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朋洋
摘要: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未來趨勢,長期以來我國高職院校一直沿用高校的教學和課堂管理模式,但生源的不均衡讓精英教育下的課堂方式在高職院校中捉襟見肘。利用信息化,讓“人”管變為“機”管,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下,實現規范、科學、客觀的管理。本文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信息化;課堂管理
隨著教育的發展,現代教育越來越多的注意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課堂教學開始圍繞學生這一中心開展,課堂上師生的互動越來越多,課堂信息交流開始從單向向雙向演變。近些年,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之下,“微課”、“慕課”、“直播”已經讓課堂教學突破了“教室”這一地域空間的限制,將課堂延伸到了虛擬空間?!胺崔D課堂”出現更是把學生從課堂觀眾的角色置換到了主角的角色。
課堂教學顛覆式的變化,開始倒逼高校課堂管理方式的變革,如何在現代教學理念和信息化環境下實現有效的課堂管理是教學改革必須直面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
課堂是學校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干,是學生獲取知識、掌握學習方法、了解學習規范、養成學習習慣的主要陣地。學生絕大部分的學習時間都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學習的主要精力也是放在對課堂知識的鉆研、練習之上的。
對于教師來說,課堂是教師完成教育使命,實現職業理想的主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對課堂內容的精心組織,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課堂時間的合理把控和對學生興趣特點的掌握,將自身的專業知識、教學理念、思想素質外化變現,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完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達成自我的職業成長和提升。
因此課堂教學是一種雙向的,主題與客體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有效的課堂管理應該實現信息在師生之間無障礙流通,雙向交互,快速流通,從而實現施教者與受教者高度契合,高效學習的管理方式。
二、高職院校課堂管理的特點
(一)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
分析高校課堂的特點,必須從我國高校發展的脈絡上進行梳理。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再到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高等教育分層的發展階段。在經濟實力薄弱時期,國家為了發展需要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只能把教育經費使用在我國家選拔頂級人才的培養上,因此當時的學生素質是最頂級的,能進入高校學習都是在智力、品德、學習能力和欲望出類拔萃的,課堂氛圍是學術氛圍濃厚,開放自由的。課堂的教學主要圍繞專業學習。
在后續高等教育的普及發展中,教育資源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愈加豐富,在大學擴招的前提下,高校迎來的飛速的發展。大學教育開始走下神壇,大學不再是僅僅承擔研究任務,各類應用型大學應運而生。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對產業工人的強大需求,進而產生了高等職業教育。
(二)隨之而來的課堂氛圍和管理側重的變化
伴隨著高校精英到大眾,由學術研究到技能應用,以及學術水平要求的分層和下移。高校的課堂管理也出現了特點的變化,尤其是高職院校。純粹照搬照抄老式的大學課堂管理模式顯然不合時宜的。從精英模式畢業的教師依然在憧憬象牙塔中純凈、肅穆的學習氛圍,向往著授業恩師的教師角色時,現實的代差讓他們面臨的是生源素質的下降。
面對生源學習水平的下降,教師首先面臨的不是讓學生如何聽懂學會,而是如何讓學生愿意學、習慣學、主動學。在極端情況下,課堂管理甚至要擺在比課堂教學更優先的位置,要先補齊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短板,才有可能談專業學習。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將課堂管理認為是對學生成長階段教育缺失的補償。
三、高職院校信息化課堂管理方式的幾個節點
基于以上對高職院校課堂管理特點的認知,我們在課堂管理中關注以下幾個節點:
(一)課堂考勤
課堂考勤是課堂組織管理首先要面臨的問題,按時到課是學生的基本職責和素養。但在現實中課堂考勤是任課教師面臨的比較棘手的問題。
因為現在很多高校沿用的仍然是精英教育的教學模式。一門專業課兩三百頁的教材內容要在一學期上完,每學期要開設五到十門主干課程。所以實際教學中,教師在授課時只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精簡教學內容,只講授重要的、核心的專業知識,剩下的較簡單的部分交由學生自學。通過上述分析,這種方式的問題就是一部分學習基礎差、學習習慣不好、自制力差的學生成為了游離在教學之外的人,掛科或者不合格,耽誤了個人的發展,也是教育的失敗。
另一種是按照教學計劃,完成授課目標。但隨之出現一個新的問題。教師授課壓力大了,可課堂時間非常緊張,連點個名清查人數的時間都很緊張。跟不用說要苦口婆心的糾正學生的課堂違紀現象,或事后跟學生教育溝通了。
采用信息化考勤,上課點名可以在一分鐘之內完成,為任課教師節約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學生的缺勤、請假記錄一目了然。信息化考勤還可以幫助老師拜托既要關愛學生,又要嚴謹治學的尷尬。學生的考勤全部由計算機進行監督完成,無需討價還價,杜絕了人情因素,校紀校規執行的更規范、更嚴格。
(二)教學組織
在信息化條件下,課堂提問不在是一對一的進行而是可以一對多的同時進行。教師通過教學軟件發布的一個問題,可以有多個學生甚至全體學生共同作答,每個學生都必須積極參與思考并提交答案。課堂討論在信息化軟件的幫助下也更加可控,每個討論成員都不比幻想游離于小組之外,因為軟件會記錄每一個人是否參與討論,以及提出的意見建議。
(三)教學內容
面對新興事物我們是選擇拒絕還是接納,在信息化課堂管理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在課堂沒有產生信息化之前,手機上被娛樂和購物所獨占,手機是課堂管理的洪水猛獸。但隨著各類教學軟件和資源的完善,手機也成了重要的學習工具。以前需要學生課后才能查找、自學的內容,可以在課堂上有老師現場監督完成,疑難問題即時解答。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同時,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
四、結語
在新技術來臨之際,我們主張用包容態度去接納,已發展的眼光去創新。面對信息技術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大膽嘗試、勇于創新。基于信息化的高職院校的課堂管理大有可為。課堂管理信息化背后是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對學校管理水平的檢驗,也是對教育者能力和智慧的考驗,是教師對教書育人偉大理想的堅守,和對“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踐行。因此,探究高職院校信息化管理方式的不但有切實的現實意義,還具有深遠的象征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永明. 淺析沖突管理理論在高校課堂管理中的運用[J]. 新西部( 下旬. 理論版). 2011(04).
[2] 胡小玲. 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調查與管理方法探索[J]. 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8(02).
課題項目:2020年度臺州職業技術學院校級思政專項課題(編號:2020SZ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