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王 娟
(泗水縣人民醫院 山東 泗水 273200)
腎結石是常見的泌尿系統結石類型,約占所有上尿路結石的35%。腎結石本身對機體無明顯損傷,但易造成尿路狹窄、堵塞,導致明顯的下腹疼痛、血尿、尿液排出不暢、腎積水等癥狀,長期發展還可損傷腎功能,甚至造成腎衰竭、腎腫瘤,嚴重損害患者健康[1]。經皮腎鏡取石術(PCNL)是臨床治療腎結石的金標準,通過建立經皮標準通道,置入腎鏡,用鈥激光碎石、取石,達到清除結石的目的[2]。但PCNL存在腎損傷出血和感染等潛在風險。近年來,泌尿外科手術技術及設備快速發展,臨床對于直徑<3 cm的腎結石提倡使用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該術式將標準腎通道的24F降低至16F,明顯減少了手術創傷,但其結石清除療效仍存在爭議[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PCNL與MPCNL治療腎結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現匯報如下。
將2019年1月—2020年8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治療的90例腎結石患者按不同手術方法分為兩組。觀察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39.2±10.5)歲,結石直徑1~3 cm,平均(2.0±0.5)cm,單純性腎結石32例、多發性腎結石13例;對照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26~72歲,平均年齡(39.5±10.8)歲,結石直徑1~3 cm,平均(1.9±0.4)cm,單純性腎結石31例、多發性腎結石14例;所有患者均經B超、IVU+KUB等檢查確診為腎結石,結石直徑≤3 cm;排除既往有輸尿管手術史、伴隨嚴重腎結石并發癥、合并嚴重軀體疾病等患者。對比兩組的年齡、性別、結石直徑、結石類型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在術前完善各項檢查,評估手術可行性,手術行全身麻醉,患者取膀胱截石為,經輸尿管逆行插入膀胱鏡留置5F輸尿管導管至患側腎盂,注入生理鹽水,充盈集合系統,形成人工腎積水,將患者體位改為俯臥位,B超下定位結石,將穿刺針刺入結石腎盞,當尿液從穿刺針鞘內流出后置入導絲,退出針鞘。對照組行PCNL,沿導絲置入筋膜擴張器,將穿刺通道從8F擴張至24F,置入24F Peelaway鞘,插入F20.8腎鏡,觀察結石,進行鈥激光碎石取石,順行放置F6 D-J管,留置F20腎造瘺管,結束手術[4]。觀察組行MPCNL,沿導絲置入筋膜擴張器,從F8逐層擴張至F16,留置白鞘,插入F95硬輸尿管短鏡,觀察目標腎盞及結石情況,抽出導絲,用氣壓彈道碎石,之后再次進鏡檢查,沖出或夾出殘余結石,順行放置F6 D-J管,留置14F或16F腎造瘺管結束手術[5]。兩組術后均常規使用抗生素抗感染,1周后復查KUB平片,若殘留結石直徑>2 cm,需行二次手術,一般在4~6周拔除D-J管。
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24hVAS疼痛評分、住院時間、術后第1天Hb下降值、術后第1天肌酐下降值;統計一期手術率、二期手術率、結石清除率;觀察有無發熱、血尿、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發生。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24 h VAS疼痛評分、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術后第1天Hb下降值、術后第1天肌酐下降值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手術及術后恢復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各項手術及術后恢復指標比較(±s)
術后24hVAS疼痛評分/分觀察組 45 114.54±13.2554.21±14.67 2.43±0.56對照組 45 90.13±15.36 93.12±26.78 4.51±1.04 t 4.972 5.427 4.011 P<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第1天肌酐下降值/(mmol·L-1)組別 例數 術后第1天Hb下降值/(g·L-1)住院時間/d觀察組 45 9.15±3.24 3.64±0.76 4.16±0.97對照組 45 10.05±3.32 4.19±1.02 7.23±1.48 t 0.783 0.705 4.103 P>0.05 >0.05 <0.05
觀察組一期手術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結石清除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及結石清除率比較[n(%)]
見表3。觀察組發熱、血尿、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腎結石是一種泌尿系統高發的結石類型,以往開放性手術創傷大,術后結石殘留率高、并發癥發生率高,逐漸被臨床淘汰。PCNL是目前臨床治療上尿路結石,特別是腎結石的主流腔鏡技術。對于直徑>3 cm的腎結石,PCNL療效確切,結石清除率高,是腎結石較為理想的治療手段[6]。但PCNL的鏡體擺動不靈活,對機體的創傷明顯,且存在感染、出血、損傷鄰近組織等較高的并發癥風險,這引起了臨床的高度重視[7]。MPCNL在PCNL基礎上發展而來,總體的手術方法類似,但在制作經皮通道時,選擇了較小的通道口徑,應用細長的鏡體,操作靈活,能在更小的創傷小進行碎石取石,并提高了對復雜結石的清除率,降低了出血風險,整體療效更好,安全性更好[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24 h VAS疼痛評分、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術后第1天Hb下降值、術后第1天肌酐下降值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一期手術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結石清除率相當(P>0.05);觀察組發熱、血尿、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明MPCNL在腎結石手術中的應用優越性明顯,除了手術操作更為精細,延長了手術時間外,在創傷、并發癥發生率上更小,且保障了較高的結石清除率,整體效果更好[9-10]。
綜上所述,MPCNL治療腎結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佳,符合臨床微創、高效的手術趨勢,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