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龍
摘要: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產品的要求更加多樣化,機械設計制造企業作為生產各類產品的主力軍,應該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加快機械自動化設計制造發展進程。在信息網絡高速發展的21世紀,機械設計制造逐漸向著自動化的方向發展,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基于此,本文就對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的設計原則和發展趨勢等內容進行了一個較為詳細的概述。
關鍵詞: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設計原則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經濟水平得到了一個顯著的提升,經濟的提升促進了各個行業領域的發展進程。在這幾年的發展中,我國工業化發展速度尤為突出,機械制造業作為工業的主體,對于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基于新時代要求,機械設計制造應該在滿足工業需求的基礎上逐漸實現自動化發展,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優化人員配置,推動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
一、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的特點
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更加貼合時代的發展需求,它打破了傳統機械制造的局限性,傳統的機械制造的生產效率有一個峰值,不管采用怎么的方式,其生產效率都只在那個范圍波動,企業的發展也比較有限。但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相結合,可以實現機械的有機運行,將各個生產環節統一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運行的體系,從基礎上提高其生產效率。機械設計制造自動化從技術層面來說,技術強度更高,機械設計自動化發展,必然離不開先進技術作為依托,不管任何一個部分,都需要先進設備的融合,還有先進信息存儲和傳輸設備,這些都是傳統機械制造所不具備的,具有較強的技術性。
二、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設計原則
(一)設計與機械功能需求相匹配
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設計的主要目的在于實現機械設備的多樣化需求,使機械設備能夠在運行過程中發揮更多的作用,在設計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使設計出來的機械設備體系能夠高效運行,從基礎上提高工業生產經濟效益。在設計的時候,要根據機械功能需求進行合理的調控,明確設計內容和設計重點,協調好各項功能性設計的對接關系,全面滿足機械設備功能性需求。
(二)設計需做好技術的融合
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涉及的內容比較多,在開展設計工作過程中,要協調好各個環節的關系,不同的機械設備具有的性能優勢是不一樣的,自動化設計需與機械設備技術相融合,形成一個系統性的設備體系,使機械設備在后期運行過程中更加流暢。比如常規設計中需要把握好機械能量轉化技術、機械信息處理技術,對這些技術進行一個全面的分析,然后針對性的融入到機械制造自動化設計中,這些技術可以為設計工作提供一個較為全面的數據體系,最大程度上保證機械設計制造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三)設計需注重全面創新
創新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它體現在各個行業領域中,創新并不是一個片面化的詞,就機械設計而言,創新應該從實際出發,結合機械制造理論和機械制造實踐,與自動化設計進行一個有效的融合,在智能化和自動化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完善,從而使機械設備能夠更加穩定的運行,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
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發展趨勢
(一)智能化發展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進步,進一步推動了機械制造行業的發展進程,同時機械制造行業的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單一的機械產品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市場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智能化是必然選擇。企業可以依托現代化科學技術,以智能化技術為主體,構建發展路線,形成一套系統性的智能化機械設計制造體系,不斷優化創新,從而有效提高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應用效果。
(二)環保化
進入21世紀,我國大力倡導綠色環保理念,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我們不能脫離主體而存在,制造技術顯現也在這個范圍內。制造業的產品比較多樣化,一個產品的成型必然經歷了多個操作步驟,產品從構思開始,然后到設計、制造、生產銷售階段,都需要考慮生態環境這一問題,商品必須要滿足環保標準,每一項新技術的開發,都需要考慮其綠色環保因素,保證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
(三)數字化
數字化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發展的核心,數字化制造是制造技術的基礎。針對于機械制造企業而言,大多數信息都可以用數字化的形式表示,通過網絡信息的傳播,公司可以實現對產品的高效宣傳。利用數字化技術對信息進行整合,利用模擬技術對商品內容進行區分,完成對商品功能信息的檢測,從而更好的滿足客戶的要求。
結語
機械制造及自動化設計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要考慮各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基于時代發展需求,我們要加快機械制造改革步伐,爭取早日實現機電一體化的目標,從而提高我國機械制造行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浦冬梅,劉必渝,程超.淺談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發展方向[J].企業導報,2018(26):54.
[2]裴勤鋒,劉光輝,朱志偉.探究我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的發展方向[J].科技風,2018(1):28.
[3]邵春燕,安琪飛,何海瑩.實習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發展[J].制造發展,2017(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