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美 金衛東 韓明磊
(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 新鄉 453000)
冠心病慢性心衰是由左心室充盈和射血分數降低而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臨床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1]。運動康復訓練是對患者采用多種運動方法,使其在身體功能和精神上獲得全面恢復。本研究通過分析運動康復訓練對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白介素細胞-10(IL-10)、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水平及6 min步行距離的影響,明確其應用價值,從而為臨床干預模式的選擇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采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臨床資料,將采用常規治療的45例患者資料納入對照組,將采用常規治療+運動康復訓練的45例患者資料納入觀察組。對照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47~78歲,平均(69.57±4.30)歲;心功能Ⅱ級35例,Ⅲ級10例;病程2~10年,平均(5.78±1.51)年。觀察組男32例,女13例;年齡46~80歲,平均(69.53±4.17)歲;心功能Ⅱ級34例,Ⅲ級11例;病程2~10年,平均(5.86±1.4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2];無重大精神疾患;臨床資料完善。(2)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器質性病變者;惡性腫瘤患者;合并嚴重高血壓、糖尿病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常規治療:予以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減輕心肌氧耗(β受體阻滯劑),緩解心絞痛(硝酸酯類),調脂穩定(他汀類調脂藥),戒煙限酒,低脂低鹽飲食。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運動康復訓練:(1)于患者病情穩定后第1~2天進行床上運動,予以翻身及肢體被動運動,2次/d;(2)第3~6天行床上主動肢體運動,包括肩部、上肢、腳踝、膝關節等,20 min/次,2次/d;(3)第7~10天予以床下坐立主動運動,包括肩部、雙上肢、頸部,30 min/次,1次/d,逐漸增加運動量至2~3次/d;(4)第11~12天予以平地面步行運動,100 m/次,2次/d,逐漸增加運動量增至200~500 m;(5)第13~14天予以上樓、下樓運動,1層/次,2次/d,逐漸增加至2層/次;(6)第15~16天予以平地面步行500 m結合上下樓運動1層,2次/d;(7)第17天予以平地面步行1 000 m結合上下樓運動2層,2次/d;(8)第18~19天予以坡路步行1 000 m,或上下樓3層,2次/d;(9)第20天予以坡路步行1 000 m結合上下樓3層,2次/d。運動均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宜。
1.4 評價指標(1)于治療前、治療20 d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NT-proBNP,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IL-10、TGF-β1水平。(2)于治療前、治療20 d后采用6 min步行試驗檢測患者運動功能,6 min步行距離越長則運動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NT-proBNP、IL-10、TGF-β1水平對比 兩組治療前NT-proBNP、IL-10、TGF-β1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NT-proBNP、IL-10、TGF-β1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T-proBNP、IL-10、TGF-β1水平對比(ng/L,±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T-proBNP、IL-10、TGF-β1水平對比(ng/L,±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NT-proBNP IL-10 TGF-β1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tP對照組觀察組tP 45 45 45 45 1 774.89±367.54 1 781.37±364.26 0.084 0.933 1 219.58±286.33*7 96.64±107.53*9.276 0.000 8.62±1.88 8.54±1.95 0.198 0.843 3.63±1.41*2.57±0.91*4.237 0.000 326.07±72.64 330.54±73.15 0.291 0.772 281.69±36.89*147.23±32.35*18.383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6 min步行距離對比 兩組治療前6 min步行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6 min步行距離均上升,且觀察組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6 min步行距離對比(m,±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6 min步行距離對比(m,±s)
治療前 治療后 t P 201.84±58.62 200.94±58.77 0.073 0.942 243.69±67.38 307.52±71.49 4.359 0.000 3.143 7.726 0.000 0.000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tP 45 45
冠心病慢性心衰發作常常與季節變化、情緒激動、體力活動增加、飽食、大量吸煙和飲酒等有關,臨床以突感心前區疼痛,包括發作性絞痛或壓榨痛為主要癥狀[3]。規范的藥物治療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再缺血事件發生風險及病死率。而對于部分血管病變、堵塞嚴重患者,常需輔以其他干預措施,以提升治療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4]。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NT-proBNP、IL-10、TGF-β1水平均降低,6 min步行距離均升高,且觀察組變化幅度較大,表明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予以運動康復訓練,可改善血漿NT-proBNP、IL-10、TGF-β1水平,提高6 min步行距離。康復醫學的主要目的為減輕、消除運動障礙,其核心治療手段為運動康復訓練[5]。運動康復訓練采用“運動”這一機械性物理因子對患者展開治療,包括關節功能、肌力、步行訓練等[6]。其中步行訓練為耐力性訓練,可提升人體對氧氣的輸送和使用率,改善機體代謝能力;同時訓練具有節奏性,強度低、持續時間較長,訓練方法簡便、易行,運動方式對技巧的要求不高,易于推行[7~8]。人體生理負荷量受訓練持續時間、次數、強度等因素影響,運動康復訓練可及時調整運動強度、時間與頻度,且患者可自監自控訓練,故安全有效。通過循序漸進的耐力性訓練,既可提高機體攜氧能力,改善心肌負荷量,促進機體有氧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進程,提升心肺功能,亦可增加肌肉收縮力,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加快體液循環,促進組織新陳代謝,同時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及疲乏程度,進一步改善患者軀體功能,恢復其對生活的自信心[9~10]。
綜上所述,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予以運動康復訓練,可調節血漿NT-proBNP、IL-10、TGF-β1水平,改善其心功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