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娜


【摘要】隨著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日益得到重視,文化教材研究也逐漸成為研究熱點。本文梳理了近十年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教材研究現狀,發現對文化教材的編寫原則和內容的研究是經典話題,對已有教材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是研究熱點,本土化、國別化教材研究仍在深入,跨文化和地域文化視角是近十年研究的新方向。與此同時,文化教學教材研究也存在著理論研究缺乏針對性、實踐研究內容與方法缺少創新性的問題。
【關鍵詞】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教材;研究綜述
從20世紀80年代呂必松、張占一等學者提出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以來,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日益得到重視,與之緊密相關的文化教材編寫研究也隨之開展起來。本文回顧并梳理了2010年至今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教材的相關研究,以期對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編寫及文化教學方面有所助益。
目前,就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教材編寫做專門闡述的專著并沒有出現,只是在相關對外漢語教材研究或者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專著中涉及部分章節。例如李泉的《對外漢語教材通論》從宏觀上對教材內容的文化取向做了總體上的闡述,指出對以語言交際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材來說,文化內容取向的總原則應該是選取跟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密切相關的文化因素。李曉琪主編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梳理了2005年之前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相關研究現狀,并收錄了代表性論文,其中涉及文化教學教材研究文獻有三篇,包括文化取向、教材編寫和研究現狀三個方面。
在論文方面,本文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檢索2010—2020年的相關文獻,并剔除與文化教學定位、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等無關的內容,得到論文108篇,對收集到的論文年份進行梳理(見表1),可以看到文化教學教材研究方興未艾。
總的來看,這些研究可以分為理論類研究和實踐類研究兩部分,理論類研究包括教材編寫原則和內容選擇、文化教材的開發和現狀等;實踐類研究包括自編教材設計和對已出版教材的考察。文化教學教材研究主要集中在實踐類,尤其是對已出版教材的考察分析。
一、理論類研究情況
文化教學教材研究的理論部分,首先是對文化教材的開發與現狀進行分析。齊子萱(2017)通過對唐朝至新中國成立后的文化課教材進行梳理,勾勒出了對外漢語文化課教材的發展史,指出從最開始的在綜合課本中穿插文化介紹到如今專門的為不同文化類目編寫的教材,漢語文化教材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郭力(2011)認為21世紀后文化課教材有了新的特點:品種內容多樣、出版形式立體化、輔助教材漸成熱點。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內容不夠深入、難度大、缺乏跨文化視角等。另外還涉及到地域文化教材開發、國別文化教材開發、中國概況類教材開發等專門類別的開發研究。
在教材編寫原則與內容的討論上,文化教材編寫的針對性、趣味性、時代性、實用性、客觀性已經得到了學界認可。此外,付春媛(2010)認為還要注意教材的層級性和導入性,郭凌云(2012)提出編寫時要注意文化對比,魏旭陽(2013)則對文化教材的趣味性進行了深入探究。在內容選擇方面,文化教材普遍重古代文化、輕當代文化是學界的共識,尤其以周小兵(2010)、李泉(2011)的研究為代表。文化教材的另一通病是知識文化居多,交際性文化偏少。基于此,吳英成、羅慶命(2011)表示要注意文化教材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文化的學習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漢語學習者順利完成交際,因而文化交際性應該得到重視。
目前,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的理論研究已經有了一定成果,尤其是對編寫原則和編寫內容的認識,基本得到了學界認可,由此引發眾多研究者根據相關研究理論對已有教材展開了深層次的研究。
二、實踐類研究情況
對已出版教材的考察是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教材研究的熱點。在本文收集到的108份文獻中,直接相關文章就高達85份,占比78.7%。所涉教材也十分豐富,有80種之多,包括文化教材和非文化教材,但直接以文化教材為研究對象的居多。
基于文化項目在初級階段總是零星地蘊含于語言知識之中的考慮,對非文化教材的相關研究主要是考察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安排是否合理,且多以初級漢語為主,分類方式基本參照魏春木、卞覺非和孟子敏、張占一的文化因素分類方式。此類研究對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進行了量化考察,基本集中于交際文化因素和知識文化因素,當代文化因素與古代文化因素的對比中,具有趨同性。
對文化教材的研究涉及語言文化教材和專門性文化教材兩類。考察內容大多是從語言點選擇、生詞選擇、練習設置、文化導入方式、版面設計、編排體系等方面考量。例如李冬梅(2015)從文化導入、生詞和語言點選編、練習和活動等方面進行了對比,指出當下語言文化類教材選材科學,注重實用性、交際性,但語言難度與內容深度不匹配,缺少雙向文化視角,練習環節設計較為薄弱。此類研究雖然從多方面綜合考量文化教材的編寫,對一些經典教材的改良和新教材編寫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但也存在研究教材扎堆的問題。
中國幅員遼闊,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豐富,且獨特有趣,因此逐漸有學者注意到將地域文化與民俗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劉行(2020)在對南京地域文化的考察中提倡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豐富文化項目,形成地域文化發展與留學生漢語能力提高共贏的局面。在民俗文化方面,學者指出民俗文化內容選擇時要注意地域性、現代性與趣味性等原則。將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融入教材之中,是對我國文化教學的拓展和深入。
缺乏跨文化意識是之前教材編寫中的通病,近幾年從跨文化角度對教材進行考察的研究日益增多,表明了研究者跨文化意識的深入。例如殷鵬(2011)根據跨文化交際理論,指出當前文化教材在跨文化方面出現的問題是因文化優越感和炫耀意識;某些文化內容介紹的話語風格不利于外國學習者的理解,沒有體現文化通感等。何潔(2012)從跨文化傳播的編碼與解碼過程對教材進行考察,指出文化差異認識不足、刻板印象和民族中心主義等因素容易導致編碼失敗。
除了對我國出版的通用型教材進行研究,根據研究者所在國家和地區,對國別教材和本土教材進行研究的文獻也不少,集中于美國、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這與我國孔子學院的發展密切相關。此外,還有將國內通用教材與本土或國別教材進行對比,發現國別和本土教材普遍比國內通用教材更具實用性和趣味性,這為我國的教材編寫提供了改進意見。
在教材設計方面,由于當今市場全景式的教材比較豐富,因而研究者多從微觀角度出發,植根于傳統文化以及地域文化進行教材設計。2016年,二十四節氣詞成為熱點話題,引發了研究者編著二十四節氣教材的熱情。還有學者關注到我國經典文學作品,從內容選取和樣式設計兩方面編寫文化閱讀教材。同時,地域文化也是教材編寫者關注的熱點,張敏(2015)、孟凡江(2017)從自身所處的地域出發,進行了地域文化教材編寫的嘗試。文化教材設計是研究者們為豐富教材種類、深入展現中華文化不同內容做出的有益嘗試,值得鼓勵和肯定。
三、總結與展望
通過對近十年教材研究成果的梳理,我們看到文化教學的教材研究方興未艾,對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原則的探討是經典問題,從微觀角度對現有教材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考察分析是熱點話題,從跨文化角度考察教材的編寫已經成為學者的新意識,關注地域文化的融入也成為研究的新方向,更具有針對性的國別教材和本土教材的研究仍在繼續發展。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文化教材理論研究與綜合教材編寫的研究相似度極高,未能突出文化教材的針對性和特殊性;實踐研究部分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雷同,呈現出模式化的趨向,尤其是對已有教材的考察,只是“換湯不換藥”。
總而言之,要真正推動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發展,教材研究不可或缺。而要真正促進教材的進步與發展,打破“當前教材良莠不齊,難以滿足教學需要”的困境,我們仍需要發掘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并結合教學的實踐經驗,推陳出新,才能讓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教材研究有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李泉.文化內容呈現方式與呈現心態[J].世界漢語教學,2011,25(3):388-399.
[2]周小兵,羅宇,張麗.基于中外對比的漢語文化教材系統考察[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145(5):1-7.
[3]付春媛.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材的編寫問題[J].國際漢語學報,2010:168-170.
[4]殷鵬.從跨文化角度分析對外漢語文化類教材[D].濟南:山東大學,2011.
[5]郭力.漢語文化教材出版現狀與開發策略[J].國際漢語,2011:72-77+117.
[6]齊子萱.對外漢語文化課教材發展史研究[D].蘭州大學,2017.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