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花
在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大部分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經濟差異顯著增加,這也導致大量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之中,產生大量的邊緣化人口。在農業人口市民化發展的背景下,農業人口無法享受到與城市居民相同的社會待遇和心理認同感。對此,我們應當積極消除農業人口的認同困境,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社會制度,共同探索出社會力量,使社區和社會組織的承接功能顯著增強,深化政府職能的轉變,保證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全面優化。農業轉移人口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主要的社會力量,但在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進程還存在諸多問題和隱患,農業人口大多數缺乏足夠的工資收入,社會保障也不夠健全,逐漸被城市邊緣化,處在兩難的境地。如果社會缺乏對農業人口的認同,必然會使農業人口市民化發展受到阻礙,造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存在許多困境。為此要針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特點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消除認同困境。
所謂的農業轉移人口是在我國市場經濟轉型發展的背景下而出現的新興群體,這些農業轉移人口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推動經濟的建設質量的提升,成為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主力軍。農業轉移人口城市發展處于弱勢地位,工資收入水平比較低,缺乏足夠的社會保障,這也造成農業轉移人口被排除在城市福利待遇中并處于社會認同的困境漩渦,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嚴重影響社會的治安與穩定。目前的農業轉移人口包括廣義和狹義兩部分,廣義的農業轉移人口是指保留農民身份,被企事業單位聘用的勞動者,而狹義的農業轉移人口則單純指異地進城務工的農業轉移人口,農業轉移人口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但大多數的農業轉移人口在融入市民化的過程中存在許多艱難困境。
成長背景差異導致身份認同困境
我國農村地區受到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大多數農民依然停留在小農意識的生存環境中,其文化觀念存在顯著差異,致使農業轉移人口在短時間內很難對城市文化有所認同,對所處的城市環境也具有非常強的抵觸情緒,造成城市的農業人口轉移存在諸多困境,而農業轉移人口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缺乏足夠的職業技能和勞動技能,整體的素質比較低,無法滿足城市產業化升級需求,使農業人口無法有效融入城市工作之中。勞動起點不同也會使他們的工作狀況存在顯著差異,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事實上,由于自身脫離了農村環境,而無法融入城市環境之中,這也使大量的農業人口出現迷茫不安等情緒,嚴重影響了其產生身份認同感,利益話語權缺失引發了經濟認同困境。在我國二元制的戶籍制度管理政策之下,城市與農村之間存在兩套社會保障制度,農業轉移人口處于中間地帶,擁有雙重身份,但卻同時被排除兩種社會保障體系之外,使大量農業人口缺乏足夠的社會認同感。
缺乏足夠的社會保障
一方面農業轉移人口工作待遇較差,崗位缺乏穩定性,使其工作流動性非常強,缺乏社會保障。而廣大農業人口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如果建立社會保障又會增加成本,很多用人單位采取消極態度,置之不理,農業轉移人口無法有效參與到城市生活中的基本社會保障體系中,而且缺乏足夠的利益話語權。這也使農業人口逐漸被固定在社會最底層,常常處于被動無奈的地位。
社會資源匱乏導致社會生活參與認同困境
社會資源主要是指農業人口在轉移的過程中缺乏完善的社會組織和社會消化能力,致使整個城市無法充分調動多方力量對轉移人口進行疏導和對接。一直以來,社區行政化、機關化現象非常嚴重,職能定位比較模糊,產生了大量排斥農業轉移人口的問題,造成農業轉移人口無法獲得相應的社區服務待遇,也無法享受到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務,從現實上無法獲得城市居民權益,而城市社區對農業轉移人口過于排斥,導致農業轉移人口無法獲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品質和心理認同感。
完善社區和社會組織的承接功能
在新時期城市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需要大量農村轉移人口為城市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但與此同時,城市自身的承接功能卻沒有及時跟進,這也造成轉移人口對生活中的各種政策制度不夠了解,缺乏對城市的足夠認同。而通過運用社會組織可以為農業轉移人口建設相應的平臺,加強對農業人口市民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疏導,幫助城市居民消除歧視的心理,使城市居民和農業人口之間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為此,我們在新時期要高度拓展城市社區的整體服務職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社區的自主性,還應該廣泛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從個體發展的角度看,在農業轉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在集中的社區建立專門的服務機構、專門對接轉移人口的培訓機構,使其增強自身的勞動素質和技能。還應該積極引導更多轉移人口參與到社區治理之中,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公共產品供給,使農業轉移人口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從公共服務的角度提高社區的整體承接能力,吸引農業轉移人口,搭建高接納度的社區服務體系。
深化政府職能,強化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
在公共服務體系構建時需要覆蓋廣大的農業人口,為此政府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提供相對應的服務設施,避免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出現錯位、越位不足等問題。政府要重點關注農業轉移人口的社會保障需求,同時要增強對人口變化的敏感度,提高反應能力,保障在短時間內制定完善的制度管理體系,確保人口轉移的效率全面增強。政府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在“放管服”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工作整體上還比較滯后。因此,我們要提高思想認識,增強緊迫意識,找準差距、正視不足,切實把“放管服”改革擺在應有位置。譬如,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機制體制“玻璃門”,著力構建法治化、公開化、透明化的政府服務“軟環境”,保證市場主體增幅創歷史新高,釋放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與激情”。可見,只有讓“放管服”改革深入到政府服務的血脈中,公共服務滿意度才可能日趨上升。
革除戶籍壁壘,限制優化制度環境
由于我國目前的戶籍管理制度增加了社會保障待遇這一項,使戶籍在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中成為阻礙,為此我們要加大對當前戶籍制度的改革力度,重點放在解決城市戶籍特權、福利的剝奪等問題,使農業轉移人口能夠與城市居民獲得相同等級的市民待遇,加強頂層設計,統一規劃,積極探索以居住登記、戶口為主的基本形式,使政策制定更加靈活多樣,同時要完善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的規定。
農業人口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化的發展具有非常突出的貢獻,但是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中卻存在著諸多困境和矛盾。因此我們在新時期要高度關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問題。由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直接關系著三農問題和我國國家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所以我們必須要樹立大局觀念和全局觀念,深刻認識農業人口轉移市民化的問題和不足,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衛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