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祥琦
(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倡導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通過教育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起到德治的效果。漢代德育將經學教育作為主要內容,孝德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內容,具有價值觀教育的本質屬性。唐代教育以科舉為橋梁連接教書育人與仕途通達,人們讀經習禮,涵養德性。宋元兩代的官學和私學都格外重視道德教育,堅持“先立人,后成才”的人才培養理念。德育教育呈現立體化模式,德育內容滲透貫穿于教學計劃和學校培養目標中。明清時期的德育思想強調知行合一,二者不可偏廢。民國時期,蔡元培提出“五育并舉”,強化道德訓育。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近代社會,中國教育思想無不強調在知識教學中融入德育,為社會長遠發展和政權鞏固培養德藝雙馨的脊檁。
新中國成立至今,國家層面極其重視學生思想教育工作。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厘清了課程思政的基本實施路徑,高校在多樣化的專業課程教學中潛移默化地調動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潛力,讓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相輔相成,形成合力,實現課程目標和育人目標。2017年下半年,課程思政作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開始大范圍推廣實踐。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教育理念的創新,不同于真正意義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課程思政理念是通過專業學科與思政品德相互滲透融合的方式,探尋專業課程知識中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的切入點,增強關聯性,用專業知識育德,堅持專業課程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通過“課程思政”這一教育理念的創新,引導學生于知識學習中樹文化自信,植愛國情懷,立做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之志。
1.國際形勢錯綜復雜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之未有大變局:和平與發展是主基調,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多重矛盾的錯綜復雜。在這種國際形勢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提升至重要地位,矢志不渝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度關注學生思想和精神的成長,提升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1]。
2.國家戰略有力支撐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明確指出構建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梳理各門專業課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課堂教學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有機統一。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闡明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意義,并提出“政治、學理,價值、知識,建設、批判,理論、實踐,統一、多樣,主導、主體,灌輸、啟發,顯性教育、隱性教育相統一”的明確要求,對高校思想政治創新發展提出更高目標。
課程思政是黨中央推動新時代教育事業深化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高校是踐行課程思政的主陣地。作為高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對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有重要推動作用。“課程思政”建設旨在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情懷。
3.高校英語專業自身特點
高校英語專業課程兼具人文性和通識性。英語專業廣泛的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有相關性,為依托外語開展思政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2],為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順利推進提供諸多有效切入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提及“文化自信”,深入學習傳統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覺和自信,提高我國文化國際軟實力和影響力。在專業課程中深挖優秀思想文化元素,傳播積極文化思想,英語專業課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培養英語學習者的文化自覺,用英語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加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是英語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這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契合之處。
1.“英國文學史及選讀”課程介紹
《英國文學史及選讀》兼顧“史”和“選”,以縱向時間軸發展為主線:編排了從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到20世紀英國文學發展史和重要作家著作。這些教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英國作家文辭,了解英國社會文化,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作為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兼備外顯的語言知識和潛在的思想價值內涵,在提高學生英語專業語言運用能力中運用課程思政的方法理論,實現教育教學全程、全員和全方位育人。
《英國文學史及選讀》涵蓋諸多語言內容豐富且具有思政教育價值的經典之作。待挖掘剖析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蘊藏其中,例如:愛國主義、家國情懷和英雄主義;優秀文化傳承,社會責任擔當,積極的入世態度,人文精神,親情、友情、婚戀觀,批判性精神和創新精神,個人品格與修養等(詳見附表1)。
2.專業師資,教書育人
英語專業課程教師有端正的政治素養、扎實的語言基礎、前沿的教育理念、開闊的國際視野和運用英語進行知識傳授和思想交流的能力,為英語專業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重要師資力量。“課程思政”建設要靠一線教師去落實,建設一支具有自覺“育德意識”和較強“育德能力”的教師隊伍,是確保所有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人才資源保障[3]。教師身兼教書和育人職責,在傳授知識和引領學生正確思想價值觀形成方面有關鍵作用。英語專業課程教師有條件也有能力去結合課程目標和內容,找準課程思政切入點,挖掘剖析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開發教學課程資源,有效有序推進課程思政。
3.學生群體的特殊性
一方面,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大量學習接觸西方文化,長期受西方思想熏陶,不僅能夠掌握英語專業知識,而且能夠通過英語學習思政知識內容,提高思政素質;另一方面,他們思想觀念更易受到西方思想價值理念和意識形態的沖擊。由于正處于人生發展以及各種思想觀念發展成型的關鍵階段,大部分學生缺乏辨別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盡管學生容易受到消極影響,但也具有更好的對比、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4],具有深入認識我國國情、認同黨和國家制度優勢的能力。在充斥大量西方思想文化和接觸良莠不齊的網絡資源環境下,若學生缺乏正確思想導向的引領,很容易受西方不良文化思想觀念誘導,不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有實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課程教學中將思政教育放在引領位置,幫助學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用自信的眼光看中國[5]。
4.校內校際資源
積極搭建平臺,梳理、分類、整合統籌規劃校內外的育人資源,建立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庫。系統梳理歸納各個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明確將英語知識傳授和思政教育統一在課程教學中,有效借助微信、易班、釘釘等平臺,切實貫徹高校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構建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模式搭建穩固妥善的平臺。
“英國文學史及選讀”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按時間發展順序編排,但是任課教師可以通過創新教學,打破原有既定的教材內容順序,深入研究教學內容,挖掘剖析思政元素,探尋思政教育切入點。根據課程思政目標及內容將教材內容按思政元素模塊進行分類整合教學,實現學“西”育“中”,即語言文化知識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課程教材中可剖析的思政元素諸多,本文僅選取部分素材模塊進行介紹,如附表1所示。

附表1 “英國文學史及選讀”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科學把握課程思政的工作原則,堅持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強化英語專業課程的育人導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英語專業課程應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讓隱性無聲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顯性人文知識教學中,讓課程思政效果落地有聲。
課程思政以專業課程為土壤,成為專業課程教學的新型模式。課程思政的理念需要依托課程,以隱性的方式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與專業課程設計、教學資源開發、課程評價等方面融合共生。英語專業教師應遵循課程建設的規律和邏輯,遵循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規律、思想觀念變化規律,并且善于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提煉核心教學內容。在學生積極參與中實現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政教育相輔相成,提升課程教學和育人質量。
外語專業教育強調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品質、中國情懷等方面的培養,既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又培養學生的中國情懷,最終服務國家的建設。因此,思政教育和外語專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有共同的目標。目標的一致性是外語教育與思政課教育進行深度融合的內在驅動力。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做到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并重,對情感目標的制定要準確深刻。圍繞“知識探究”和“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挖掘剖析英語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思政元素,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
“英國文學史及選讀”課程可依托現代信息化教育技術優勢,結合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改變傳統單一線下課堂教學,通過“線上+線下”聯通師生、課堂內外、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構建高校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把英語專業學習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探索第一課堂的語言文化教學、第二課堂的社會實踐,深化思想教育等多維課程組織方式。借助線上和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優勢,開拓模塊化思政教育。
課前預熱,教師根據課程思政目標結合專業課程內容挖掘思政元素,確定授課目標,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統籌兼顧。結合教學目標進行課中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提前學習相關課程知識內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課中學知育人,基于既定教學目標,以英語文化知識內容為載體,融合思政教育元素,通過啟發式、翻轉課堂等方式,堅持教師引領和學生參與相結合,開展課堂教學實踐,引領學生開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師生互動。多模態嵌入思政元素,整合課程內容,從而達到智育和德育目標。課后深化思政教育,教師挖掘新媒體資源里能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資料作為線下教學的補充,在提高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思辨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4]。將深化思政內容貫穿于課后知識,鞏固、內化、遷移課本知識和思政內容,啟發學生開展自主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
在研討課程教材內容和課程教學中,授課教師隊伍可根據教材內容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適當提升課程任務難度系數,拓寬延伸課堂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在知識學習中育德,在育德中育智,將教學的教育性原則落在實處。積極打造“英語專業課程德育元素點-專業課教學主線-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強化英語專業課程的育人導向,在知識傳授中堅持正確價值觀引領。不斷優化課程思政的教學實施,在英語專業課中提煉優秀文化基因、價值范式和德育元素。
全面落實并踐行英語專業課程思政,不是一朝一夕短期即可見效的,需要一個長期的“探索-實踐-反思-再探索-再實踐”的創新的過程。建設思政化的“英國文學史及選讀”課程不是改變課程性質,課程的首要基本目標仍是培養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因此,在英語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把握好思政元素和語言知識的結合點,于融會貫通處做好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總之,建立健全思政化的高校英語課程體系是一個長遠發展的舉措,將德育因素滲透到英語語言學習中去,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受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哺育,滋養品性和德行,以完成知識教學和德育的最佳結合,力爭以最優的方式完成課程既定目標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標的最大化,培養國家需要的優秀外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