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銀章
隨著互聯網技術、信息化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不斷發展,“互聯網+”時代拉開序幕,這一時代也堪稱“人工智能時代”。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農產品生產、銷售的專業化、智能化、商品化以及規模化程度日益提升。電子商務交易,也就是O2O線上線下交易為農產品的未來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強大的源動力。
農產品流通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流通業還是以分散化經營模式為主,經營主體小而分散,組織化程度低,標準化生產推進遲緩,使農產品流通效率不高。在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模式主導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下,農產品要先經過產地農批市場形成聚集,中間經中轉地批發市場,然后到達銷地批發市場,最終再通過超市、餐飲企業等銷售給終端消費者。農產品流通環節多、鏈條長、層級多,體系復雜,運輸條件落后,耗損嚴重,高昂的流通成本導致終端價栺高企,而且信息流通冗長和滯后使得“賤賣和貴買”的情況時常發生,無法有效發揮供需作用。這種情況的長久存在必然會嚴重影響農產品的高速、多元化的高效流通。
農產品線上交易開啟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農產品線上交易模式已經全面興起并且廣泛普及,O2O交易模式也開始滲透與應用到農村物流發展各個環節之中。O2O(Online to Offline)交易通常是指消費者與生產者或銷售商之間利用互聯網進行的一種網上交易活動,消費者只需要擁有互聯網支持與信息化技術就能夠成功找到買家與賣家,并且能夠全面掌握與把控交易各個過程,進而徹底改變了傳統交易模式中需要第三方介入才能完成交易的狀況。
農產品線上交易的開啟與推廣意義重大,首先,農產品線上交易模式能夠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的流通速度。農產品生產者能夠借助互聯網各大平臺以及電商發布各類豐富的農產品信息與資源,進而利用互聯網為農產品做廣告、做推廣,尋找商戶與客戶,拓展農產品整個銷售市場與銷售渠道。
其次,還能夠大幅度簡化農產品的流通途徑,縮短流通時間,增強農民生產積極性和經濟收入。
再次,農產品線上交易模式的全面開展,還能夠全面促進相關農業產業鏈的發展,進而提升物流企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線上線下交易模式在訂單確定之后,也就是線上交易完成之后,需要通過物流運輸與投遞全面實現。而“互聯網+”時代,我國的線上線下交易量已經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對農產品線上交易所產生的巨大的市場需求,物流企業必然會不斷完善物流體系,各類農產品交易中心和批發市場不斷涌現。
最后,人工智能時代的農產品線上交易模式全面創新化發展,還能夠提升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速度,推動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當前階段,利用互聯網平臺,農產品生產者能夠與自身的客戶進行無距離、隨時隨地的直接交流,全面掌握市場供求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農產品生產的盲目性。
通過對農產品流通市場調查情況看,目前在農產品流通體系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政府宏觀調控并未能發揮最佳作用
當前雖然農產品電子商務取得了一定發展與進步,但農產品貿易還是無法完全依靠市場規律進行科學化運作,有時會違背市場整體運作規律。比如,無準入機制,以中間商、貿易商為市場主體,從產地到銷地,需5到7個環節,多次易權易價。標準化程度低,不適合線上線下交易一體化發展物流效率低。無序低效集貨、無標隨機標價、品類分布分散、造成多業態混亂低效批發。此外,各種地方保護政策影響下,也會對農產品貿易與電子商務完美結合形成創新化線上交易模式產生諸多阻礙與影響。
農業企業與農產品生產者線上交易意識淡薄
雖然人工智能時代的互聯網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其只能夠是企業擴展業務的一個全新渠道而非絕對支柱。當前階段,相當一部分農業企業與農產品生產者缺乏農產品線上交易意識與觀念,并且有部分企業在實施農產品線上交易以及電子商務過程中“盲目超前”,極度追求并不成熟的高科技技術與先進的硬件設備應用,而忽視了對企業內外部各種必要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最終影響了農產品的線上交易效率與質量,導致相關電子商務活動缺乏實際意義和應有經濟效益。
企業、社會缺乏參與意識與積極性
當前農產品的線上交易電商平臺往往是由各地政府主辦,隨著電商平臺不斷發展和推廣,各地逐漸有企業也加入其中。許多地區的農產品線上交易模式與平臺構建還是處于起步階段,農產品缺乏品牌化與標準化意識,加之政府主導的電商平臺模式較為單一、固化,并且缺乏相關的能夠培養有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政策與機制,這些因素就導致社會參與者形成保守、猶豫、觀望的態度。
政府部門應積極引導創建優質的發展環境
想要全面創新我國農產品線上交易模式,以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現代信息科技為支撐,建設供應鏈金融、共享物流、質量追溯、智慧園區、大數據等系統,構建一個優質化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大平臺,必須要政府部門對這項工作給予高度關注與支持,從而發揮農產品線上交易對促進農產品流通所產生的積極意義與巨大推動作用,實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菜籃子、米袋子和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具體來講,政府部門應當為農產品線上交易以及電子商務營造優質的策環境、市場環境與法制環境。目前,已經有傳統批發市場在政策指引下開始主動擁抱數字化,新興的農產品流通中心和批發市場正在轉化,一些具有前瞻性市場運營方和經營商戶正在改變經營模式,主動加入以互聯網、移動支付、大數據等為基礎的新流通領域,推動農產品流通模式升級。如,廣州江南果蔬批發市場,打造背靠批發市場優質資源的生鮮品類垂直電商平臺“江楠鮮品”,采用“自營+POP”模式,推動批發市場向全交易數字化升級。
增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推廣和宣傳力度
要在人工智能時代全面提升農產品線上交易的效率與質量,還必須要不斷增強電子商務平臺的科學化建設工作,通過品牌建設和標準制定,以規模化單品生產和物流標準化為基礎,建設生產加批發、倉庫配銷售一體化的全供應鏈體系和集倉共配體系,形成批發市場食品安全和物流標準監督機制,并將交易和交割有效分離。同時還要做好相關電子商務平臺網站的推廣與宣傳工作,提高訪問量與社會影響力,進而讓電子商務平臺能夠真正獲得農產品經營商戶和消費者的認可與關注。在具體平臺設計過程中,平臺要能夠具備較強的交互性、安全性與實用性。比如,在各大公共媒體上進行網站信息發布,在互聯網各大平臺上進行廣告條發布與友情鏈接,以數字訂單驅動為核心的,基于全品類、全供應鏈體系的,全在線一體化服務的農產品新供應鏈體系,讓潛在客戶能夠發現更多農產品線上交易信息與資源,實現農產品流通向數字化、供應鏈化、服務化的轉型。
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質量與效率
想要有效創建一個優質化的農產品線上交易模式與優質大平臺,還需要全面提升與加強農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各項工作。
首先,各級政府應當共同投資建設,打造出了標準化、智慧化的各類現代化農產品交易中心、數字化交易中心,探索實體展示、網上訂單、競價拍賣等線上交易模式,實現線上與線下結合,以大數據為基礎,實現交易與交割分離。
其次,各地要積極鼓勵與組織創建一些綜合性的農產品專業網站,積極引導各地農產品生產者與農民主動參與多渠道、多角度的農產品線上交易活動以及電子商務推廣,并且借助互聯網、廣播電視媒體、平面媒體以及移動通信終端等信息傳播手段進行推廣與宣傳。
最后,人工智能時代需要積極整合與開發國際、國內優秀的信息資源,深入研究生產加批發一體化的日本模式、美國好市多商業中心、美國西斯科(Sysco)、韓國可樂洞等國外先進模式和經驗,以及國內優秀電商企業運營模式,創建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信息管理與協作機制,進而開辟一個更加穩定、成熟的農產品信息交流通道,讓農產品線上交易模式能夠更加完善化、科學化。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時代大背景下,農產品線上交易模式的創新化構建之路“任重而道遠”。這項工作存在諸多嚴峻挑戰,但也伴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政府相關部門、農產品流通企業與農產品生產者必須要認真思考、仔細探究、不斷總結,積極尋找更為科學化、合理化的農產品線上交易方式與策略,并且全面提升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質量與效率,力爭讓我國農產品線上交易整體水平和質量能夠在未來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北京農產品中央物流園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李軍,趙蔡陽,吳曉毅,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農產品交易方式分析[J].南方農業,2020(33).
[2]孫昳,門玉英.電子商務O2O模式對農產品交易的影響及其發展建議[J].湖北農業科學,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