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磊 何桂芳 朱俊華 羅燕嬌 包杰
鎖骨骨折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其占全身骨折的5%~10%,而鎖骨中段骨折占鎖骨骨折的比例高達69%~81%,以往采用非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其常用的方法有簡單懸吊、雙圈外固定等,但是有較多缺點,不易被患者接受。目前大多應用鋼板內固定治療,但是因其骨折部位有神經血管,所以手術過程中有很大可能會對其神經造成損傷,并且也會延長其手術時間進而導致并發癥的發生,所以加強手術的標準化對患者的治療尤為重要[1]。然而國內外文獻中對于鎖骨中段骨折手術治療其著重點在于治療方式,如鎖定鋼板固定與重建板固定的比較等,對統一規范的標準化手術治療沒有廣泛的研究報道,國內僅有1 篇文獻報道標準化手術步驟在鎖骨中段骨折術中的應用[2]。因此為了能使患者的肢體功能盡早恢復,有效減輕病痛帶給患者的折磨,減少骨折引發并發癥的發生,促使患者快速恢復,本次研究對40 例鎖骨中段骨折患者應用標準化手術治療的應用效果進行觀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9 月~2020 年5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鎖骨中段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其按照簡單隨機化法分為A 組和B 組,每組40 例。A 組 男24 例,女16 例;年齡42~65 歲,平均年齡(53.6± 6.5)歲。B 組男26 例,女14 例;年齡44~65 歲,平均年齡(53.4±6.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已知曉研究內容,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已簽訂知情同意書且經過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均符合Robinson 分型(1998)2 型的診斷標準[3];②閉合骨折,移位15~ 20 mm;③不合并身體其他部位外傷和神經血管損傷等,④患者不能忍受長時間非手術治療的制動強烈要求手術。排除標準:①治療依從性較差;②合并認知障礙及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③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④年齡<42 歲的患者。
1.2 方法 兩組手術醫師均為同一組人員。A 組應用標準化手術治療,由高年資主任醫師親自主刀或在其指導下進行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應用臂叢或全身麻醉,協助其呈平臥位并在患肩下墊一枕墊。利用C 臂X 光機對患者骨折斷端位置進行確認,以骨折斷端為中心沿鎖骨作一手術切口,注意術前應結合影像學資料對患者術中應用的鋼板長度、螺釘數量進行評估后延長兩邊切口,盡量做到微創化,徹底將其骨折斷端顯露出后將碎片及血塊進行清除,不對其軟組織相連骨塊進行游離。對于簡單骨折患者(Robinson 分型2-A2型),通過巾鉗進行解剖復位,蝶型骨塊患者(Robison分型2-B1 型)對其相連骨塊進行復位,粉碎骨折患者(Robinson 分型2-B2 型)恢復其弧度及長度。采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后放置鋼板,通過C 臂X 光機對其鋼板位置進行調整后在其遠近端放置螺釘移位以維持患者鎖骨的弧度及長度,拔除克氏針后對于簡單骨折的患者在其遠近端各放置2 枚螺釘,對于蝶形骨塊患者于相連骨塊復位后放置1 枚螺釘,粉碎骨折患者應用可吸收線進行捆綁以達到固定的作用,完成后檢查固定效果,確認無誤后對其切口進行縫合。B 組醫師根據臨床經驗判斷于骨折斷端中心的位置作一切口,根據其經驗決定手術步驟。兩組隨訪時間為12個月以上。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手術前后肩關節功能。患者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血管神經損傷、切口感染、畸形愈合及殘余痛。采用肩關節功能評價量表對其手術前后關節功能進行評估,該量表主要包括疼痛(總分30 分)、肌力(總分5 分)、局部形態(總分5 分)、肩關節活動范圍(總分25 分)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總分35 分)5 個方面內容,總分為100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A 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B 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注:與B 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A 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肩關節功能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 組術后3 個月、6 個月、9 個月、1 年肩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B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肩關節功能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肩關節功能比較(,分)
注:與B 組比較,aP<0.05
自20 世紀60 年代起,非手術治療是鎖骨中段骨折的首選方法,大多數學者均支持該治療方法。但近年來,更多的研究表明非手術治療的固定時間和功能恢復時間長、固定不牢靠、易松動、依從性差、容易導致骨折移位和不愈合以及畸形愈合,與早期研究結果截然不同,近期文獻研究報道更提倡手術治療[4]。
目前手術治療已被逐漸應用于臨床患者的治療中,其易被患者接受,對鎖骨骨折患者應用手術治療的關鍵在于將其骨折的對線、對位進行糾正,以保證骨質良好連續,這對患者骨折愈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手術會對骨折端周圍血供造成破壞進而影響愈合效果,并且直到目前,關于鎖骨中段骨折治療這一問題,研究報道最多的是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的比較,且效果說法不一,存在較大的爭議,但近10年,國內外有關鎖骨中段骨折治療方法的文獻報道已經向手術治療的方法傾斜[5,6]。國外學者報道過一篇文章,其提出在隨機對照實驗中,沒有證據證明非手術治療是鎖骨中段骨折最佳的治療方法,其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而也有國內學者發表的文章應用Meta 分析,通過對眾多期刊的搜索最終表明鎖骨中段骨折應用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對比有明顯優勢,但是手術治療的方法較多,其可采用鋼板固定、髓內針或鋼固定,沒有統一規范的手術治療標準,手術中熟練的技術操作、微創理念可以將風險降至最低,所以統一規范的標準化手術治療勢在必行[7,8]。有研究提出標準化手術步驟在鎖骨中段骨折中的應用,指出采用標準化手術步驟治療鎖骨中段骨折可以顯著減少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提高了手術效率。對鎖骨中段骨折患者應用標準化手術治療時對于有蝶形骨塊及粉碎骨折的患者,醫師在治療時先不對其斷端進行復位,而是先將其鎖骨的長度和弧度恢復后采用克氏針進行固定,轉化為簡單骨折后再利于C 臂X 光機對其鋼板位置進行調整,拔除克氏針并采用螺釘及可吸收線對其進行固定[9-11]。其主要有以下優勢:①統一規范標準化手術方式設計合理,減少多余、反復操作,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利于患者恢復以及滿意度提升;②步驟簡單明了,容易被臨床醫師掌握,可以很好的幫助臨床醫師培養手術技巧,能夠抓住手術治療重點和順序,層次分明,極大地減少手術中神經血管損傷等并發癥的發生[12,1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A 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B 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 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術后3 個月、6 個月、9 個月、1 年肩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B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鎖骨中段骨折患者應用標準化手術治療不僅能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及并發癥,還能加快其切口及骨折的愈合速度,改善肩關節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