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鴻
白癜風為后天性疾病,患者發病初期白斑較淺,與正常皮膚邊界較為模糊,逐漸往中期過渡時白斑隨之擴展且顯色明顯,到后期也就是穩定期時,白斑已逐漸成型,皮損邊緣皮膚色素也逐漸沉淀加深,若不施加相應治療,白斑可能會進一步向其他正常皮膚區域發展,導致病情加重[1]。臨床治療經驗指出,白癜風應以堅持長期治療為原則,結合其發病原因使用外用激素類藥膏、光療、外科移植等一系列治療方法消除病癥,另外還需輔以營養干預與心理干預,改善其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2]。為進一步了解鹵米松與他克莫司等外用激素類藥膏與NB-UVB 聯合使用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通過選取60 例穩定期尋常型局限性白癜風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不同治療方法的具體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3 月~2020 年9 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60 例穩定期尋常型局限性白癜風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根據相關疾病診斷標準[3]確診;②年齡≥18 歲;③入選前45 d 內未進行有關穩定期尋常型局限性白癜風疾病的系統性治療;④自愿參與本研究且全程知情,臨床資料清晰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的白癜風疾病;②確診嚴重惡性腫瘤疾病或免疫系統障礙疾病;③確診嚴重器質性疾病或全身性組織損傷;④相關治療禁忌者或治療依從性差;⑤哺乳階段或妊娠階段女性。將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0~50 歲,平均年齡(37.14±8.39)歲,病程4~39 個月,平均病程(18.26±6.92)個月;觀察組男 15 例,女15 例,年 齡21~49 歲,平 均 年 齡(36.72± 8.41)歲,病程5~42 個月,平均病程(19.17±7.61)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鹵米松乳膏與NB-UVB 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相應方法基礎上加用他克莫司軟膏治療。鹵米松乳膏[(澳美制藥廠,注冊證號 HC20181019,規格:5 g(1 g∶0.5 mg)],用棉簽蘸取適量乳膏涂抹于皮損部位,2 次/d。他克莫司軟膏[浙江萬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244,規格:10 g∶10 mg (0.1%)],用棉簽蘸取適量乳膏涂抹于皮損部位,2 次/d;NB-UVB 治療設備:紫外線光療儀(SS-01 型,上海希格瑪高技術有限公司,滬械注準20192090259)照射區域為皮損部位,需觀察患者被照射的皮損部位是否出現紅斑效應,若出現,則在下一次照射時適當提高紫外線劑量(最高劑量<3.0 J/cm2);頻率:2 次/周,2 周為1 療程,每療程間隔時間為3 d。治療周期均為90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皮損區域恢復效果,參照《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 準》[4],具體內容:痊愈:皮損區域好轉面積基本恢復,白斑消退;顯效:皮損區域好轉面積超過50%,白斑部分消退;好轉:10%≤皮損區域好轉面積<50%,白斑部分消退;無效:皮損區域好轉面積<10%,白斑無變化或有擴大;總顯效率=痊愈率+顯效率。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皮膚瘙癢、皮膚紅腫、皮膚干燥、水泡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皮損區域恢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皮損區域恢復總顯效率86.67%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皮損區域恢復效果比較 [n,n(%)]
2.2 兩組治療前后皮損區域具體面積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皮損區域具體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皮損區域具體面積均明顯縮小,且觀察組(4.97±1.26)cm2小于對照組的(5.89± 1.27)cm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兩組皮損區域具體面積變化比較(,cm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兩組皮損區域具體面積變化比較(,cm2)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3.33%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n(%)]
臨床相關研究將白癜風定義為一類由異常黑素細胞引起人體各皮膚組織表面出現白斑的皮膚病,其好發部位一般處于皮膚褶皺、易露、易摩擦等地,導致患者容貌受損,影響其心理狀態、生活質量以及社會活動參與積極性等[5]。目前,相關學術界仍未研究出完整且明確的相關疾病機制概述,現有研究指出白癜風的發病原因可能與患者身體內部遺傳基因、免疫系統功能以及神經化學類物質有一定聯系,但具體相關性需在未來進一步研究驗證[6]。由于白癜風屬于慢性疾病,其治療期較為持久,可能患者需維持終身治療以控制病情發展,有關此病的現代臨床醫學治療較為豐富,詳情包括激素治療(鹵米松、他克莫司等)、光療(NB-UVB 等)、手術移植、免疫抑制劑等,其中激素治療法與光療法應用較為廣泛,但有關不同激素類藥物與光療法的聯合治療效果仍待不斷觀察與證實[7]。
本研究為深入探析不同治療方法的療效區別,統計觀察60 例穩定期尋常型局限性白癜風患者的恢復進程,結果發現觀察組皮損區域恢復總顯效率86.67%高于對照組的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為深入了解兩種治療方案的具體療效,本研究還發現治療后,兩組皮損區域具體面積均明顯縮小,且觀察組(4.97±1.26)cm2小于對照組的(5.89±1.27)cm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與單用鹵米松聯合NB-UVB 治療相比,鹵米松與他克莫司共同聯合NBUVB 治療可以進一步恢復患者皮損區域,改善效果更為明顯。此外,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3.33%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鹵米松、他克莫司以及NB-UVB 治療安全保障性更高,患者生理應激反應較小。究其原因,鹵米松作為一類含有鹵素成分的糖皮質類固醇,抗炎抗增生效果較強,可通過刺激白癜風患者皮損部位皮膚激素,進而恢復黑色素細胞正常功能,修復白斑,但單用效果不明顯。而新型免疫抑制劑他克莫司,其原為一類強效抗生素藥物,且活性較高,對人體內部免疫調節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在治療白癜風疾病上,其可與患者體內細胞性蛋白質結合,提高絡氨酸酶活性,恢復皮膚組織內黑色素正常生成。而以NB-UVB 為代表的光療方法利用物理原理,通過一定波長的中波紫外線照射白癜風患者病變皮膚,可以促進患者病變皮膚部位黑色素細胞活化,與鹵米松、他克莫司等外用激素類藥物合用,通過影響患者體內免疫控制系統,可進一步保障局部黑色素細胞穩定性,逐漸恢復正常皮膚顯色[8]。
綜上所述,鹵米松與他克莫司聯合NB-UVB 的治療方案可有效提高穩定期尋常型局限性白癜風患者皮損區域臨床恢復效率,減少皮損面積,且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治療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