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聞吉
笛子有著特殊的音腔結構和發聲原理。笛子演奏中存在力量調配和氣息控制兩個相互關聯的核心演奏技術。
作為邊棱振動發聲的管樂器,以彈撥樂和弦樂作比較,笛子發音不易。其根本原因是演奏者能否協調自己的力量與氣息,若運用不當,出現氣息俯角角度偏移,會產生外摩擦力大于內摩擦力,導致噪音大于樂音及音準偏差等問題。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隨著專業音樂院校與職業演奏團體的成立,笛子演奏學科得以迅速發展,從民間走向課堂,從鬧市步入音樂廳,從業余轉型科班。南、北、長安、草原、中原、田園等眾多笛樂藝術流派在七十年內形成;各大藝術院校笛子演奏的教學工作也逐漸成熟。由于缺乏成系統的教學方法與科學的理念,當今仍存在單一口傳心授教學模式,對樂譜中力度標記和氣速緩急過于感性且無固定標準,導致演奏者氣息運用不夠準確,演奏力量概念模糊,從而阻礙教學進度。筆者認為笛子演奏中,力貫穿始終,可大可小;氣可斷可連,可急可緩。并試圖探索笛子演奏中氣息控制與力量調配的規律。
笛子演奏非彈、拉、打,而是以吹為主,其發出聲響的源頭是氣息。莊子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氣”。氣息控制在笛子演奏中有著同樣的核心地位,控制能力的高低決定著笛子音色、調高、音量的大小優劣。因此,笛子演奏中氣息的控制顯得尤為關鍵。
笛子演奏中氣息控制即是控制呼吸。作為竹制橫吹邊棱振動的吹管樂器,笛子需要演奏者以氣為動力,呼氣入吹孔后在笛管內產生氣旋并震動發音,吹奏時將下唇放置吹孔邊緣頂住,氣息進入吹孔時被孔壁分隔成兩股氣流,并與吹孔邊緣產生摩擦發聲。吹笛前吸氣,吹笛時呼氣,吹笛結束后收氣,這就是笛子演奏中運用氣息的過程。氣是流動的,是抽象的,它更與演奏者運氣的身體部位息息相關。有章可循的聚氣與呼氣,不僅能美化聽感,而且對笛音長短、強弱,乃至旋律中包含的情感表達亦能起到良好推動作用。笛子演奏中氣息控制共分三個步驟:吸氣、呼氣、收氣。
吸 氣
橫膈肌下壓增加胸廓長度便是吸氣,此時,胸部、腰部、肋部及腹部的肌肉同步協調的參與擴張。與生活中吸氣有所不同的是,笛子演奏中的吸氣需要加大吸氣量,從而保證氣的延續性與爆發力,達到自然,放松,通暢的控制氣息。
笛子演奏中的吸氣通常分兩種方式:深而慢地吸與淺而快地吸。它們通常被稱作是深吸氣與搶氣。
諸多低音笛樂曲的引子和慢板樂句間采用深而慢地吸氣方式,以深吸氣來連接樂句,其旋律穩重從容、溫潤典雅。梆笛樂曲的三吐技巧間與垛音技巧后多使用淺而快地吸氣,以曲笛表現南方音樂風格的贈音技巧時也多用快速吸氣。采用淺而快的吸氣方式可以巧妙地銜接樂句及音符,演奏出來的旋律節奏感強,音樂生動活潑。
呼 氣
笛子演奏中呼氣要掌握呼出瞬間的狀態與時值。講究呼氣的分寸對于演奏笛子尤為關鍵。我們與其說是吹笛子,不如說是控制笛子。
就奏響樂器而言,與鋼琴、琵琶、箏等樂器相比較,笛子以同一呼氣力度卻不能吹奏出所有音區的音。笛子演奏中的高、中、低音區分別對呼氣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先吸氣,后存氣,再略帶憋氣感的呼出,這是吹笛呼氣的正確方式。吸九分氣,吐八分氣的良好習慣,也能令演奏舒適自然。
收 氣
笛子演奏中的收氣,是將氣停住,阻斷發音的方式。在運用單吐技巧時,作為結束音的收氣要短促果斷、干凈利落;用作樂句中描寫漸漸遠去的旋律或弱音收尾處時的收氣卻不動聲色,忍穩并重。
笛子演奏中吸氣是準備動作,其幅度與速度,決定吹奏時氣息是否足夠用。吹笛時若想發力,須準備動作充分,即吸氣幅度大。呼氣屬于笛子演奏過程間的動作,氣速快慢決定著音區高低、音量強弱。笛子演奏中的收氣是結束動作,須把握收的分寸及松緊度。演奏前,應針對這三個步驟進行力量大小的預先判斷,加以實踐才能做到完善。
笛子演奏氣息控制過程中,力量調配貫穿始終。力量調配可使笛子的音量與音域產生強弱與高低的變化。手指、舌頭、腹部等環節的力量增減變化,直接或間接地改變氣息速度、壓力、角度及形狀。
手指力量
笛子演奏中運動手指的力量主要體現在手指起落的高度、方向及力度等方面。演奏江南絲竹風格笛曲時,手指快速有力地擊打指孔,達到增強線性旋律的骨架感;演奏二人臺風格笛曲時,手指慢速更有力地按向指孔,達到增強點狀旋律的細膩感。
僅僅訓練指孔上方手指的力量是不夠的。以正手持傳統六孔笛為例,左手大拇指將笛管向內上側頂緊的力量需增大,此時大拇指同時具備支撐笛管、調節口風和降雜音功能。
腹部力量
笛子演奏中腹部力量有吸氣時向外擴張和呼氣時向內收縮兩種。擴張與收縮的力度大小與速度快慢受腹部肌肉力量控制的影響,橫膈膜的積極參與是關鍵。科學運用腹部力量牽動橫膈膜一起運動有益于吹笛。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放射性呼吸肌肉組織,橫膈膜在吸氣時會由向上的凸頂狀收縮為扁平狀,從而擴大胸腔容量,保證吸氣的總量和速度,氣的流速和力度都能得到很好地支配與控制。
口風力量
笛子演奏中的口風力量是演奏者上、下唇前后交替改變風門大小時所用的縱向力量,屬于口輪匝肌控制。口風力量的大或小,決定音質的寬與窄。上、下唇的前推與后拉,會對氣息的呼出產生或大或小的阻力。笛音的粗細因阻力而產生變化,音色的散雜與純凈也取決于抿嘴唇時口風力量緊與松的控制。
舌頭力量
演奏者吹奏音頭、長音、花舌時會用到舌頭,而舌頭力量大小的調節影響著技巧的使用。吹奏音頭時,即吐奏的一瞬間,舌頭下沉離開上顎是需要發力的,因樂曲風格不同,發力有大小、剛柔之分。吹奏長音的過程中,舌頭懸浮于上、下顎之間需要力量支撐,因譜面力度標記不同,此支撐可緊可松。演奏花舌時,氣沖舌頭在上牙內側循環輕聲念“特”、“嚕”、“嗚”需要力量持續增加,因技巧的需要,此力量應循環遞增。
舌頭大力度地迅速離開上顎,吐音短促有力;舌頭懸空于口腔時耐力足,長音平穩;舌頭彈動時力量均勻遞增,花舌連貫清晰。
口勁力量
笛子演奏中口勁力量的大小決定著發音的結實或虛散。口勁,即是演奏者嘴角捏力的橫向力量,以面部的笑肌控制。口勁力量大,笑肌與口輪匝肌兩處合力,對氣息的約束力加強,從而發音集中、結實。反之,發音偏散、虛弱。
口腔力量
笛子演奏中口腔力量,指演奏者抬起或下壓軟腭保持力量,借助腭咽肌與腭舌肌來控制口腔的有效容量。此時,口腔空間大小和軟腭抬壓的松緊共同決定笛音的厚薄。口腔力量的控制關鍵在于調配發音點的位置。
力量調配在笛子演奏中,決定著音域高低、音量強弱、音色明暗、音質寬窄的準確度,也體現演奏者對笛子的控制能力。
在探尋與總結笛子演奏規律與方法的過程中,僅僅注重氣息控制或力量調配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將兩者結合起來分析。笛子演奏中,氣息是發音的動力,力量是控制發出何種音色的因素;力量調配可以改變氣息的緩急、粗細、厚薄、深淺;氣息控制可以改變力量的大小、強弱、巧拙、虛實。由此看來,二者相互依托并互相影響。
氣息控制與力量調配使用不當,會導致技巧運用的一系列問題,如:吐音顆粒感不足、垛音時值過長、贈音噪聲過大、花舌音發虛、疊音模糊不清等。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氣息與力量相結合的訓練須嚴格,并準確區別力量的剛柔、強弱,仔細把握氣息的急緩、虛實,邊思考邊進行多層次的練習,應以文曲武吹、武曲文吹的方式來表現。
笛子演奏中的快速技巧樂段以點為主,氣息控制急促不失輕巧,力度調配自如多變。反之,慢速樂段的演奏以線為主,氣息控制舒緩流暢,力度調配略帶耐力與緊張度。
綜上所述,笛子演奏氣息控制中的吸氣、呼氣、收氣,對演奏質量起關鍵作用。大幅度深吸氣或小幅度搶氣決定演奏狀態,呼氣平穩或急促決定旋律音量起伏,收氣快速有力或慢速柔和決定旋律風格。
笛子演奏力量調配中的手指、腹部、口風、舌頭、口勁、口腔,對演奏松緊度起支配功能。力量增減的合理調節,爆發力和耐力的科學使用,可豐富笛音的表現力,從而達到準確表達作品風格的良好效果。
在關注笛子演奏氣息控制三步驟時,要兼顧其力量調配的六環節,練氣時想力,用力時觀氣,探尋笛子演奏氣息與力量的運用原理,總結其使用規律,將氣息控制和力量調配更好地融合。
(武漢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馬寶山《笛子演奏中的呼吸問題》,《中國音樂》1989年第1期;
[2]張維良《吹奏笛、簫呼吸的理論及其實踐》,《中國音樂》1992年第4期;
[3]張維良《竹笛教學的回顧與展望》,《中國音樂》199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