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玉虎
(河南省息縣中心醫院心內科 息縣 464300)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由于心臟突發性結構、功能異常,局部心肌組織因心排血量驟然變化引起的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綜合征。臨床治療AHF常以防止和延緩心衰發展為目標,緩解臨床癥狀,改善長期預后[1]。重組人腦利鈉肽(rhBNP)與心室肌細胞分泌的內源性多肽較為相似,兩者均具有相同氨基酸序列,因此具有相同機制,常用于治療因活動呼吸困難的代償性AHF。尼可地爾作為改善微循環與組織缺血性效果顯著的藥物廣泛應用于臨床,但目前對于尼可地爾聯合rhBNP治療AHF的研究報告較為少見,本研究觀察尼可地爾聯合rhBNP對AHF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AHF患者10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各51例。A組男23例,女28例;年齡49~68歲,平均(58.26±8.12)歲;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31例,Ⅲ級20例;其中冠心病33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壓18例。B組男24例,女27例;年齡49~68歲,平均(58.34±8.51)歲;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30例,Ⅲ級21例;其中冠心病29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壓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組標準:符合《急性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標準》中AHF診斷標準[2];心功能分級為Ⅱ~Ⅲ級;左室射血分數(LVEF)為30%~40%。排除標準: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嚴重過敏體質;伴有增加病死率性疾病,如心源性休克或明顯嚴重感染等;合并其他免疫、血液類系統疾病或惡性腫瘤。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曉病情及治療研究方案,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正式納入研究。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均給予常規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給予吸氧、血管緊張素、利尿劑等對癥治療。B組患者采用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國藥準字S20050033)治療,首次靜脈沖擊劑量為1.5 μg/kg,將0.5 mg rhBNP加入0.9%氯化鈉溶液稀釋,取相應1.5μg/kg濃度稀釋液靜脈推注,余液根據0.007 5μg/(kg·min)靜脈泵入,隨后給予維持量持續泵入24 h,期間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A組患者rhBNP用法用量同B組,加用注射用尼可地爾(國藥準字H20120069),以4 mg靜脈推注,后維持6 mg/h靜脈滴注24 h,給藥期間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
1.3 指標檢測方法 治療前及治療24 h后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左心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內徑(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檢測儀進行測量;血清中血清胱抑素C(CysC)、可溶性ST2受體(sST2)、腦鈉肽(BNP)應用免疫定量分析法以及相關配套試劑盒進行監測。
1.4 指標評價標準 急性危重病健康狀況采用APACHEⅡ危重病評分系統表進行評估[3],通過對患者生理指標水平、年齡分段及慢性病狀態進行綜合評估,總分30分,分數越高反應病情越嚴重,存活機會越小。
1.5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及治療24 h后心功能指標、急性危重病健康狀況以及血清CysC、sST2、BNP水平變化。統計治療期間兩組患者頭痛、惡心、耳鳴、胃腸反應等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均以SPSS20.0軟件分析,心功能指標(LVEF、LVEDd、LVESd)、急性危重病健康狀況(APACHEⅡ危重病評分系統表)以及血清CysC、sST2、BNP水平等計量資料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藥物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等計數資料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功能指標及急性危重病健康狀況比較治療24 h后,兩組患者LVEF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A組顯著高于B組(P<0.05);兩組LVEDd、LVESd、APACHEⅡ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A組顯著低于B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及急性危重病健康狀況比較(±s)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及急性危重病健康狀況比較(±s)
組別n 時間 LVEF(%)LVEDd(mm)LVESd(mm)APACHEⅡ(分)A組B組51 51治療前治療24 h后tP治療前治療24 h后tPt治療后組間P治療后組間37.58±5.56 42.39±5.84 4.260<0.001 37.46±5.52 39.71±5.42 2.075 0.041 2.400 0.018 57.45±7.48 50.22±6.63 5.180<0.001 57.61±7.39 54.38±6.89 2.284 0.025 3.107 0.003 51.69±3.26 46.35±2.14 9.779<0.001 51.66±3.29 48.22±2.25 6.164<0.001 4.301<0.001 20.75±4.75 11.08±2.66 12.685<0.001 21.15±4.16 12.23±2.37 13.305<0.001 2.305 0.023
2.2 兩組血清CysC、sST2、BNP水平比較 治療24 h后,兩組血清CysC、sST2、BNP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A組顯著低于B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CysC、sST2、BNP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血清CysC、sST2、BNP水平比較(±s)
組別 n 時間 CysC(mg/L) sST2(pg/ml)BNP(ng/dL)A組B組51 51治療前治療24 h后tP治療前治療24 h后tPt治療后組間P治療后組間1.21±0.23 1.06±0.14 3.978<0.001 1.22±0.22 1.13±0.13 2.515 0.013 2.617 0.010 4287.25±854.29 3682.53±658.37 3.342 0.001 4288.59±849.31 3988.29±655.42 1.990 0.048 2.350 0.021 595.76±19.53 475.28±15.39 16.861<0.001 596.58±20.82 513.36±16.98 22.121<0.001 11.867<0.001
2.3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頭痛、惡心、耳鳴、胃腸反應等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AHF發病主要機制為心臟負荷急性加重或原發性心肌損傷導致心室局部組織灌注不足缺血缺氧,并引起微循環障礙淤血,改變心肌細胞基質使降解失衡[4],因此對患者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尤為關鍵。
rhBNP是經重組DNA技術人為合成的BNP,主要作用是與血管平滑肌上相關受體結合,促進平滑肌細胞舒張,進而促進動脈血管擴張;拮抗心肌細胞與血管平滑肌內相關激素,抑制鈉離子重吸收作用,增強機體鈉排泄作用,明顯降低心室后負荷;降低腎素與醛固醇分泌水平拮抗垂體后葉與交感神經的保鈉升壓作用,從而減小循環容量,減輕心室前負荷,并改善血管血流動力學平衡[5]。尼可地爾屬于類硝酸酯藥物,在改善心臟冠脈微循環上應用廣泛,主要作用是保護心肌,減輕急性缺血再灌注損傷,使心臟在藥物缺血預適應過程中產生保護作用,抑制氧自由基誘發的心臟頓抑,舒張血管,降低回心血量,從而減輕心臟前負荷,促進鉀鈣離子通道開放擴張微小冠狀動脈,促進微循環,改善心肌灌注與心功能[6]。
APACHEⅡ危重病評分包含的血鉀、血鈉等指標內容可反映AHF發病初期及預后情況,A組聯用尼可地爾后減輕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對心功能的恢復效果更好,降低患者APACHEⅡ評分,預測AHF患者病死率較理想。sST2是AHF發病引起心室重構中的重要參與因子。血清CysC水平是反映腎臟損傷指標,由于腎功能與心血管之間的緊密聯系,還可反映AHF患者心衰嚴重程度,與之呈正相關。BNP是由心室肌細胞合成并分泌的激素,在AHF患者體內呈現水平異常升高,是臨床診斷AHF重要靈敏性指標[7]。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24 h后A組患者心功能指標與APACHEⅡ危重病評分均明顯優于B組,A組血清CysC、sST2、BNP水平也均顯著低于B組,提示患者心臟功能、血流動力學得到明顯改善。尼可地爾可通過對鉀、鈣離子作用,抑制細胞膜電位依賴性,減輕缺血造成細胞鈣離子超負荷,降低心肌缺血性損傷,擴張主冠張動脈與微血管,改善心室收縮功能,對LVEF起到明顯提升作用,促進心功能恢復,減小LVEDd、LVESd異常變化,與王剛等[8]學者所得結論相似。有研究指出,尼可地爾能通過使心肌缺血性預適應降低交感神經興奮,促進術后心臟血流再灌注,減少心肌損傷面積,對血流動力學的積極作用有效緩解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室重構,抑制因免疫功能失衡引起的炎癥細胞因子釋放,延緩心室重構引發的心臟功能障礙,降低心室肌細胞合成并分泌的激素水平[9],進而降低血清中CysC、sST2、BNP等激素水平。且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不明顯,且均未出現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停止用藥后不良反應癥狀均得到明顯緩解,說明尼可地爾聯合rhBNP并不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尼可地爾聯合rhBNP治療AHF可明顯促進心功能恢復,降低血清CysC、sST2、BNP水平,對患者遠期預后有利,且無明顯藥物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有利于其預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