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曼芳 劉曼香 畢秀霞 耿丹丹 賈小杰
(1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四醫院中醫科 石家莊 050000;2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中心醫院普外一科 包頭 014040)
近年來,受到社會、生活、工作等多方面壓力的影響,晚婚晚育人數上升,直接導致孕婦年齡逐漸偏大,再加上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產后缺乳發病率逐年增高。如何解決臨床上產婦產后缺乳問題對嬰兒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1]。子午流注針法是根據十二經脈氣血運行狀態隨著不同時間變化而有相應的盛衰變化,以及在十二經脈的井、滎、輸(原)、經、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現的氣血盛衰情況不同進行按時選穴治療的一種針灸療法[2]。目前,中醫對產后缺乳的治療主要有穴位按摩、針刺以及口服中藥等多種手段,臨床上有關子午流注針法治療產后缺乳的報道較少[3]。本研究探討子午流注針法配合辨證取穴針刺治療產后缺乳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石家莊市第四醫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產后缺乳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診斷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中氣血虧虛型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產后缺乳中醫診斷標準,年齡20歲以上;新生嬰兒及產婦均身體健康。排除標準:乳頭凹陷、畸形及乳房畸形造成的乳汁壅積不通者;嬰兒吸吮力弱;產婦合并血液傳染性疾病;針刺治療禁忌或不能完全配合治療者。將患者入院病歷登記編號輸入電腦,采用隨機法(Excel表格中進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21~42歲,平均(28.69±5.13)歲;平均病程(3.49±1.28)d;自然分娩16例,剖宮產14例。觀察組年齡21~39歲,平均(28.90±3.86)歲;平均病程(3.62±1.48)d;自然分娩18例,剖宮產12例。兩組年齡、病程及分娩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母乳喂養常規指導,并指導產婦進行乳房按摩、護理及相應心理輔導。
1.2.1 對照組 采用辨證取穴針刺治療。取穴:主穴膻中、氣海、少澤(雙);配穴加雙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關元。針刺方法:產婦取仰臥位,局部皮膚消毒后,取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從膻中、氣海、少澤各穴下方皮膚斜刺進針(與皮膚呈30°),膻中進針10~12 mm,氣海進針22~25 mm,少澤進針5 mm,輕輕捻轉,患者針感明顯時留針,其余配穴根據情況刺入10~20 mm,以患者獲得酸、麻、脹感為度,留針30 min。1次/d,療程為1周。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辨證取穴針刺基礎上給予子午流注針法治療。基本取穴同對照組,根據不同時辰穴位納甲法,陽日(日天干屬陽)、陽時(日天干屬陽)取陽經穴;陰日(日天干屬陰)、陰時(日天干屬陰)取陰經穴,遵從合日互用原則(即甲與己、乙與庚、丙與辛等互為合日),在合日間互相應用相應時辰進行開穴治療。進針方法:取一次性無菌針灸針斜刺入(與皮膚呈30°)膻中、氣海、少澤(雙)5 mm,采用提、插、捻、轉等不同手法,以患者得氣為度,每次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療程為1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泌乳量、配方奶粉補乳量及臨床療效。療效評價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相關標準進行:治愈,治療后乳房癥狀消失,泌乳量可滿足嬰兒需求;有效,治療后乳房癥狀明顯改善,泌乳量有所增加,但進行喂養時仍需給予補充一定量的配方奶粉;無效,治療后乳房癥狀及泌乳量均無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統計數據,其中泌乳量、配方奶粉補乳量等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泌乳量及配方奶粉補乳量比較*基金項目: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科研計劃項目(編號:2019464)治療前,兩組泌乳量、配方奶粉補乳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治療前,兩組治療后泌乳量均明顯增加,配方奶粉補乳量均明顯減少(P<0.05);觀察組治療后泌乳量高于對照組,配方奶粉補乳量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泌乳量及配方奶粉補乳量比較(ml,±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泌乳量及配方奶粉補乳量比較(m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泌乳量治療前 治療后配方奶粉補乳量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tP 30 30 19.02±7.59 18.77±8.21 0.123 0.903 432.76±141.64#620.55±152.87#4.936<0.001 360.35±53.33 359.18±55.45 0.071 0.943 92.85±25.62#60.44±20.56#5.404<0.00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70.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母乳營養物質豐富,為嬰兒的最佳天然食物,對于嬰幼兒正常健康發育具有重要作用[5]。然而,近年來臨床相關研究表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嬰兒母乳喂養率逐年下降,其中最主要原因為產后產婦缺乳嚴重[6~7]。母乳是其他任何乳類和代乳品無可替代的理想食物,因此如何改善產婦產后乳汁不足對于嬰幼兒的健康發育和生長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學認為,產婦產后缺乳或泌乳不足與氣血生化不足、肝氣失衡、氣溢閉塞、氣血不暢有關,乳汁氣血同源,乃沖任氣血化生,并經乳脈輸送,乳頭泌出[8]。乳汁分泌同脾胃、肝氣及陰血等密切相關。《格致余論·乳硬論》記載按摩乳房可去郁結、滯散及乳通,《千金翼方》有云:“乳根、乳中及合谷穴可疏經催乳”,提示了中醫穴位按摩手法通乳的效果。《針灸大成》記載:“婦人無乳,可針刺百會、膻中及少澤”;宋代王執中著《針灸資生經·卷七》中有云:“氣沖治難乳,膻中治乳少。”上述著作給針刺治療產后缺乳提供了取穴依據。本研究中患者均為氣血虧虛證,根據中醫辨證取穴原則,以膻中、氣海、少澤為主穴,可調氣降逆、補氣益血、催生乳汁;同時選加足三里、三陰交、關元為配穴,可健脾益血、調肝補腎、通經活絡,促進患者血液循環,從而起到促進乳汁分泌和運輸的作用。子午流注針法以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為基礎,強調病因與針刺的緊密結合,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醫療法精髓。本研究應用子午流注針法配合辨證取穴針刺對缺乳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泌乳量、配方奶粉補乳量及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說明子午流注針法配合辨證取穴針刺治療產后缺乳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子午流注針法配合辨證取穴針刺可有效促進產后缺乳產婦泌乳,提高泌乳量,減少配方奶粉補乳量,臨床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