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常燕
財務共享服務是依托信息技術以財務業務流程處理為基礎,以優化組織結構,規范流程、提升流程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或創造價值為目的,以市場視角為內外部客戶提供轉業務生產服務的分布式管理模式。隨著市場的發展,民營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很多為多元化經營和跨地區經營,對財務核算、數據分析有了更高要求,很多企業都傾向于選擇財務共享。以A集團公司為例,就民營企業財務共享實施效果和實施中的問題進行探討。
A公司的財務管理模式為分級管理,即集團總部和各分子公司均設立財務部,集團總部財務負責銀行稅務等對外事宜,各分子公司具體經營業務,均獨立核算,集團總部財務對分子公司財務實施業務指導。隨著業務發展,分子公司日漸增多,選擇分步實施財務共享,初步達到以下管理效果:
1.將所屬單位資金集中管理,提高了存量資金使用效率。2.共享中心監督資金支付(審核審批流程),減少了資金支付漏洞。3.初步實現了會計核算標準化,財務信息質量有所提高。4.會計憑證、附件裝訂規范,檔案管理水平提高。5.推進了制度化建設,業務和管理流程的規范。相關數據如見表1。根據以下數據可見,實施共享后,還是相對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核算速度,出具報表時間縮短。
財務共享顛覆了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受制于企業發展實際、主導人員認知能力、財務人員專業素質,公司實施財務共享后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認知方面
1.對實施財務共享的重大意義認知度不夠,認為財務共享就是一項財務的工作,不過是轉變了一種更先進的核算形式,雖然把財務共享列為集團財務管理的重大項目,但沒有真正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去對待,在認識高度上,仍有欠缺。2.對財務共享本身的認知深度不夠。認為財務共享只是一項很簡單的工作,實施過程中主要還是財務人員在操作,出現了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就是財務倒逼業務去規范,這只是形式上的財務共享,實施觸角沒有真正延伸到業務末端,沒有實現全員參與,導致業務流程與財務流程匹配不順暢,嚴重影響工作進程。3.心理預期過高。部分人員認為實施財務共享后,短時間內效果應該是立竿見影的。而當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效果不理想時,就將原因歸咎于財務共享本身,對財務共享不認可。
管理模式變化引發的內部阻力
1.實施財務共享要對公司及下屬各分子公司的授權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等進行重新梳理,涉及分子公司原有權限的調整或者集中,引發下屬單位的抵觸情緒。2.實施共享,集團財務、共享中心、經營單位財務要進行的職能分工和責權分配,定崗定責、人員調整等等,這些都將打破原有的各公司自設財務部,獨立管理,總部財務進行業務指導的管理模式,是自內向外的大變革。比如資金集中管理,所有收付都要通過共享中心,這樣權益受到觸動的部分,必然是反對或者不配合財務共享工作,矛盾集中到了財務共享,導致財務共享成為“背鍋俠”。
財務共享本身的問題

1.流程煩瑣、重復,部分環節流于形式。按照現有共享中心工作流程,經營單位發生業務需進行核算的,由報賬員整理原始單據,經過流程審批后,粘貼、上傳相關資料形成影像;經過本單位財務審核員復核后,上傳共享中心,經過共享中心業務審核一崗、業務審核二崗、資金結算崗制單員、資金結算崗付款員審核、處理,完成會計系統的付款流程,但實際資金并未支付,還需實際保管銀行U盾的人員制單、付款才能完成支付,有的單位在實際付款環節又增加了權限復核流程,支付效率低下。2.財務共享核算系統與集團辦公系統(審批)、銀行結算系統未關聯銜接。未開通線上流程審批的單位,需要在線下對紙質單據進行流程審批;開通線上流程審批的單位,需要打印流程審批單上傳。財務共享核算系統完成資金收支流程后,還需提交銀行結算系統進行重復錄入、提交,流程煩瑣、重復,降低了資金結算效率。3.財務組織職能發揮不理想。集團總部財務與共享中心職責不清,個別單位干預共享中心和經營單位財務人員按標準、按集團制度進行核算,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留在基層經營單位的財務人員不再從事會計核算業務,大部分就地轉化為專職報賬員、財務審核員,未能發揮業財融合發展、支持業務決策作用。一線操作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對業務的熟悉程度,對財務制度、操作標準的理解程度,影響操作速度。
公司信息化建設水平不支持業財融合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分子公司根據本單位業務情況,自行開發、引進、購買了部分業務系統,但普遍存在業務系統各自獨立運行,業務系統之間、業務系統與會計核算系統之間數據不關聯、不共享,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重復錄入信息、輸出報表,既浪費人力物力,又增加了差錯概率,制約業財數據綜合分析、利用,進而影響正確決策。
統一認知
實施財務共享是一項工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涉及企業的方方面面,工程巨大。其中思想轉變是最重要的一環,必須統一認知,全員參與,才能加快進程。從理想轉化為現實,需要放下身段、塌下心來,扎扎實實地進行調研,所謂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先摸清自己的脈搏,再下藥。必須先做好基礎調研,把觸角延伸到業務前端,切實規范業務流程,切實解決基層問題,切實讓基層收益,必須真正實現業務融合,才能受到基層公司的認可,推進速度和效果才能彰顯,為財務共享“正名”。
修訂制度,頂層設計
1.根據集團體制機制變化,完善集團的授權管理規定,制定《集團財務審批規定》,合理劃分集團與各分子公司的管理權限,適度放權,既能防控經營風險,又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各分子公司的生產經營積極性,化解因實施共享造成的沒必要的內部矛盾。全面修訂現行集團財務管理制度,進一步明確集團集團總部財務、經營單位財務和共享中心的職責定位,保證在財務管理模式運作中職責設置覆蓋全面,既無漏洞也不重設,各司其職,保證模式正常運行。2.全面修訂《集團財務核算準則》,各分子公司根據《集團財務核算準則》,結合實際業務,對本單位所有需核算事項進行梳理、分類、編號,明確會計科目借貸方登記內容、余額意義,現金流量項目,憑證所附業務單據類別,將會計核算標準化,制定《**公司會計核算辦法》;同時,將業務予以標準化、表單化,并明確審核標準,制定《**公司業務單據標準化清單》。3.根據各分子公司《會計核算辦法》《業務單據標準化清單》,梳理同類事項會計處理辦法、業務清單標準,結合集團財務管理制度要求,在集團層面再次標準化,并建立集團會計事項、業務單據編號體系,形成《集團會計核算辦法》《集團業務單據標準化清單》,作為集團會計核算具體辦法。4.修訂《集團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運行管理制度》,再次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流程、標準、違規處罰辦法及績效考核、崗位交流、職級晉升辦法。5.加強人員培訓,包括業務人員和財務人員,提高專業素質和熟練程度,提升效率。
系統關聯,技術對接
根據調研情況,同財務軟件服務公司、信息化系統開發部門、金融機構聯系,探討會計核算系統與業務系統、銀行結算系統、移動辦公審批等對接的方式,功能支持擴展及接口費用情況;啟用電子檔案管理,減少資源浪費,提高工作效率;擇機到先進企業考察學習,借鑒成熟經驗,短期內完成技術準備。
綜上所述,對集團公司來說,實施財務共享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財務共享對集團企業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同時,實施財務共享是一個修正自我的過程,機遇與挑戰并存。集團公司自身要做好各項準備,通過提升認知、人員培訓、管理機構優化、完善信息流程建設等加大保障力度,確保財務共享的順利實施,最大限度地轉化為效益。
(萬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