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是“樂器之王,”本文旨在以鋼琴發展史探究西方音樂發展的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及浪漫主義時期的西方音樂進行分析,并總結西方音樂發展的特點。
關鍵詞:鋼琴;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
據文獻的記載,世界上最早的古鋼琴叫做克拉維卡,其制作年代大體是在12世紀至14世紀之間,在歐洲廣泛使用。其外形為長方形,于木箱之上添加一些琴鍵,有的在四條腿的內側右部大約三分之一處安裝了音板,其右端和厚板相互連接,其弦軸也被固定在這塊厚板上,而弦是經由馬橋后被固結在音板的另一側。另外,腿內左側三分之二處安裝有鍵盤,鍵子的后面有平頭釘固定。彈奏時,后端抬起,平頭釘隨之敲擊弦而發出聲音。羽管鋼琴在結構上與古鋼琴是大體一致的,彈奏時由安裝在鍵子后面的羽毛管觸動琴弦而后發出聲音。
由于古鋼琴以及羽管鋼琴音量變化也很少而且強度不大,故逐漸被槌擊式鋼琴所取代。所謂槌擊式鋼琴,是將羽管鋼琴加以改進,在木槌上包裹皮革而成。與古鋼琴相比,其音量可以通過演奏者敲擊鍵盤的力度隨時變化,彌補了古鋼琴存在的音量過小的缺陷,從而增加了鋼琴的音樂表現力。后來,鋼琴又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例如,1820年,艾拉爾把擊弦結構改為復震奏結構,從而使得彈奏者可以以更大的速度,更快的頻率敲擊鍵盤,從而彈奏出更為復雜的音樂作品。1825年,巴考克第一次使用鑄鐵弦架,從而增加了弦架對于琴弦拉緊之后所產生張力的承載能力,緊繃的琴弦不再會以弦架的變形而變得松弛。這一改變使得鋼琴的音準更為穩定,使用壽命更長。1850年,樂器制造家又對鋼琴做了進一步的改進,將支撐結構與弦列的交叉排列以及復震奏式擊弦機相結合,從而現代鋼琴最為理想的結構形式被確定了下來。不僅樂器結構形式的變化,音樂理念以及鍵盤技巧的改變,也會導致音樂風格的改變。西方音樂即是如此。下面,我們從西方音樂所經歷的三個時代,來具體探究其變化。
一、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代的代表人物巴赫在演奏鋼琴時,以細微的動作輕松的進行彈奏。因此,手指是完全可以獨立活動且行云流水般的彈奏下去。巴赫的音樂中,充滿著顫音、回音、依音、波音等裝飾音,從而使得音的力度以及延續變化得以代替。
巴洛克時期的作品,絕大部分是為了上流社會的需要而作,總體來說是為了顯示上流社會的財富及其地位。故其音樂特點在于十分奢華,裝飾性的音符十分之多。節奏也十分的強烈,而且短促富有律動,旋律也十分精美。復調音樂在樂曲中占據著主要的地位,同時,節奏的思想,即在樂曲之中加入的小節線,也在這一時代開始萌芽。巴洛克時代的鋼琴音樂體現了強烈的秩序之美,強烈的節奏以及復調式的和聲,都是和諧、規范、重復旋律的最好體現。
二、古典主義時期
也被稱為維也納音樂時期。在鋼琴演奏上,由于維也納輕動作機鋼琴的改進,古典音樂的標志性人物海頓和莫扎特確立了獨立奏鳴式的音樂結構模塊,從而使得樂曲中的個性化旋律得以從背景之中很好的突顯出來。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是樸實、真摯的。當時的政治大環境是反對世俗君權的,主張人們要回歸自然,推崇人的理性,音樂也受其影響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古典主義時期。這一時期,音樂特點漸漸的走向了質樸與平民化,音樂風格也趨于完善和成熟。總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主調音樂取代復調音樂,成為音樂的主流。這時以“旋律與和聲背景”為基礎的主調音樂依然是當時音樂的主流。這主要是因為此時期的音樂,作曲家在作曲時盡量去掉繁瑣而無用的修飾,回歸到最為質樸、自然的狀態。
第二,和聲獲得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功能和聲(“主―下屬―屬―主”為主體建立起來)以及功能和聲的調性體系是當時音樂的主要骨架。此外,這一時期,和聲的詞匯也更加的豐富,手法上更為多樣,故在音樂旋律的表現力上更為豐富、立體。
第三,受到啟蒙運動及其法國大革命的感染,這一時期的音樂在風格上使人文主義更為突顯,逐步的脫離了天主教的內容,人文精神成為音樂作品的主角。在旋律上以及結構上,不僅要有對比,還要有適當的對話,從而輕動作機鋼琴音樂變得更加的豐富,也更加的生動和有趣。
第四,音樂的結構形式也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奏鳴曲因其嚴謹清晰的結構、細致的質體、平易近人的語言,取代合組曲等曲式,成為主要的音樂形式。另外,變奏曲在這一時期也被廣泛的采用。
總而言之,古典主義音樂的自然、簡潔的主調音樂風格與巴洛克時代的嚴肅有序相比,音樂風格更為鮮明、規范,同時處于自然平衡原則以及適當的比率指導下的對比原則,也使得音樂的主次體現更加的完美,境界更加高尚。
三、浪漫主義時期
浪漫主義時期的的鋼琴演奏,技巧極其華麗,轉調也極富浪漫主義的色彩。與古典主義時期相比,其表演更為具有魄力、更為大膽,也更加的華麗多彩。
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人物貝多芬和李斯特的鋼琴創作是粗獷的,但是其中卻不乏某種深邃的意念與力量。都是通過特殊方式將作曲家感覺準確的表達出來,就是感覺要像在鋼琴的演奏上,獲得猶如一整支管弦樂隊在表演的效果。此時及之后,鋼琴的功能逐漸的被提高,浪漫主義時期也是鋼琴的黃金時代。
隨后的舒曼及肖邦由于更為協調的使用了延音踏板,故能彈奏出更為曼妙而且富有詩意的音色。總體來說,這一時期的作品更注重主觀情感的變化,主張以一種更為直接的方式來表達甚至是宣泄作曲家的感情,所以無論是肖邦的《幻想即興曲》、《船歌》還是舒伯特的《即興曲》、《音樂的瞬間》,都帶有這樣一種洶涌澎湃的美。
四 結語
鋼琴作為一種重要的樂器以及音樂的表達形式,在西方音樂發展中,無論是哪個時期,結構以及彈奏形式發生了無數的變化,但其存在都為音樂作品的本身增添了無限的光彩與表現力,從鋼琴的發展史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西方音樂發展的特征。
參考文獻
[1]董常睿.探討西方音樂史研究中的文化心態[J].藝術品鑒,2018(33):150-151.
[2]楊燕霜.淺談西方鋼琴藝術發展史[J].品牌,2015(02):148.
[3]潘瑾.簡述鋼琴發展史[J].科技創新導報,2010(07):224.
作者簡介:李泓樂(1997.3-),女,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級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鋼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