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魯
摘 要: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是黨中央賦予內蒙古的重要戰略定位和重大政治責任。“十三五”時期,內蒙古農牧業經濟運行保持穩中有進,為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以下簡稱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撐。展望“十四五”,基地建設機遇與挑戰并存。內蒙古要搶抓機遇、妥善應對挑戰。隨著各項政策舉措落地顯效,資源優勢、產業潛能將進一步釋放,基地建設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態勢。
關鍵詞:基地建設 農牧業 高質量發展
糧食生產“十七連豐”。2018年以來糧食總產連續3年超過700億斤,2020年全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33億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3億畝,糧食產量達到732.8億斤,同比增長0.3%。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建成高標準農田4125萬畝,12.2萬畝鹽堿地改良試點基礎建設基本完工,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110萬畝,完成保護性耕作759萬畝。
畜牧業生產“十六連穩”。2020年,牲畜存欄7279.4萬頭(只),較上年增加247.8萬頭(只),增長3.5%,其中生豬存欄534.1萬頭,增長24.3%,恢復到2017年的105.6%;豬牛羊禽肉類產量達260.7萬噸,同比增長1.5%;奶業振興步伐加快,牛奶產量611.5萬噸,增長5.9%。羊肉、絨毛產量全國第一、牛肉產量全國第二,奶業多項指標全國領先,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更為穩固。
農牧業產業化程度持續提高。建設草原肉羊和河套向日葵2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啟動建設察右前旗馬鈴薯國家級、和林格爾縣奶業等7家自治區現代農業產業園、10個農牧業產業強鎮,科左中旗成功創建肉牛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新認定78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新認定10個內蒙古特色農畜產品優勢區,對呼倫貝爾三河馬等11個地理標志農產品實施了保護工程。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天賦河套”、呼倫貝爾肉羊、興安大米、赤峰小米、錫林郭勒奶酪等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蒙字號”優質農畜品牌越樹越亮。
農牧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十三五”期間,科技裝備水平穩步提升,2020年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全區農牧業機械總動力4057.1萬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 8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全區高效節水面積達到2811萬畝,化肥、農藥繼續保持負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85%、地膜回收率80%;全區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6.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啟動試行農畜產品合格證制度,全區農畜產品檢測合格率達到98.7%,“兩品一標”產品總量達到500萬噸。
(一)發展機遇
政策驅動力增強。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制定了產業融合發展、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改進農業補貼方式、發展融資擔保金融支農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新舉措。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三農三牧”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意見》《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等政策文件,勢必進一步為促進內蒙古農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和基地建設迎來重大機遇。
市場驅動力不斷增強。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呈現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化特點,休閑觀光、健康養生消費漸成趨勢,農牧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巨大,將支撐引領內蒙古農牧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躍上新臺階。
技術驅動力持續提升。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風起云涌,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方興未艾,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在農牧業中廣泛應用,5G、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與農牧業交互聯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引領農牧業轉型升級。
(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沖擊,全球供應鏈調整重構,國際產業分工深度演化,國際環境錯綜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日益增加。與此同時,內蒙古農牧業在連續多年增產增收之后,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約束日益趨緊,要在高基數高水平上,繼續提高農牧業產出效益、延續農牧業發展的好勢頭任務很重。
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薄弱。耕地質量等別偏低,整體產能不高。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標準低、配套差、后續投入不足。農畜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亟需加快。
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科技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內蒙古雖然是農牧業大區,但是種業研發能力不強,自主知識產權優質品種占比不高。奶牛、肉牛核心種源依賴進口,農作物自主知識產權品種自給率比較低,玉米僅為35%,馬鈴薯不足10%,苜蓿80%依賴進口。
產業鏈條延伸不充分。農畜產品加工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產業鏈條短,加工增值率低,加工轉化率為65%,比全國低大約3個百分點。休閑農牧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相對滯后,鄉村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
(一)穩定主要農畜產品供給
內蒙古“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了農畜產品主產區的主體功能定位,明確了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要立足主體功能定位,在高質量建設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加快農牧業現代化上聚焦聚力。
穩定糧食生產。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緊緊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保持穩定,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上體現新擔當新作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國家核定全區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和糧食生產功能區面積不減少。加強以高效節水為重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抓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鹽堿地改良、耕地地力提升,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深入實施種業發展行動,聚焦區域優勢農作物和畜禽,集中開展科技攻關,提高育種創新和良種繁育能力,縮小玉米、大豆、馬鈴薯等品種和國內先進水平的差距,擺脫肉牛、奶牛、飼草核心種源進口依賴,努力在乳、肉、草和玉米、馬鈴薯等優勢特色產業上形成領先優勢。
增加畜產品供應。充分發揮內蒙古畜牧養殖的傳統優勢,全面提升乳肉等綠色畜產品安全供應保障能力。大力推動奶業振興,重點抓好沿黃、西遼河、嫩江三大流域和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兩大草原37個旗縣區的萬頭奶源基地建設,推動伊利、蒙牛種養加一體化十大產業集群建設項目盡快落地開工。開展好傳統牧區加工廠和手工作坊標準化試點建設,推動傳統乳制品產業升級。發展肉牛、肉羊規模化和標準化養殖,支持馬、駱駝等特色產業發展。穩定生豬生產恢復勢頭,抓好重點龍頭企業達產擴能,帶動中小養殖場標準化、綠色化發展。
(二)推動綠色基地建設
內蒙古多數農村牧區的水是清潔的、土是干凈的,這就是生產力也是競爭力,必須保護好利用好這個優勢,積極發展生態農牧業。
凈化產地環境。堅持不懈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動化肥農藥繼續保持負增長,抓好化肥農藥減量、“白色污染”治理、畜禽糞便和秸稈資源化利用。引導適宜地區能不覆膜就不覆膜,加大非標地膜生產流通使用的執法力度,大力推進機械化撿拾、以舊換新、舊膜回收利用。加快培育秸稈收儲運社會化服務組織,指導開展技術示范、模式集成,提升科學利用水平。加強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等治理和修復,推動農牧業清潔化生產。
提升質量安全水平。大力實施農牧業生產標準化行動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提升行動,嚴格落實生產主體責任,加快試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合格證制度,穩定健全縣、鄉兩級監管檢測隊伍,推進網格化監管,深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瞄準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完善全程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做好追溯掛鉤銜接工作,健全從農田牧場到餐桌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加快實現質量興農興牧、產出優質優價。
(三)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產業振興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我們要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堵點、斷點,千方百計推動農牧業產業鏈往下游延伸,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
打造專業化、規模化產業集群。依托肉牛、肉羊、絨毛、馬鈴薯、玉米、草業等產量優勢,培育具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現代農牧業產業園、農牧業產業強鎮、農牧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一批農畜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持續推動奶業、玉米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肉牛、肉羊、飼草等9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建設。
加快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入實施農牧業品牌提升行動,推進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構建特色鮮明的農牧業品牌體系,做優“蒙字標”品牌,推動更多優質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積極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牧業、文化體驗、健康養老、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向廣度深度進軍。
加快構建現代農牧業經營體系。持續推進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家庭農牧場示范創建、社會化服務示范旗縣和龍頭企業培育,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與農牧戶在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讓農牧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四)提升農牧業科技貢獻率
內蒙古強化現代農牧業物質技術裝備,推動設施化、機械化、綠色化和數字化,給現代農牧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提升物質裝備水平。加強機械化技術研究創新和示范推廣,加大糧食生產加工薄弱環節、畜禽養殖糞污處理等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加快補上烘干倉儲、冷鏈保鮮等現代農牧業物質裝備短板,特別是要立足裝備制造比較優勢,提高農機裝備自主研發能力,支持高端智能農機研發制造,推動農牧業生產全程機械化。
發展數字農牧業。建立農牧業大數據體系,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發展智慧農牧業,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和“互聯網+”農畜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牧業高度融合,引領驅動農牧業現代化不斷向前邁進。
健全科技創新推廣體系。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加快打通科技進村入戶的通道,促進政府公益性服務和市場社會化服務協同發力,加強供需對接,增加有效供給,不斷提高科技服務效能。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