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華
初中地理課程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相關知識的積累都來源于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由于初中地理學科的專門開設,使地理知識進一步系統化和深入化,這讓大多數剛步入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地理學科的學習上遇到了一些知識難點,影響學生的有效學習。例如,在人教版初一地理中的地球運動、經緯線等知識,需要學生的空間思維等能力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更好地理解。初一學生的這些能力相對有所建立或者提高,但在地理的學習上,其能力水平還欠缺,或者無法將已具備能力應用在地理課程學習中。對此,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以人教版初中一年級地理為例,分享一些難點知識的教學經驗。
一、關聯生活事物,化難為易
初中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相對較為豐富,特別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從某種角度上看,比學習經驗更加豐富。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面對一些知識難點,可以利用生活事物的現象或者原理,作為輔助手段對地理知識難點進行講解。
例如,教學“經緯線定位”,按照常規講解,大部分學生還是難以完成正確的理解。對此,教師讓學生通過熟悉的生活現象、本質或者特點,讓該知識難點變得通俗易懂,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對于經緯定位這個知識重點及難點的教學,關鍵在于地球上具體位置確定,由經緯度共同決定。在關聯生活事物上,筆者就從家庭角度進行形象比喻,基于定點經緯度的唯一性,將定位點看做每一個學生自己,學生父母比喻成經度和緯度,定位點的經緯度是具體經線和緯線的交叉點。教學中,筆者將所有的男性比作經線,女性比喻成緯線,父母的結合才能確定學生本人,若一個男性和其他女性結合,那么所生育的孩子就不是這個學生自己。通過這個比喻,讓學生明白定位點必須由兩個參數確定,那就是經度和緯度,對于一個點,其緯度和經度已經固化。另外也讓學生明白,如果只用經度或者緯度其一進行表述,或者經緯度錯誤,那就無法完成點位確定或者定位點并非要求的點。通過對知識點生活化的處理,首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讓知識難點變得簡單化,并進行了生活化的處理與遷移,體現了教學生活化的價值。
二、選擇適合方法,化難為易
無論何種學科教學,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只要適合,在教學效率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適合體現在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師風格等方面的匹配。因此,教師在開展地理知識難點教學時,要注重教學方式的選擇。例如,在教學“地球運動”相關知識時,由于該知識在整個學科里的重要地位,大部分教師會從專業層面出發,要求學生系統掌握這一知識。從知識學習漸進角度分析,這些教師的要求過高,忽視了認知特征以及學生的實際學情,導致教學效果低下。對此,筆者圍繞課標中的“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轉和公轉”“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要求選擇教學方法,先完成學生對該基礎知識感性認識的教學,至于知識點的深度與廣度,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情適當拓展。
基于適合方法策略,筆者除了用地球儀來完成地球公轉與自轉的演示外,主要利用身邊事物,進一步幫助學生完成該知識點的認知。例如,從地球上物體某一天的影子變化,或者四季溫度變化,或者國外比賽直播時間與時差等角度進行闡述。這些例子都體現了自轉或公轉對于人類生活的影響,這些對于學生而言,也是比較熟悉的事物現象,這樣的教學降低了該知識點的抽象性,利于學生感知,改善了知識難點的教學效果。
三、善于形式轉化,化難為易
科學世界里各種現象都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只是所站角度不一,但表達的本質卻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例如,在地理課程里,地理圖表主要體現了地理知識與地理規律,其表現形式也很豐富。如描寫地理區域方面,就有經緯度、氣候帶、物種帶等表現方式,雖然揭示的地理事物現象不一,但其本質無外乎就是“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對此,教師在開展難點教學上,可以利用學生已知或者熟悉的地理事物,進行知識點的遷移與轉化,讓學生通過熟知事物,化繁為簡,完成知識的學習。
地理學科中的“等高線”知識,主要描述了地形高程一致的區域,大部分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對此,教師在教學時,采取了地形圖到剖面圖轉化,讓立體視覺轉化為平面視覺,同時還引入了等溫線,讓空間視野轉化成了溫度感知。這些知識點表現形式的轉化,拓展了學生學習的角度,降低了難點知識的復雜性,學生可以從等溫或剖面相關知識,從本質上完成等高線的理解。也表明了在地理教學中,形式轉換資源非常豐富,如圖文轉換、圖圖轉換、空間轉換、參數轉換等等。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尤其是初一學生,因為各種因素,在重難點地理知識學習上,或多或少存在著難以避免的認知困惑與難度。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基于課標、內容、學情等因素綜合考慮,通過聯系生活事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思路轉換等,將知識化難為易,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重難點知識的認知與理解,提高學習效果。同時,教師教學的靈活性和科學性,也能促進學生學習思維、方法等得到有效啟發與拓展,提高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