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杜娟
摘要:冼星海、生平、創作二百余首歌曲、大型聲樂套曲、器樂作品等、代表作品《黃河大合唱》、現代無產階級音樂家、交響音樂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
我國現代無產階級音樂家冼星海(1905-1945),廣東中山番禺人。貧苦船工家的孩子,1918年于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小提琴及作曲,1928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院,并結識了張曙、田漢等同志。1929年因參加抗議校方對待貧苦同學無理措施的學潮,被勒令轉學。于1930年春,歷經千辛萬苦,到達法國巴黎,繼續自己的音樂夢想。
冼星海在巴黎期間,先后跟隨奧別多菲爾、里昂古特等音樂家學習,并考入巴黎音樂戲劇學院杜卡的高級作曲班。1935年夏結業,繞道歐洲、非洲回國。1938年冬,奔赴延安。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5月離延奔赴蘇聯。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醫院。
冼星海的早期音樂作品,藝術風格和創作技法上大多數模仿歐洲音樂,通過在巴黎五年的學習,他系統地掌握了現代音樂創作技巧,豐富了自己的音樂修養和拓寬了自己的藝術視野。在巴黎期間創作了《風》、《游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西歐印象派風格比較明顯。在回國初期的抒情歌曲《老馬》、《斷章》中,還可以看到這種影響。
面對三十年代災難深重的祖國,冼星海較快拋棄了個人的音樂幻想,而投入到黨所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中,開始創作救亡歌曲和進步的電影音樂。如《夜半歌聲》、《在太行山上》等。在政治上他逐漸向往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革命根據地。1938年冬,接受“魯藝”邀請,去往延安。“魯藝”是魯迅美術學院和沈陽音樂學院的前身,是紅色音樂陣地。冼星海在繁忙的教學之余,開始音樂創作,政治理論上的學習提高了他對藝術創作的認知,觸發了他旺盛的創作靈感和熱情。黨的文藝方針大大提高了冼星海對民間音樂的認識。他深入民間采風,把民歌音樂應用到創作中去,進一步認識到藝術在革命斗爭中的作用以及藝術家的政治責任。他在歌曲創作方面的努力促使他的創作技巧不斷成熟,為后來創作大合唱、大型器樂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大型聲樂體裁的創作方面,第一部成功的作品是《生產運動大合唱》,音樂主題建立在民歌和民間歌舞音樂基礎上,作品風格清新明朗,獲得了巨大成功。作曲家第一次有意識地將民族的音調和表演方式同西洋大型聲樂體裁相結合。其中《二月里來》、《酸棗刺》兩曲,后來常常被單獨抽出來演唱,走出了一條音樂民族化的道路。
另一部《黃河大合唱》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寫作時間僅一個星期,但它卻是冼星海最杰出、影響最大的一部合唱。這部作品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和獨創性,充滿了激動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偉渾厚的氣魄。作曲家以黃河為背景,歌頌了歷史悠久的祖國,描述了黃河兩岸人民奮起抗日的壯麗情景。作品的音樂風格和音樂素材,以群眾歌曲為基礎,吸收了民間音樂的因素,整個套曲的音樂具有非常緊密的內在聯系。在創作方法上強調典型形象的塑造,在風格結構方面,強調了統一性,成功地運用了富于辯證的、交響性的發展原則。在民族風格方面,引用了民間音調,創造了真正具有民族氣勢,又具有時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這部作品在陜北演出時,以民族樂隊為伴奏,合唱聲部配置比較簡單,后來在蘇聯,又進行了修改,豐富了原來的合唱聲部,并以大型交響樂隊的編制重新配器。
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生活和群眾的革命精神,并在藝術上進行了創新。高度概括了抗日戰爭年代中國人民進行反帝斗爭,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在中國音樂歷史上,開辟了一條大型聲樂體裁創作的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的道路,是一部不朽的愛國主義作品。
冼星海是我國現代音樂史上多產的一位作曲家,他短暫的一生創作了二百多首群眾歌曲,四部大合唱《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一部歌劇《軍民進行曲》,兩部交響樂《民族解放》、《神圣之戰》,四部交響組曲《滿江紅》、《北方》、《牧馬辭》、《敕勒歌》,一部大型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許多器樂獨奏、重奏和聲樂獨唱曲。
冼星海在歌曲創作方面的努力,使他的創作思想,創作方法和創作技巧不斷提高,為后來進行大型聲樂套曲的創作打下了良好基礎。他的歌曲創作對當時的抗日救亡運動,以及后來的革命歌曲創作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歌曲創作中,一類是號召性的,雄偉的進行曲,節奏鮮明有力,旋律寬廣,如《救國軍歌》、《到敵人后方去》。另一類是抒情性和戰斗性相結合的,例《太行山上》、《做棉衣》等。抒情性獨唱曲數量不是很多,代表作《莫提起》、《夜半歌聲》,通常結構比較復雜,氣息寬廣優美,節奏和緩,旋律奔放。還有一部分勞動歌曲,用短小、卡農式聲部展開,旋律深重有力,和聲具有戲劇性,用來模仿在勞動中此起彼落的景象。例《拉犁歌》、《起重匠》等。兒童歌曲創作不多,代表作《只怕不抵抗》等,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兒童歌曲。冼星海自述曾寫了五百多首歌曲,但目前找到的只有二百多首,不有待發掘整理。
冼星海之所以偉大,最根本的一點是他在創作思想和創作方向上,以自己畢生的豐富實踐始終不渝地堅持了以聶耳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戰斗傳統。
冼星海的創作絕大部分取材于現實生活,選取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題材,無論是交響音樂、大合唱、歌劇、群眾歌曲等,都自始至終貫穿著愛國、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斗爭主題。他投身于救亡音樂運動,參加革命隊伍后,更進一步認識到藝術在革命斗爭中的作用以及藝術家的政治責任。正是在藝術方向上的革命認識,使他堅定了為革命、為人民而創作,寫下了數量驚人的各種體裁的作品。
冼星海基本實現了創作出民族新音樂的愿望,他的音樂有著鮮明的民族特點,又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工農大眾和革命群眾始終是他創作的中心。在如何運用現代創作來發展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和聲,復調等方面,提供了有參考意義的各種經驗。
總之,冼星海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音樂家,在創作中以重大的題材,深刻的思想,鮮明的標題相結合,所創作的作品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開辟了一條交響音樂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的道路。他所留下的作品,是我國現代音樂文化中的一份寶貴遺產。
(沈陽市鐵西區文旅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