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東
(河南省偃師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 偃師 471900)
腎結石是泌尿系統高發疾病類型之一,多發于中青年群體,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對于較大結石,目前多采用手術治療,而傳統開放性手術創口較大,患者恢復緩慢[1~2]。近年來,經皮腎鏡碎石術在腎結石的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具有創傷小、瘢痕美觀、術后恢復快的優點,但對患者腎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隨著腔內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輸尿管軟鏡以有效、安全、微創的特點,成為治療腎結石的可行路徑。臨床中應用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腎結石,利用人體天然通道,完成碎石操作,減少手術創傷[3~4]。本研究分析輸尿管軟鏡碎石術對腎結石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河南省偃師市人民醫院泌尿外科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腎結石患者84例。納入標準:經B超和CT檢查確診為腎結石;均行手術治療;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肺等嚴重器質性功能病變;脊柱側彎,無法配合手術體位;凝血機制異常;輸尿管或腎臟解剖結構畸形;輸尿管連接部狹窄;合并多發腎囊腫等疾病;全身出血性疾病;泌尿道感染;精神障礙;有放療、盆腔外傷、手術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84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31~67歲,平均(46.74±5.28)歲。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32~68歲,平均(46.28±5.7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經皮腎鏡碎石術治療,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全麻后在輸尿管鏡輔助下將5 F輸尿管導管逆向插入到患側腎盂,固定于尿管上,防止導管術中脫落,導管尾端接生理鹽水,持續滴注,形成人工腎盂積水。將患者調整為俯臥位,借助B超觀察結石數量、方位、患側腎臟積水情況,實施定位穿刺操作,建立經皮腎通路,于腋后線和第12肋緣相交處作1~1.5 cm切口,B超引導下對腎集合系統行穿刺操作,待穿刺成功后向內置入“J”型導絲,使用筋膜擴張器,沿導絲方向擴張通道至F20~F24,向內置入經皮腎鏡鞘,插入鏡芯,探查結石,退出導絲。超聲聯合氣壓彈道碎石清石,使用灌洗液沖出碎石小塊,于患側輸尿管中留置雙J管,退出鏡芯,置入F20腎造瘺管,退出鏡鞘后行縫合固定處理。觀察組行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術前1~2周給予膀胱鏡檢查,對患側實施輸尿管5 F雙J管置入操作,氣管插管全麻后將患者調整為截石位。在輸尿管鏡直視作用下,經尿道向內插入輸尿管鏡,直至膀胱處,取出5 F雙J管。觀察輸尿管開口處,經患側輸尿管口向內插入斑馬導絲,沿導絲置入輸尿管軟鏡鞘,沿斑馬導絲使用WOLF雙通道纖維輸尿管軟鏡順著外鞘進入至腎盂中。探尋結石,退出斑馬導絲,置入鈥激光光纖碎石。詳細探查各腎盞,確認無活動性出血、無較大結石殘留,取出輸尿管軟鏡、鈥激光光纖等,于患側輸尿管中留置雙J管,常規留置導尿管,術畢。術后常規抗感染處理,術后5 d行超聲檢查,如發現直徑≥4 mm高密度影,則需行二期碎石術治療,術后14~30 d拔除雙J管。
1.3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一期手術結石清除率。(2)比較兩組術前、術后1 d、3 d血肌酐水平。采集患者血5 ml,3 h內送檢,使用美國貝克曼Immage 800特定蛋白分析儀,應用散射免疫比濁法測定血肌酐(SCr)。(3)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感染、出血、寒顫發熱、腎周積液。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治療情況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時間、一期手術結石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治療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治療情況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住院時間(d)一期手術結石清除[例(%)]觀察組對照組t/χ2 P 42 42 51.19±12.76 47.53±10.82 1.418 0.080 3.52±1.39 5.07±1.21 5.451 0.000 37(88.10)34(80.95)0.819 0.365
2.2 兩組術前術后SCr比較 兩組術后1 d、術后3 d SCr水平均高于術前(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SCr比較(μmol/L,±s)

表2 兩組術前術后SCr比較(μmol/L,±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 n 術前 術后1 d 術后3 d觀察組對照組tP 42 42 62.65±6.08 61.24±6.68 1.012 0.157 65.83±5.10*65.89±5.23*0.053 0.479 69.73±6.29*67.98±6.94*1.211 0.11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腎結石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血尿、陣發性劇烈疼痛等,可引發腎積水、泌尿系統梗阻,并增加泌尿系統腫瘤發生風險,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常規止痛、解痙、抗炎、中藥等保守方案治療療效欠佳,臨床治療腎結石以外科手術為主[5~6]。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經皮腎鏡碎石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成為治療腎結石的常用方法[7~8]。但目前關于兩種手術方案治療腎結石對患者康復效果、腎功能等方面影響的研究仍存在爭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均可有效清除結石,但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分析原因為經皮腎鏡碎石術治療結石需行腎集合系統性穿刺操作,增加了患者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發生風險。而采用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利用輸尿管軟鏡抵達輸尿管硬鏡所無法抵達的腎內部位,進入腎盞、腎盂,實施碎石操作,避免了經皮腎鏡碎石術對腎臟組織產生的創傷,降低了并發癥發生風險,為患者術后良好恢復創造了有利條件。本研究中兩組采用的手術方案均會對患者腎功能產生影響,SCr會隨之發生波動,但尚處于正常范圍內,提示兩種方案對患者腎功能影響較小。SCr濃度是當前評估人體腎功能的金標準,常用于檢測腎功能變化情況,但在腎功能下降早期SCr通常無明顯變化,且對急性腎功能變化的敏感性較低。結合本研究實踐內容發現,應用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腎結石具有下述優勢:(1)輸尿管軟鏡碎石術對患者腎功能損傷屬于一過性損害,術后患者腎功能可逐步恢復;(2)對腎臟組織的創傷較小,并發癥風險低;(3)結石清除效果確切;(4)患者術后恢復快。此外,為了保障手術效果,醫師在手術操作中還應注意以下事項:圍術期給予患者抗感染處理;術中如遇到膿腎嚴重、感染性結石病例,應及時行腎造瘺術操作,待二期手術。
綜上所述,腎結石患者采用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具有安全性高、對腎功能的影響小、可有效清除結石的優勢,有助于患者術后盡早康復出院,值得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