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垚 張勇躍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承德市食品、旅游、住宿、餐飲、交通等傳統產業受到極大沖擊,經濟下行壓力相對較大。根據承德市統計局數據,2020年1-10月,規上營利性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下降2.9%,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傳統高營業收入企業下降18.9%,但是互相網和相關服務業逆風而上保持32.5%的高增長態勢,由此可見,互聯網加持下的數字經濟能夠最大化程度上縮小外生不利因素的沖擊,成為推動疫情期間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承德憑借區位獨特、交通便捷、文化厚重、能源富集、生態良好等優勢,被確定為“國家綠色大數據中心”“京津冀大數據走廊”核心支撐城市,具有發展數字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如何利用后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拐點,突出發揮數字經濟的優勢成為推動承德市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 2020 年) 》(后文簡稱白皮書)認為:數字經濟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根據《河北省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0-2025年)》的相關指示,承德數字經濟的發展方向是打造旅游大數據產業中心,完善大數據產業發展鏈條、發展重點示范園區等方面。在后疫情時代建設數字經濟的過程中,需要以白皮書中提出的數字經濟“四化”框架為指導,充分發揮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和數據價值化的作用。
后疫情時代對數字產業化技術提出了新要求
數字產業化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包含5G、區域連、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技術、產品、服務等。作為同時連接北京和天津的承德市,在打造京津冀數字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需要在教育、旅游、出行等多領域展現同京津的銜接能力,這就要求承德地區的數字產業技術能夠與京津進行對接。因此,在充分利用京津帶來的區域優勢和扶持政策外,還需要自身發展數字產業,抓住旅游行業優勢,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最終帶動自身的信息通信產業發展。
后疫情時代為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融合開辟了新空間
第一,疫情讓更多傳統產業意識到當下發展的局限性。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陣地,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以便于平抑傳統產業的運營風險,達到提質增效的效果,通過數據驅動最終推動實體經濟的轉型、融合與發展。例如,承德市河鋼承鋼等7家企業獲批河北省數字化車間,100家企業被列為河北省兩化融合重點企業,起到引領產業數字化的示范作用,推動互聯網要素與傳統產業融合。第二,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到當下的數字經濟發展歷程來看,經濟發展的驅動因素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勞動力、土地、資本和技術等因素,尤其在新冠肺炎沖擊后,傳統生產要素對經濟發展的驅動效果受到桎梏,數字要素逐步成為推動經濟邁向高質量階段的又一重要生產要素。傳統教育、醫療、文化等行業通過互聯網等生產要素驅動的轉化形式更豐富,企業逐步進行更便捷、約束更少的數字化轉型。例如疫情期間得到較大程度發展的線上教育、線上辦公、互聯網醫療、無人化服務、數字營銷、娛樂業數字化等等。
后疫情時代為數字化治理提供了新契機
疫情期間的數字化治理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關鍵的保障性作用。第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二維碼、公眾號平臺、移動支付、空間定位等數字化治理應用技術被廣泛開發應用,全市智能制造、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旅游得到了快速發展。第二,傳統消費行業轉型更明顯。如生鮮等傳統消費行業需求由線下轉移到線上,通過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微觀作用,推動一大批傳統行業突破自身舒適圈,開發云端功能,推動傳統行業數字化治理技術的發展。因此,后疫情時代中更應該順勢而為,善于突破原有的居民消費習慣與企業傳統經營模式,最大化地發揮數字經濟對居民消費生活的積極作用,擺脫單一線下消費或單一網絡消費的形式,推動促銷手段、管理形式、消費渠道的數字化,形成創造新消費的長效推動機制。同時,承德各大購物廣場推出線上線下融合促銷、發放消費券的新促消費形式,開發了大量非剛性需求,提高線上消費滲透率,促進了居民消費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
后疫情時代為數據價值化創造了新思路
疫情時期充分證明了數據因素的價值。然而數據應用不能僅局限于表面,還應充分挖掘數據背后的價值。通過數據價值化,能夠更清晰地認識當代居民、企業和國家等各類行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有利于分析居民消費行為、加速產業結構優化、推動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健康碼為例,通過健康碼一方面可以了解居民的消費區域、行為偏好、交通出行,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掌握產業發展勢頭,針對性地進行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提高數字化經濟的發展效率。
數字化基礎薄弱
承德由于地形限制,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突出,數字基建設施基礎薄弱,大數據應用水平不高。雖然緊扣數據存儲、加工、交易、安全、服務和云平臺建設取得一定的成效,成立了德鳴、中經承園等五個互聯網數據中心產業園,但是整體上同河北省其他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同相鄰的京津相比明顯缺乏基礎優勢,數字經濟可發展空間相對較窄,數字化發展程度弱。
數字化發展動力不足,缺乏創新驅動
數據資源大多停留在大數據的淺層建設,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高級應用不足。已竣工的互聯網數據中心產業園也并未發揮顯著作用,通過數據引領承德市數字經濟發展進而煥發經濟增長新動力的意識不足,弱化了數字經濟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實際效益。
數字化人才缺失
無論是產業數字化轉型還是數字產業化創新,都需要數字化人才,但是承德市的關鍵數字核心技術基礎較薄弱,數字領域人才短缺較嚴重。一方面,承德地區容易受到京津虹吸效應的影響,導致高精端數字化人才大規模流失,京沈高鐵開通帶來的交通便利更加劇了這一現象。另一方面,承德本身數字經濟企業少,人才發展空間小,造成了數字化人才缺失的必然。
政策引導加快推進數字化基礎建設
建設政策引導、企業蓬勃的數字經濟發展大環境。堅持以大數據等信息通信產業為基礎,突出發展承德地區在旅游大數據、互聯網大數據產業園區、京津冀大數據走廊等優勢,抓住后疫情時代數字經濟發展的契機,充分利用京津帶來的各類項目,加快推動5G等數字化基建的覆蓋率,最大限度轉化已建成數據產業園區的數據開發、應用和創新功能,加快推動承德市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發展,發揮其作為新型生產力的作用。
建設數字經濟發展長效機制

數字經濟在短期、中期和長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充分煥發出數字經濟在不同時期的優勢力量顯得尤為重要。在短期內,重視大數據的基礎應用,進行數字基建的基礎建設,充分發揮大數據在時間和空間方面的優勢,為疫情后期的日常生活常態化運營提供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無人配送等基礎服務;在中期中,運用智慧管理系統構建城市治理體系,進行更為有效的政府治理與企業管理,推動國家治理體現現代化發展;在長期中,鼓勵相關科研創新進一步轉化為新常態下的生產力,形成建設、應用、創新、新建設的數字經濟發展長效機制。
完善數字經濟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
承德地區要并重實行外來引進人才與本地培養人才兩項策略。一方面,加大數字人才引進力度。充分發掘環京津的地域優勢,利用高鐵和航空交通優勢,最大限度減少人才流入的阻礙,同時提高高精端數字經濟人才的待遇吸引力,最大限度削弱虹吸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促進承德數字經濟企業向集約、集聚型發展,盡可能地避免人才外流。另一方面,充分發掘本地現有數字經濟人才,加大政府對承德高校相關專業如智能制造專業、大數據專業的投入。同時,加強院企合作政策落實,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為產業鏈、應用鏈、創新鏈提供高端人才。
[本文系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承德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后疫情時代承德市數字經濟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建設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03057)的研究成果。]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承德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賈暉,郭亞楠,初浩,葉乾霖.后疫情時代下數字經濟帶動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