學特色鮮明、層次高低搭配、內部有序競爭的職業學校體系。在專業建設上,職業學校需避免盲目跟風、貪大求全,應根據當地產業優勢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專業群,砍掉平庸專業。在學校定位上,經濟發達地區、綜合實力強的院校,可著力提升辦學層次和國際化水平,滿足學生的自我實現需求;經濟欠發達、實力較弱的院校,應以就業為導向,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在機制建設上,通過強化職業學校間的評價與激勵,鼓勵有序競爭。構建涵蓋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的綜合評價體系,對表現優異的院校加大在領導干部升遷、人員編制數量、績效工資總量上的傾斜力度。
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關鍵是提升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推進產教融合向深處發展。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具有規避風險、獲取利潤的本能。通過強化政策激勵引導、促進校企優勢互補、拓展辦學社會價值,構建政府、學校、企業利益共生機制,從根本上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在政策激勵引導上,完善產教融合效益評價機制和成本補償機制,根據辦學效果好壞和培養成本高低,調整政府在財稅、信貸、土地等政策的優惠力度。對于社會緊缺專業、培養成本較高的專業,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直接對企業進行補貼。在校企優勢互補上,探索校企合作對外有償服務模式,學校出場地、設備,企業出資金、技術,在培養學生的同時,開展對外經營。在提升經濟價值的同時,積極拓展校企合作社會價值。加大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推廣力度,表彰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將產教深入融合打造成企業服務地方發展、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