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
(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北京 100102)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之一,是我國高等院校的立身之本。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英語教育研究者們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計劃、思政教育內容的選擇及實施途徑的探索等方面,積極尋求思政教育融入公共英語教學的有效方法,如:何芳、都寧[2],陳雪貞[3]等的研究。梅強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研究了推進課程思政的理念、原則及途徑,為大學英語思政建設提供了思路。與此同時,高等職業院校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勢在必行。怎樣將語言技能培養與價值引領相融合,使高職英語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有機統一,是新時代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與研究的重要課題。
英語是強大的語言交流工具,也是重要的信息載體。高職英語教師在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也為學生打開了解文化、經濟、科技、管理、服務等多領域信息的窗口,為提升青年人對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文化傳承等的認識開拓途徑。此外,語言也往往滲透著文化因素及意識形態內涵。隨著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深入,西方思想、西方文化及國際化資訊的介入,西方意識形態對我國青年人的思想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高職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還存在意志不堅定、缺乏辨識力的情況,容易受到不良意識形態的誤導,將錯誤的觀念當成是人生信條,如:拜金主義、自由主義、享樂主義等等[2]。英語教師應提高思想政治站位,防止學生產生西化傾向或滋生崇洋媚外的心理。高職英語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東西方文化差異、堅定四個自信的重要陣地。
高職英語教學不僅關系到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國際視野的開拓,同時也影響著學生人文素養和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為落實三全育人理念,高職英語課程建設可通過確立思政育人目標、挖掘思政元素、設計思政特色教學方案、實施思政課堂教學、開展思政導向教學評估五個步驟,層層推進思政教育與英語課程的自然融入(見圖1)。

圖1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五部曲
秉持課程思政教育理念,高職英語課程需突破語言教學的小格局,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內涵,助力學生成長為具有家國情懷、人類關懷及國際視野的新時代語言應用型人才。
第一,高職英語課程育人以文化為本,旨在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英語具有文化載體的功能,通過中西方文化比較,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英語思辨能力,而且要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堅定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仁義、忠孝、誠信、友善等豐富內涵,是滋潤學生心靈、增長文化底蘊的源泉。
第二,課程思政育人目標以三觀為基,將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高職英語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青年的價值取向深刻影響著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大學階段正是其價值觀養成的關鍵時期[5]。高職英語課程通過語言橋梁,可為學生們價值觀培養提供豐富素材。
第三,思政育人以態度為先,優先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態度,而非急功近利追求分數與成績的提升。態度是成功的基石,當學生養成勤奮踏實、嚴謹認真、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具備善于溝通、積極合作等心理素質時,語言能力也將會循序漸進得到提升。
課程思政能力是教師執教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是教師應具備的一項教育基本功。深入剖析教學內容,可拓寬思政元素挖掘的廣度與深度,并形成不同模塊的思政教育內涵。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模塊,體現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內涵;積極人生觀模塊,有關人生態度、人生意義等內涵,如:熱愛生活、積極樂觀、心懷夢想、勇于擔當等;良好道德觀模塊,重在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如:樂于助人、勤儉節約、文明社交、關愛環境等。挖掘思政元素為英語教學賦予了新思路,為促進英語課堂教學的內涵建設,提升師生思想道德修養提供了契機。
高職英語課程需要將顯性的語言教學與隱性的思想教育有機融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自然融入英語課堂教學各環節。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時,教師根據所提煉出的課程思政元素,選擇適當的語言教學素材,明確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在聽說讀寫譯等技能培養中融入思政教育內涵。英語語言技能可分為輸入型技能和輸出型技能。依托啟發式及任務型教學法,在聽、讀等輸入型教學環節中,教師基于教學內容,或引入文化內涵教育,或引導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思考。在說、寫等輸出型教學活動中,學生則圍繞思政元素展開形式豐富的語言輸出訓練,逐步實現英語語言能力的提升及對思政內涵的內化。
開展思政特色高職英語教學,可遵循“教為導”“學為思”“賽為用”三原則,將教師教學的主導性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相結合,實現高職英語教學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見圖2)。

圖2 思政特色英語教學實施途徑
1.教為導
教師無論是自覺加強思想道德及文化修養,還是在課堂中開展春風化雨般的教育工作,都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健康成長。
第一,育人者先育己,立德立行為學生樹立榜樣。英語教師需提升政治理論素養,提高思想站位,將語言教學與愛國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將民族復興的理想融入教學之中,充實教學內容,避免使英語課堂成為枯燥乏味的語言技能訓練室。
第二,英語教師需加強中華文化修養,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通過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文獻資料等,搜集思政素材,如:中國傳統節日介紹、成語諺語故事、習總書記金句、名人名言等,提煉素材中的文化內涵,全面打造課程思政英語資源庫,從知識性、思想性和文化性等方面為課程思政進課堂提供豐富的語言素材。
第三,語言教學實踐中,多渠道實現技能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將體現價值引領、文化導向等的思政元素靈活巧妙地融入技能訓練之中。聽說環節,教師圍繞思政內涵,結合時事要聞、社會熱點、歷史典故等,選擇適當的音影、圖文素材,開展聽說訓練。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以詞、句、段、篇等為切入點,組織學生開展熱點討論、主題演講、人物評價、利弊分析等活動。同樣,在寫作訓練環節,通過情景假設,設置體現思政內涵的寫作背景,撰寫、模擬套寫簡短的英語應用文。思政教育并不拘泥于教科書,教師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感,利用身邊的人與事加以引導啟發,會使思政教育更具時代性與親和力。
2.學為思
高職英語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提高語言基本技能,更要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學會思考,提升語言思辨能力。在“英語話中國”的任務環節中,學生用英語講解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家鄉美、描述名勝古跡等,會潛移默化增強對文化的理解以及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
此外,學生們圍繞特定思政元素,運用演講五步法,即主題介紹、觀點陳述、理由闡述、觀點總結、主題升華五個步驟,進行模式化語言輸出訓練,不但可以提升語言思維邏輯性及表達力,而且能促進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深入思考。
高職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形式單一的語言活動難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可利用課上五分鐘,用英語介紹勵志名人名言,或朗誦簡短的勵志故事。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則參加豐富的口語活動,如:熱點討論、情景對話、個性采訪等等,以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培養積極思考、善于表達的學習能力。
書面語的輸出同樣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在英語應用文寫作中融入正面積極的內容,既能引起對思政內涵的反思,也能進一步拓展思維的廣度與深度。例如:在全民眾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的背景下,學生用英語設計疫情宣傳海報,不僅可鍛煉英語海報的設計能力,同時也能深化對戰疫精神、奉獻精神、青年擔當等內容的理解與思考。
3.賽為用
眾所周知,課程思政的主渠道是第一課堂,而第二課堂則是促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輔助手段。英語教師充分利用校內外英語類競賽,既可向學生提供語言應用的實踐機會,也可豐富語言課程思政的渠道及教育形式。例如,在英語配音大賽中,學生們能親“聲”體驗影視作品中所蘊含的友善、溫暖、愛國情懷等思想內涵。在英語演講大賽中,學生暢談傳統文化、社會發展、人文關懷等,綻放思想魅力。在詞匯大賽中設置特色詞匯,加入有關中國夢、百年目標、核心價值觀、體現正能量等的英語詞匯,將思政內涵引入語言競賽。各式各樣的英語競賽為學生們搭建了廣闊的平臺,展示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彰顯其積極向上的青春風貌。
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職英語教學評價不能只重視成績指標,應多維度開展教學評估[3]。在課程診斷性評價及終結性評價中,一般側重根據成績對學生語言知識水平進行評價。形成性評價則是為改進、完善教學活動而開展的過程性評價,在此過程中可加大非成績類考核指標,如:出勤率、課堂紀律、課堂活動參與度、語言實踐活動等,從品格修養、思想素質方面對學生加以考核,以此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培養其勤奮踏實、積極進取、善于合作等優良品質。此外,課程結束后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課程思政實施情況及效果加以評估;將課程思政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入情況引入同行評教、學生評教等教師綜合考核中來,進一步提升教學評價的全面性。
上述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思路并非空中樓閣,而是指導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以“積極思維”的單元教學為例:首先,確立以“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作為單元教學的思政育人目標;然后從教學素材中提煉“樂觀向上”“不怕挫折”等思政元素;在教學設計中明確與思政主題相關的知識點、教學目標及教學活動。
具體實施過程中,在聽說環節,教師以樂觀的人物故事視頻素材進行導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用英語就如何處理氣餒、失落、灰心等負面情緒發表個人觀點。在閱讀環節,教師向學生提供勵志類英語閱讀素材,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品質,提煉積極樂觀的具體表現形式;在拓展環節,鼓勵學生學習榜樣精神,反思“大學生該如何積極面對生活與學習中的困難”,發表英語演講。課后,學生收集最打動自己的勵志名人名言,進一步探討對積極樂觀的感悟。寫作訓練中,學生可進行有關負面情緒的案例分析,用英語寫出解決方案,進一步了解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及正確方法,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在整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出勤、課堂表現、語言實踐活動等情況都可根據線上教學平臺的數據記錄納入形成性考核之中,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五部曲,從課程思政目標的確立到思政教學的實施及教學評估,層層遞進,有助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及思想政治素養的共同提升。然而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育人工程,還有待于教師們進一步開拓思路,提煉更能體現英語課程特色的思政內涵,進一步完善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索更有效的思政實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