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 李嬋利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剛剛拉開改革開放的大幕,全社會都充滿著建設工業化強國的激情與夢想,進而掀起了一場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的浪潮。但是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裝備之一的破碎機械行業卻面臨著窘境。在之后的30多年時間里,在夢想與激情的碰撞中,一位時代的負重者登上了中國破碎機械行業的舞臺。他叫楊安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數十年如一日,奠定了中國如今在破碎機械行業的全球競爭力。
1982年,楊安民考入上海建材工業學院,學習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當時,楊安民也和很多熱血青年一樣,立志學好本領,報效祖國!在校期間,楊安民努力學習,成績優異。在接受新知識的同時,逐漸了解到,中國工業發展水平與世界強國之間還存在巨大差距。當時先進的破碎機械制造技術都被國外掌握,國內設備工藝落后,效率低下,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礦山開采和工程建設的推進步伐。課堂上,老師每每在講授常規課程的同時,經常會提到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破碎篩分裝備方面的前沿技術。當聽到,一位新西蘭工程師發明了立式沖擊破碎機(VSI),并且申請了專利這個消息后,楊安民的愛國情懷被徹底激發出來。他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改變我國在該領域落后的局面。
1985年畢業后,楊安民被分配到一家國有建材裝備企業工作,從技術員做起,歷任工程師、技術科長、總工程師等多個技術專崗之職,他時刻著眼于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研發出了眾多新產品,如立式沖擊破碎機(制砂機)及高性能顎式破碎機,并榮獲市級科技成果二等獎,隨后還出版了一系列專業著作,他也因此成為國內最早開發出此類設備的技術專家之一。而這些設備所生產出來的高品質骨料,在當時就已經大量應用于北京基礎設施的建設之中,包括后來的奧運場館及首都新機場。就這樣,一路成長,一路積淀!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改革開放的進一步需要,國家對大部分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進行改組和轉制,并支持鼓勵私營企業發展。企業員工紛紛下崗另尋出路,原建材行業的很多人都因此而改行從事其他職業。面對這種局面,楊安民則是愛我所愛,繼續從事建材行業,并認為這是一個進一步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于是便很快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萬事開頭難,廠地、廠房、資金、設備以及人員、銷售等等,困難重重,但是楊安民并未被嚇倒,沒有設備就收購舊設備來改造,人手不夠就親力親為。
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當時北京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到了一個高潮階段,砂石骨料市場需求很大,當時北京市周邊的河卵石資源比較豐富,正適合使用楊安民研制的制砂機。楊安民經過努力爭取,把自己制造的設備投入到了該地區的制砂生產線,經過實踐驗證,使用該批設備生產的產品均達到了優質產品級別,由此贏得了國內相關知名教授、專家的認可,并成為編制國家標準的案例。就這樣,楊安民的公司逐步穩定下來,并在行業內擁有了一席之地。然而,創業的初次成功并沒有讓楊安民停止創新的腳步,他又相繼研發出了多種高性能的設備,公司業績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
在走出亞洲經濟危機的影響后,中國迎來了2000~2010年高速發展的10年。楊安民的公司在這10年里也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期,開發出了一系列的破篩分洗選設備,給用戶提供了優質的生產線設備,從而深受用戶信賴,并在行業中擁有良好的口碑,獲得歐美同行的認可,在2010年和行業翹楚德國哈茲馬克攜手成立外商投資企業——山德技術(北京)有限公司。楊安民本人也成為了中國砂石協會副會長、專家委員會委員。
盡管自己的公司蓬勃發展,楊安民還是感覺到和世界同行的差距。楊安民曾說:“做企業就像是跑步一樣,有的人只想跑100米,但是有的人卻想跑馬拉松,對行業保持專注,把產品做到極致就是一場馬拉松,這個路程很累,有時候可能看不到結果,但只要堅持下來就一定會獲得不凡的收獲”。之后,他放大步子,決定和德國同行合資,引進德國技術和管理經驗,進一步提高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特別是德方的反擊破技術及建筑垃圾資源化設備技術,更具吸引力。2012年和瑞士Holcim集團首次合作的成功,讓楊安民的公司具備了承接世界最高水平的骨料生產線的能力,進入了眾多世界級建材、礦業企業的合格供應商名單。同時,也讓業內人士知道了骨料生產線,以及Holcim集團的安全標準、環保標準、產品質量標準、自動控制技術標準等全新理念。

同時,他也注意到了,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地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破壞。大部分的骨料生產線依然不環保,生產效率低下,大規模的基建投入也產生了大量拆遷垃圾,垃圾圍城,污染環境,觸目驚心!
楊安民開始思考,甚至在2005年出口第一套移動式建筑垃圾處理設備時,他就意識到,中國也需要把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于是,從那時起,他就開始把精力投入到建筑垃圾資源化的研究課題上,并于2006年到德國哈茲馬克公司考察世界上最先進的建筑垃圾資源化設備和技術。在楊安民的帶領下,自己公司的設備制造技術水平飛速提升,在2008年公司和同濟大學合作的“都江堰建設的科技部綠色支撐計劃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獲得科技部的驗收通過,這一項成績可以說是楊安民介入建筑垃圾資源化領域的一個里程碑!
楊安民在追逐骨料綠色化的同時,又新添了固廢資源化的夢想!
2018年,楊安民將自己公司更名為“上海山美環保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特別指出此舉是積極順應國家號召“生態文明建設”這個概念,是緊跟國家號召,圍繞綠色礦山資源整合、大型成套化、服務終身化、低能耗高效率等行業發展特點,并摸索出EPCO模式綠色砂石骨料生產解決方案;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循環經濟、建筑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行業趨勢,在建筑固廢資源化解決方案領域已經承建了幾十條示范項目,很好地解決了多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問題;圍繞環保、集約化、高品質機制砂、產業鏈延伸等發展特點,在綠色環保制砂樓領域開發出了一系列滿足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對于山美股份來說,2018年是一個不平凡之年,企業更名,宣告了從傳統的礦山設備制造轉向綠色骨料裝備及工藝、固廢處理資源化設備及工藝的成功,從單一的裝備制造企業向綠色骨料工廠及固廢處理及資源化工廠EPCO的綜合服務商轉型的成功。
他積極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經驗,參與多項校企間課題,獲得多項國家獎項;帶領山美股份圍繞行業綠色發展的要求,分別在EPCO模式綠色砂石骨料生產解決方案和裝備、建筑固廢資源化解決方案及裝備、綠色環保制砂樓三個方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走出了自己的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