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保國
(河南省博愛縣人民醫院普外科 博愛 454450)
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給予放療治療,可降低復發率,維護乳房美觀[1]。常規放療的療程長、費用高,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而大分割調強放療效果顯著,分割次數少,療程短[2]。T淋巴細胞亞群是觀察機體細胞免疫的重要指標之一,同時與腫瘤的發生、發展也相關。有研究表明,大多數腫瘤患者存在T淋巴細胞亞群狀態異常和比例失調[3]。鑒于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大分割調強放療在國內治療案例較少,因此,本研究分析保乳術后給予大分割調強放療治療早期乳腺癌的近期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狀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6月行早期乳腺癌保乳術患者110例,按治療方式分為常規組和大分割組,各55例。常規組年齡27~52歲,平均年齡(40.26±5.16)歲。大分割組年齡25~53歲,平均年齡(39.84±7.3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病理診斷確診為乳腺癌;年齡25~53歲;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乳房區放療史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精神障礙者;放療不耐受者;保乳術后同時進行乳房重建者。
1.3 治療方法 常規組給予常規放療,6 MV-X線全乳照射患側50 Gy,分割25次,1周5次,療程為40 d。大分割組給予大分割調強放療,6 MV-X線全乳照射患側42.56 Gy,分割16次,1周5次,療程為28 d。
1.4 標本采集 治療前和治療后14 d,空腹取靜脈血2 ml待檢測。
1.5 觀察指標(1)兩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患者外周血CD3+、CD4+、CD8+水平及CD4+/CD8+比值。(2)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清腫瘤標志物濃度比較,采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糖類抗原15-3(CA15-3)、糖類抗原125(CA125)、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3)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采用美國腫瘤放射治療協作組(RTOG)急性放射損傷評價標準,分為1~4級,觀察患者不良反應(骨髓抑制程度、食管黏膜反應、放射性肺炎、急性皮膚反應、晚期皮膚反應)發生情況。(4)根據Rose標準評價乳房美容效果,分為優(乳房左右側完全對稱且外形豐滿)、良(乳房左右側基本對稱且外形基本恢復正常)、中(乳房左右側對稱性較差,無水腫或孿縮發生)、差(乳房左右側完全不對稱且變硬或攣縮)。滿意度=優+良。(5)兩組治療時間和治療費用比較。
1.6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治療 前 兩 組CD3+、CD4+、CD4+/CD8+、CD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常規組外周血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低于大分割組,CD8+水平高于大分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s)
組別 n CD3+(%)治療前 治療后CD4+(%)治療前 治療后CD8+(%)治療前 治療后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組大分割組tP 55 55 73.36±23.12 74.10±26.57 0.166 0.868 66.30±10.13 72.51±10.47 2.953 0.000 36.37±12.30 36.67±12.13 0.129 0.898 28.21±7.17 31.28±8.05 2.112 0.037 28.76±8.26 28.87±7.93 0.071 0.943 26.05±5.35 23.95±5.03 2.120 0.040 1.26±0.44 1.27±0.42 0.122 0.903 1.08±0.31 1.30±0.38 3.327 0.001
2.2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清腫瘤標志物濃度比較治療前兩組CA15-3、CA125、AFP、CE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外周血CA15-3、CA125、AFP、CEA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大分割組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清腫瘤標志物濃度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清腫瘤標志物濃度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CA15-3(U/ml)治療前 治療后CA125(U/ml)治療前 治療后AFP(IU/ml)治療前 治療后CEA(ng/ml)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組大分割組tP 55 55 32.15±10.16 31.87±9.87 0.147 0.884 20.36±6.24*15.28±5.12*4.667 0.000 45.31±5.09 45.94±4.83 0.391 0.697 30.37±4.52*28.24±3.85*2.297 0.023 6.13±1.84 6.07±1.76 0.175 0.862 3.18±0.97*1.89±0.62*8.310 0.000 8.26±2.79 8.14±2.68 0.230 0.818 4.81±1.74*1.63±0.71*12.549 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2.4 兩組乳房美容效果滿意度比較 治療后,大分割組與常規組乳房美容效果滿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乳房美容效果滿意度比較
2.5 兩組治療時間和治療費用比較 大分割組治療時間和費用均少于常規組。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時間和治療費用比較
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組織出現的惡性腫瘤,發病率較高,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見癌癥種類之一,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臨床對于早期乳腺癌常采用手術加放療方案聯合治療。乳腺癌保乳術因能保持乳房良好外形而越來越受人們歡迎。術后常規放療由于治療次數多、療程長、費用高等缺點,給患者帶來較大經濟負擔,患者依從性差,影響治療效果[4]。大分割放療彌補了常規放療不足之處,冶秀鵬等[5]學者報道了大分割放療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
有研究表明,腫瘤的發生發展與患者免疫狀態密切相關,T淋巴細胞的水平變化與腫瘤發展、擴散存在相關性[6]。T淋巴細胞亞群包括CD3+、CD4+和CD8+等多個亞群。當CD4+/CD8+比值下降則表明患者免疫功能降低[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常規組外周血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低于大分割組,CD8+水平高于大分割組(P<0.05)。這表明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大分割調強放療能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治療后常規組和大分割組患者外周血CA15-3、CA125、AFP、CEA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大分割組低于常規組(P<0.05),表明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給予大分割調強放療效果顯著,可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研究結果還顯示,大分割組與常規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美容效果滿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大分割組骨髓抑制程度、食管黏膜反應、放射性肺炎等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相對較少,且乳房美容效果滿意度較常規組略高。原因可能為大分割放療可提高腫瘤區照射劑量而保護周圍正常組織,另結合臨床實際情況采取合適劑量,可更好保證其安全性,還可最大程度減輕對皮膚的損傷,以保證皮膚完整,進而獲得更滿意的美容效果。大分割組治療時間和治療費用均少于常規組,說明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大分割調強放療對乳房美容效果顯著,能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減少費用。但是關于如何進行更精準治療,提升治療安全性及療效還應進行更深探究。
綜上所述,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大分割調強放療能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縮短治療時間,具有一定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