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黎梅,唐立平,吳東慶,朱 武
(1.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外語外貿學院,廣東 廣州 510550;2.廣州微斗專利代理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1455;3.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計算科學院,廣東 廣州 510023;4.廣州市南沙區知識產權發展促進會,廣東 廣州 511455)
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影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危機事件[1]。本次公共危機對我國企業的沖擊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科技型中小企業受到的沖擊更大。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指以科學研究、技術研發、技術轉移以及高科技產品和服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主要經營項目的企業[2]。一方面由于無形資產在公司總資產中占比較大、實物資產少、經營風險高等特征,融資難、融資貴成了制約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周期長,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市場化不確定性較高,品牌被模仿和侵權的可能性較大等因素,也使得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總體經營風險要高于普通企業的總體經營風險,融資難問題則更為突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全球經濟放緩,中小企業面臨著嚴峻的財務危機和生存危機,融資困境加大。為了拯救中小企業,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救助、扶持政策,金融機構也積極拓展融資業務,以幫助企業度過財務難關。但由于缺乏對企業融資需求的了解,以及企業自身的原因,政府的救助扶持政策并未能有效地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公共危機事件沖擊下,如何選擇合適的融資模式幫助企業在短時間內渡過財務危機,盡快復產復工,是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都需要關注的問題。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實踐為背景,通過問卷調查、咨詢行業內專家等方式,了解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疫情期間的融資困境和需求,并在此基礎上探索適合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服務模式,以期完善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體系,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本次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調查,主要采取隨機問卷調查和檢索數據庫,以及咨詢行業內專家的形式,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生存現狀和融資問題為研究對象,調查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和需求。問卷調查由本人委托合作單位——廣州市南沙區知識產權發展促進會組織開展,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融資影響情況的調查問卷》共200份,回收200份。數據庫檢索由筆者執行,檢索內容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和融資問題,以及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需求。筆者還通過咨詢行業內專家,了解目前廣州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的實踐情況。
總體來看,本次調查地區分布相對均衡。此次調查的2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來自廣州市黃埔區52家,占比為26%;天河區68家,占比為34%;番禺區48家,占比為24%;南沙區32家,占比為16%。從企業成立時間來看,5年以上的企業占比為61.32%;1-3年的企業占比為19.36%;3-5年的企業占比14.28%。從員工規模看,10-50人的企業占比為38.67%,50-100人的企業占比為20.65%,100人以上的企業占比為31.74%。
從總體調查結果來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業面臨著極大的生存與發展壓力,在開展積極自救的同時,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對其有所幫助,但很多企業由于對政策措施理解和研究不足,使政策效果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再則,盡管企業有融資缺口,但由于企業缺乏相關的專業人才,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了解不深,難以在短期內獲得銀行的貸款。還有企業建議政府在降低用工成本、物流成本、貼息補助等方面出臺更多的支持政策。
1.新冠肺炎疫情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經營困境
經營困境主要是指科技型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無法完全復工復產而導致企業的營業收入不及預期[3];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經營困境主要有四類,分別是物流阻滯、市場需求萎縮、供應鏈制約及技術研發停滯。數據顯示,68.35%的中小企業遭受的經營壓力來自交通物流受阻。市場需求萎縮表現為訂單減少、客戶流失、收入不如上年同期。調查顯示,近84.57%的企業預計今年的營業收入將減少,其中預計比上年同期減少55%以上的有32家,占比為16.23%。供應鏈制約表現為上游企業未復工,導致原材料上漲;另外,15.37%的企業技術研發停滯,新產品無法如期推出市場。
2.新冠肺炎疫情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財務困境
財務困境主要是指科技型中小企業由于資金鏈斷裂且無法從外部獲取融資導致的復產復工不及預期。疫情期間中小企業的財務困境主要有以下四種:經營成本加大、現金流減少、還貸壓力增大、融資能力下降。由于企業無法復產復工,但仍需支付員工的工資及五險一金,這部分的占比達39.37%。26.63%的企業面臨還貸和支付應付賬款等債務,財務壓力加大。另外,22.58%的企業面臨現金流斷裂,且無法及時獲得融資幫助。另外,11.46%的企業由于對政府新出臺的相關融資扶持政策理解不明晰,而無法在短期內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方式緩解企業的財務壓力。
3.新冠肺炎疫情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救助需求
新冠疫情期間,政府出臺了多個救助措施和政策。目前企業已享受到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社保延期繳納(28.73%)、租金減免(17.36%、)、稅收減免(10.76%)等方面。但是,仍有31.28%的企業反映暫未享受到任何政策扶持,主要原因有:對相關救助扶持政策理解不明晰,不了解相關對接政府部門,對政策執行流程不清晰。調查數據還顯示,中小企業希望獲得的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降低稅費成本、加大融資支持、加大研發資金支持等方面,數據占比分別為21.37%、23.26%和19.11%,另有15.79%的企業期待降低用工成本,9.67%的企業希望降低物流成本。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既有其一般性,又有其特征性。廣州市有近9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產業。長期以來,中小企業由于經營規模小、缺乏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占比大等原因,導致企業貸款存在諸多限制,資金問題制約了企業的發展[4]。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中小企業的業務量大幅下降,營收減少,技術研發停滯,員工工資支出負擔增大,企業資金出現運轉不暢問題。數據顯示,38.67%的企業的資金儲備僅能支撐企業運轉2—3個月,是否有財務危機成為決定企業存亡的關鍵。在被調查的中小企業中,40.63%沒有融資缺口,6.3%的企業已有融資能滿足資金需求,但有融資缺口的企業仍然占到53.61%,通過融資手段解決企業面臨的財務危機已成為多數企業的首選途徑。
表1顯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狀況,第一列顯示了有融資缺口的中小企業最希望得到的融資扶持。數據顯示,大多數企業希望提高知識產權質押率(40.82%),26.36%的中小企業希望降低貸款利率,21.34%的中小企業希望能得到諸如貸款貼息以及其他費用補貼。大部分企業需要的貸款周期在1年左右,但希望延長貸款期限的企業也不在少數(28.73%)。

表1 科技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狀況
可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對融資有需求,希望銀行在授信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也希望政府能出臺相關的融資扶持政策。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破壞程度之高,影響范圍之廣不亞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科技型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融資難問題一直存在。自疫情爆發以來,企業的融資困境顯現無疑。盡管從中央到當地政府相繼出臺了多項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救助措施,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但由于企業對政策缺乏清晰理解,或者對政策的操作流程不清楚,很多救助政策沒有充分發揮作用。而對于一些融資缺口較大的中小企業,如果政府部門能出臺一些支持力度較大、操作性強的扶持政策,對企業的幫助效果較明顯。如廣州市南沙區出臺的《關于落實“三區一中心”戰略部署優化提升廣州南沙新區(自貿片區)“1+1+10”產業政策體系文件的通知》:對以其依法擁有的知識產權以質押方式取得商業銀行機構貸款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對該筆貸款發生的評估費、擔保費或保險費分別給予最高10萬元補貼。企業還本付息后,按其實際獲得貸款額的3%對該企業給予貼息補助,單筆貸款貼息時間最長不超過1年,每家企業每年可申請一筆貸款貼息(一份貸款合同),貼息金額不超過100萬元。廣州市南沙區這一融資扶持政策出臺后,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以及廣州銀行等積極與當地的保險、中介機構協同合作,開展線上培訓、線上辦理質押手續等,幫助當地有融資需求的中小企業快捷、高效地獲得貸款,從而緩解了企業的財務危機,順利復產復工。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是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指企業或個人以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作為質押物,向銀行申請貸款。質押的運行機制為:政府相關部門通過貼息的方式引導需融資企業與擔保公司之間建立聯系,融資公司需提供知識產權作為獲得融資的擔保憑證,同時在相關中介服務提供法律咨詢后,可以獲得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5]。目前,我國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兩方模式:貸款銀行+擔保機構+(政府);三方模式:貸款銀行+評估機構+法律機構+(政府);四方模式:貸款銀行+評估機構+法律機構+擔保機構+(政府)。在三種模式中,各個機構的主要職能或作用如下:
貸款銀行——授信(調查、審查、發放、管理),是風險的主要承擔者;
評估機構——知識產權財產權的資產價值評估;
法律機構——知識產權權屬的法律審查;
擔保機構——承擔連帶責任或階段性承接債權,以便高效地處置知識產權風險資產;
政府——搭建融資配套,促進銀企溝通;提供財政支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銀行風險覆蓋能力等。在廣州的知識產權融資體系中,政府主要起到協調和引導的作用,構建中小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服務平臺,以政府貼息的方式給予符合要求的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并不直接參與到企業的質押融資當中。

圖1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基本運行機制
兩方模式,即貸款銀行+擔保機構+(政府),這是傳統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在這一模式中,銀行為了使融資手續簡便快捷,對于經營和信譽良好、專利價值容易評估而且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的企業,會采取無擔保的模式貸款。而對于風險較大的企業,銀行則通過引入擔保機構來降低風險。擔保機構多是在當地政府的推薦下由多方共同建立而成[6]。但采用這一模式的企業需要有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或專業人員辦理相關手續。融資企業要自行辦理貸款手續、請評估機構對企業的知識產權進行評估,找服務機構辦理質押、解押等手續,還要到當地知識產權局申請貼息等手續。因此,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手續繁雜、效率低下,企業因為無法短期內獲得銀行貸款而放棄融資。
三方模式,即貸款銀行+評估機構+法律機構+(政府),是目前廣州市普遍采用的模式。在這一模式中,銀行設立專門的部門自行評估專利或商標的價值,銀行也會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共同對企業的知識產權進行評估。而評估機構為了降低自身的評估風險,會與保險公司合作,從而形成一種高效、風險低的融資模式。這一模式無需引入擔保機構,銀行承擔了一定的風險。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從中央政府到當地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政策,如專利權質押貸款貼息、評估費用支持、專利保險補償機制等,給當地銀行足夠的信心推廣相關的融資產品,愿意承擔一定的風險。另外,由于無需引入擔保機構,采用這一模式還可降低融資企業的費用。采用三方模式的企業可在短期內以較低的費用拿到銀行貸款,緩解企業的財務危機,因此成為疫情期間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采用的主要融資模式。
四方模式,即貸款銀行+評估機構+法律機構+擔保機構+(政府),是以上兩種模式的結合。這一模式降低了銀行和評估機構的風險,也省去了融資企業自行辦理質押手續的精力。但是,由于這一模式加入了擔保機構,也因此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在疫情期間,中小企業面臨著收入減少、經營成本加大、資金短缺、現金流斷裂等困境,大多不愿意采用此種融資模式。
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引導與推動,其中包括市場環境的改善、對借款企業扶持政策的制訂、貸款銀行的風險補償機制的建設等,尤其是對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的推動。相關政府部門應當積極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的知識產權融資標準,讓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有法可依,健康發展。政府還應積極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平臺,為知識產權融資提供專業性的一條龍綜合性服務,為企業知識產權市場化提供優質的全方位服務。
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涉及金融之外的專業知識,具有專業性強、范圍廣、深度深等特點,沒有相關專業中介機構的通力合作,商業銀行難以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的開展;另外,政府與金融機構還應建立統一的知識產權評估數據平臺、知識產權專家庫和數據庫,為今后評估進行數據積累,建立共享機制。知識產權價值的評估還需要相關部門或機構的協同合作,全面評價、認定知識產權的價值以及在法律上的權利等[7],從而降低知識產權質押的風險,促進知識產權市場化。
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是一項金融創新產品,需要更多的銀行參與,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是一種新型質押貸款模式,由國家知識產權局推廣,當地政府出臺相應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政策,以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銀行要善于在政府政策的引領下,以“政府銀行保險評估”組成風險共擔的融資模式,努力開發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開拓業務范圍,實現企業銀行雙贏。
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僅是中小企業融資通道之一,而不是主要途徑。由于受大環境的影響,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還不足以擔負起真正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歷史重任。企業應積極提高自身的知識產權管理水平,培養相關的專業人才,提高知識產權質量,促進知識產權市場化。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企業應積極主動了解政府出臺的各項知識產權扶持政策,選擇適合自身的融資模式來獲得貸款,以緩解企業的經營壓力和財務困境,幫助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