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雨
摘要:當前,我國音樂類綜藝節目已經走進了新的發展階段,但數量多質量差、模仿多原創少始終是難以攻克的難題。在眾多的音樂綜藝中,《我們的歌》以音樂為核心、以真人秀為形式、以代際融合為創新內涵,賦予了音樂多視角、多維度的感情體驗,打破了音樂節目局限于某一年齡段受眾的審美閉環,實現了不同受眾的情感共鳴。它的價值在于繼承經典作品的同時,又賦予了經典新的生機和活力, 推動華語樂壇跨越代際、走向新生,實現了經典華語音樂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我們的歌》;代際融合;創新
一、《我們的歌》的出現
(一)領域背景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自2012年《中國好聲音》播出并取得巨大成功以來,國產音樂類綜藝節目呈遍地開花之勢。綜藝節目發展到如今,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泛濫”的程度。但不難發現:節目雖多,質量卻參差不齊,形式也都大同小異,名氣更是兩極分化。兼備質量和口碑的好節目同龐大的總數比起來實在少之又少。同時,許多收獲高收視率的好節目也大多是靠引進和模仿外國節目達到的。在這種“虛假繁榮”的綜藝大背景下,《我們的歌》誕生了。
(二)效果與影響
毫無疑問,在音樂節目數量“爆炸”的背景下。《我們的歌》成為2019年音綜節目中一匹當之無愧的爆款“黑馬”。收視率居高不下,最高一期達到了1.0579,平均每期收視率達到0.7760,平均收視率甚至超過許多音樂節目的最高收視率,總播放量高達9億。除了高收視率之外,話題度也十分火爆,累積熱度持續居于微博綜藝熱度榜第一位。《光明日報》曾在文章中給予評價:“正是這一組組完美又獨特的組合,打破了傳統音樂綜藝的邊界與桎梏,它為行業帶來了元素融合、內外碰撞的創新啟迪。以此為節點,或許將成為音樂類綜藝轉型升級的重要契機。”
二、《我們的歌》成功原因分析
(一)回歸音樂本身,注重創新與質量
綜藝節目歸根結底是“以娛樂性和時尚性為本質特征的節目形態”。因此,觀眾其實是有選擇性的決定自己看什么和贊賞什么,最終決定權在觀眾手中,如何靠實力觀眾長久的關注目光,是音綜乃至所有綜藝節目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其實,觀眾對于音綜的評判標準其實比電影、電視劇等娛樂節目要高的多。而要想達到這種標準,專注于節目創新本身,回歸到音樂創新的初心,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從該意義上講,《我們的歌》是達到了這一要求的,在以下幾個方面充分體現。
1.形式之妙——代際融合打破圈層桎梏
從符號學角度講,任何事物的創新與發展,本質上都是對“新符號”的生產與建構過程。“代際融合”就是《我們的歌》在音樂綜藝界所建構的新符號,也是該節目在形式上進行創新的最大妙處。長久以來,音樂節目很強的受眾局限性是困擾所有音綜的難題,無論節目做的多么精致,所吸引的總是處于同一年齡層次的受眾,且大多是90后、00后等年輕人。而《我們的歌》以代際融合的形式巧妙地打破了這種圈層桎梏。首先,前輩歌手吸引60后、70后、80后的受眾主體,新聲歌手則吸引了大批90后、00后為受眾主體,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都可以在節目中看到自己喜歡的歌手表演。其次,中老年人往往喜歡聽老歌,但年輕人大多卻對老歌知之甚少,新老歌手的組合對老歌進行全新的演繹,既滿足了中老年人的聽歌需求,也了讓年輕人欣賞老歌、尊重老歌的目的。
2.嘉賓之妙——榜樣力量與青春回憶
音樂節目的嘉賓可以說是節目的核心人物,而《我們的歌》尊重來自不同年代、不同流派的歌手的音樂理念和個人風格,給新老歌手以充足的自由創作的空間,給觀眾帶來一場無與倫比的聽覺盛宴。節目第一季的前輩歌手費玉清、李克勤、羅琦、周華健、那英以及新聲歌手王琳凱、周深、肖戰、阿云嘎等。這些新老歌手及各自的音樂作品囊括了抒情、搖滾、說唱、美聲等多種風格,為音樂創作帶來了更多可能性。此外,像任賢齊、張韶涵、肖戰、許魏洲這類影視、音樂雙棲藝人更是為節目吸引了一大批原本是“劇粉”的“綜藝粉”。
三、從《我們的歌》看中國音樂節目未來的發展
(一)生命力仍然在于創新
縱觀國內綜藝節目發展歷程,從開綜藝節目之先河的春節聯歡晚會,到顛覆人們對綜藝節目概念的《快樂大本營》,再到風靡全國的《超級女聲》和《中國好聲音》。無論哪一個都在國內綜藝節目市場上開創了全新的形式,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新。如今,人們對娛樂節目的要求雖然越來越高,但與之相匹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種需求就是一塊未被開墾的肥沃土地,如果能夠做出優質的創新節目,就能在未來的娛樂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如果能始終保持創新,也就能在浮泛的娛樂行業里笑到最后。
(二)質量依舊是立足根基
隨著人們越發注重精神生活,綜藝節目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節目的核心是品質。因此,綜藝節目的質量問題是絕對不容忽視的。按照以往綜藝界的“慣例”,每當一個高收視率、高熱度的節目出現時,很快就會有許多“換湯不換藥”的模仿節目出現。這些模仿節目大大拉低了國內綜藝節目整體的口碑和質量。同時,照搬模仿節目的泛濫也會嚴重打擊真正有才華之人的創作熱情和積極性,這對國內綜藝節目原創性的損傷將是不可逆的,更是毀滅性的。回歸創作本身,以打造高質量節目而不是賺取高額利益為目的。節目制作者要喚醒創作本心,堅守節目品質,提升節目質量,讓節目通俗而不庸俗,平凡而不平庸,站在受眾立場,尊重受眾審美,以滿足受眾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為己任,創作出流芳百世的好節目,為這個繁榮昌盛的好時代貢獻無可替代的好作品。
四、結論
“破圈”創新遠沒有想象中簡單,《我們的歌》雖然做出了一個比較優秀的范例,但絕不是唯一的方向,國內音綜有無限可能。如果音樂節目市場想要長久地繁榮下去,突破節目受眾局限,找準節目受眾定位,創新節目演繹形式才是根本之道。觀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能夠將節目制作的初衷和所投入的心血看得清清楚楚,感受得真真切切。充滿誠意的節目永遠不會沒有市場,而照搬照抄的節目也許能獲得一時的利益,卻永遠無法成為經典,終將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
參考文獻
[1]汪洋.淺析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發展[J].電視指南,2016(12):93.
[2]胡年春.綜藝娛樂節目的生存邏輯與發展策略[J].新聞知識,2020(10):77-80.
[3]潘國輝.融合理念·故事技巧·傳承之道——音樂節目《我們的歌》的成功之維[J].藝苑,2020(04):33-35.
(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