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財富學堂

也許你見過凌晨5點的北京,在公交站臺排著長隊,啃著灌餅,感受早晨擁擠的人潮;
也許你加班到深夜,在高檔寫字樓的高層望向窗外,燈紅酒綠,車水馬龍……
我們大多數人都積極地按照上天鼓勵的方式,努力地生活著,日復一日的辛勤工作,毫無怨言。可惜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的努力趕不上孩子長大的步伐,更追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卡上的數字依舊原地踏步,張牙舞爪地嘲諷著我們辛苦的付出。
為什么?
吳曉波有句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癥結所在:
大多數人只有職務性收入,甚少財產性收入。
可是,職務性收入沒辦法大幅度提高,財產性收入就能那么輕易地收入囊中嗎?
別急,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提升投資效率的法寶——資產配置。
說起資產配置,很多人能夠下意識地想起要“分散投資”,即“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于是,不少投資者簡單地理解為分散投資就是資產配置。其實不然。
資產配置跟烹飪很類似。米其林三星餐廳的很多食材和我們在市場上采購的其實并沒有本質的差別,可是,為什么他們的大廚就能做出更美味的食物呢?這就是配置的藝術。他們懂得怎么拿捏火候,怎么精確配比食材,5克的鹽,絕不會放6克。
如果資產配置就是簡單的分散投資,那就像“廚房殺手”做菜一樣,油、鹽、醬、醋、料酒、味精,各種調味料放一點,至于誰先誰后、放多放少,“佛性”一點,高興就好,結果可想而知。
有朋友說他現在已經在做資產配置了。打開賬戶一看,確實有很多款基金,但都是股票型基金……你以為你是在做資產配置,可是,真的只是“你以為”而已。
資產配置的組合是不同市場的組合,包括股市、債市、黃金、外匯等,組合產品的相關性越低越好。一項科學的資產配置方案中,投資組合里的各類資產之間要具有弱相關性,最理想的情況是資產之間具有負相關性,即一類資產表現較好的時候,另一類資產表現不佳。
例如,一個小島上只有兩種產業,一種是大型度假休閑業,一種是雨傘制造業。天氣情況決定這兩種產業的不同收益,一家效益好的時候,另一家表現不佳。兩類資產的負相關性可以相互抵消回報率的上下波動,獲得較為穩定的平均收益。這樣一來,組合的平均報酬率不變,但是風險(波動性)會減小,達到資產配置的目的。
現實中,完全負相關的產品幾乎不存在,但各種資產往往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而且資產之間的相關性也會隨著市場風格的變化而改變。因此,實際操作中要以各類資產的歷史表現與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為基礎,戰略性地分散投資,對不同類別的資產進行合理配置。這樣才能部分或全部彌補在某些資產上的虧損,從而減少整個投資組合的波動性,降低風險,提高收益。
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不一樣,資產配置的方式自然不一樣。
風險承受能力指的是個人客觀條件所能承受的風險,包括年齡、家庭結構、收支結構等等。
說到風險和資產配置的關系,有些人以為保守的人只要買保守的產品就可以,激進的人只要買激進的產品就可以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保守的人不代表不可以配置風險資產,他需要的是保守的配置,而不是投資一堆保守的產品。而激進的投資者,也需要配置債券、債券型基金、貨幣基金等相對保守的產品,否則在突發事件的沖擊之下,就只能對風險資產進行割肉了。
從數量上來看,1000萬的資產,配置50萬的股票,仍然算是保守的配置;10萬的資產,配置5萬的股票,也是激進的配置。另外,從時間上來考量,如果一筆資金可以做10年以上的投資,那么即使將這筆資金的大部分比例都投資到股市,也可以定位為保守投資。
資產配置是要在風險與收益之間謀求一種平衡,不是單純追求收益最大化。制定一個平衡投資方案的最大益處在于,它使得風險更為合意。
很多投資者都不會制定投資計劃,哪怕制定了計劃,也很少能夠嚴格執行,總覺得計劃趕不上變化,更傾向憑借“直覺”去投資。很多人因此掉入跟風的陷阱,不僅將自己的獲利統統還給市場,甚至把本金也搭進去了。
要保證自己的投資取得成功,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是很重要的。正如彼得·林奇說過的,如果你能執行一個固定的投資計劃,而不理睬市場所發生的變化,你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做資產配置的好處在于,它可以使投資者提高投資的客觀性,減少情緒化,避免感情用事,高估自己熟悉的投資品的投資價值。除非市場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或證明當初的計劃有失誤,否則,盡量把計劃的主體思路貫徹到底吧,以保證自己能夠理性地進行投資互動。
當然,做好初始資產配置后,也不能一直固定不變,因為市場在不斷的變化中,我們需要適時地動態調整資產配置的比例組合。比如一個股票與債券初始比例為60:40的資產配置組合,隨著市場的變動,我們的配置比例可能會變成為55:45,或65:35等等。動態的微調與規劃,是為了更好地配合市場變化,實現財富“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的保值、增值。
有了以上對資產配置的了解之后,接下來我們就要考慮怎么去進行資產配置了。
這里給大家推薦一個比較通用的工具——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它把家庭資產分成4個賬戶,這4個賬戶作用不同,資金的投資渠道也各不相同。
第一個賬戶:日常開銷賬戶,里面裝的是“要花的錢”;
第二個賬戶:杠桿賬戶,主要是以小博大,“保命的錢”;
第三個賬戶:投資收益賬戶,是用來“生錢的錢”,重點在收益;
第四個賬戶:長期收益賬戶,是“保本升值的錢”,重點在安全、保本。
一般來講,第一、第二個賬戶的配比相對固定,第三、第四個賬戶根據個人的風險進行調整,風險承受能力高,就調高第三個賬戶的占比;風險承受能力低,就調高第四個賬戶的占比。
以上4個賬戶可以作為資產配置規劃的參考,但這只是一個大方向上的建議。投資理財是個動態的規劃,可能人生階段不同、投資目標不同,各個賬戶的比例也需要隨之改變。
不管是月薪三五千還是年入三五百萬,本質上都能理財,都需要理財,只是目標不同,實現的方法不同。但歸根結底,想要增加財產性收入,實現“錢生錢”,合理的資產配置必不可少。正如“全球資產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所說:“從長遠看,大約90%的投資收益都是來自于成功的資產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