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媛
摘 要:初中課程體系中,生物學科是重要的構成部分,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優化是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成了各科教師所需完成首要教學目標,這就向課堂模式、教師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以學生為中心組織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方能切實抓住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機會,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特別是在生物學科實驗教學領域,對學生實踐探索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承載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任務,作為生物執教者就需善于應用不同的措施,優化生物實驗教學模式,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提供有利條件,充分貫徹落實新課程教學指導理念。文章從核心素養視域出發,分析探究了目前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相關教學措施,以期有效培養學生生物思維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為其核心素養的形成夯實基礎。
關鍵詞:實驗教學;初中生物;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一、 引言
核心素養視域下,以培養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為導向,以新課改為契機,優化生物實驗教學模式,構建開放式課堂是初中生物教學的重點改革方向。核心素養教學理念更加強調立足于學生,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主組織開展教學活動,設置實驗教學項目內容,在此教學理念下,學生將擁有更加多元化的學習空間,在此學習環境中,其思維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將得到有效鍛煉。鑒于此,筆者結合實踐工作經驗,總結了核心素養開展實驗教學活動的價值,包括激發學生興趣、強化實驗技能、培養分析能力、激發創新意識。論述了生物實驗教學現存不足,包括缺乏創新,受限于教材;被動聽講問題;思維固化問題。并據此分析探究了初中生物實驗教學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優化措施,以供參考。
二、 基于核心素養開展實驗教學活動的價值
其一,可激發興趣。生物教學中,唯有使學生對此學科具有一定的興趣,方能提升其學習信心,而在初中階段,生物學科實驗模塊十分具有特色,若能夠基于這樣的優勢合理應用教學引導方式,就能夠使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對生物學科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繼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探究意識。其二,可強化實驗技能。眾所周知,生物教學中涵蓋了大量的實驗活動,基于核心素養來引導學生掌握各實驗儀器的正確用法,了解實驗注意事項和正確的操作流程,使其親手成功完成實驗活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能夠在此過程中切實培養其團隊協作意識和動手能力,繼而有效強化其實驗技能。其三,可培養分析能力。生物實驗教學不僅對學生的操作水平有所要求,還對其分析能力、思維意識有著較高要求,例如,針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要能夠以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在教師鼓勵下,學生即能不斷發現、思考、解決問題,繼而有效鍛煉思維,提升分析能力。其四,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以病毒的結構、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實驗教學為例,學生不僅能在此過程中對生物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還能在制作模型的同時切實激發自身創新思維。
三、 生物實驗教學現存不足
實踐教學中,教學成績不理想也就意味著實驗教學依然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得到及時的改善,如今,生物實驗教學存在的不足通常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缺乏創新,受限于教材。例如,部分實驗教學活動對實驗地區的生物分布、季節變化、溫度特點有特定要求,在此情況下若受限于教材,不改進實驗方案,生搬硬套,就難以得到理想的教學成效。其二,被動聽講問題。部分學生在實驗中呈現被動聽講的狀態,沒有主動分析問題、參與實驗的意識,學習能力也因此而難以得到有效鍛煉,更無法在實驗學習中形成核心素養。其三,思維固化問題。受各種因素影響,學生在實驗課堂中的學習思維處于固化狀態,并未意識到在實驗中掌握生物知識的重要性,而是在課后用背誦、記憶的方式來應付考試,從而難以形成核心素養。
四、 高效實驗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動畫、音像、文字信息進行有效處理,可使實驗課件的趣味性、視聽性、感官性得到有效提升。故此,在生物實驗教學實驗中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將生物學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其深入理解知識。以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此節內容的實驗教學為例,針對“心臟是怎樣工作的?”“心臟的結構”這樣的教學問題,可借助多媒體課件、3D動畫來為學生展示具體、形象的瓣膜工作動畫、血液循環錄像,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程度。同時,在此基礎上,還可組織開展“比一比”學習活動,要求學生以文字、圖表的形式將自己觀看到的血液循環知識進行整理,并與肺循環、體循環的循環模式圖進行對比性學習,思考三者的意義,比一比誰的歸納到位。以此來切實提升學生積極性,強化學生實驗學習興趣,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歸納意識和分析思考能力,為生物核心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
(二)優化實驗內容,培養探究意識
對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夠親自接觸到的事物通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質,這也就對人們的實驗教學活動內容產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若受限于教材,不改進實驗方案,生搬硬套,就難以得到理想的教學成效。實驗內容缺乏創新性,也就無法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故此,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若遇到教材對生物分布、季節變化、溫度特點、實驗材料有特定要求的活動,就可嘗試突破教材限制,立足于教材知識點,充分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來創新實驗內容,以此來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有效達成實驗教學目標。以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細菌和真菌》中“米酒的制作”這一實驗活動的教學為例,學生在生活中對于米酒的接觸往往并不多,這就增加了學生對實驗的理解難度。針對此,考慮到學生經常在生活中喝酸奶,米酒制作與酸奶制作教學目標基本一致,實驗步驟相對簡單,取材更加便捷這幾項要素,筆者則對實驗內容進行了優化:(1)實驗前:要求學生通過不同的渠道收集與酸奶制作相關的資料,并結合教材中細菌真菌相關知識點,設計實驗方案。(2)實驗時:學生在展示自己的實驗方案時針對“如何確保溫度適宜”這一問題存在爭議之處,有用保溫杯的學生,也有用酸奶機的學生,針對此,筆者則鼓勵其大膽嘗試,以此來激發其探究意識。(3)實驗后: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實驗成果”帶入課堂,引導其相互分享,針對實驗成功者予以表揚,針對實驗失敗者則繼續予以鼓勵。如此一來,學生即能夠在分享成功經驗、失敗原因的同時取得進步,有效掌握本章節知識點,提升自身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