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其覆蓋面廣且授課對象為大學一年級新生,在高等數學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可行且必要的。文章從教師隊伍、教學大綱、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思考并探究了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以期對課堂教學改革起到借鑒作用。
1.引言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就是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傳統觀念中,思想、品德的培養與教育是思政課教師的責任,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教育是相互獨立的,兩者沒有交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大學生沒有信念、缺乏目標,甚至仇視社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一些教師存在重視知識技能的傳遞,輕視德的培育的傾向,社會普遍認可一個人的掙錢能力,而忽視了他的品德。
高等數學作為理工類和經管類各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其開設時間長、教學受眾廣等特點,可以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平臺,使得思政政治教育與專業課教育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進一步突出育人的價值,培養出既有專業素養,又有良好道德情操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2.課堂是將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數學教學的主渠道
2.1加強大學數學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高校培養人才的主要力量,所以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強化教師理想信念,明確自己崗位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育,需要教師對課程思政有認同感,開展數學課程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加強大學數學教師思想認識水平,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覺悟,認識到數學教育應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等,幫助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定科學自信,實現數學課程的育人功能。
在以往的大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只顧教書而忽略了育人,不考慮學生的思政教育。對于大學數學而言,教師可以通過融入式深化思政教育。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修養,并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不斷提升綜合素質,讓學生全面發展。
2.2 修訂教學大綱,融入思政元素
教學大綱是指導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大綱包含了課程的教學目標、授課內容、教學重難點等,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結合數學課程特點和思政教育內涵修訂教學大綱,在課程性質和培養目標中增添培養學生理性、嚴謹的科學態度,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思政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高等數學的教學中,在章節授課內容中增加愛國主義教育、責任教育等內容。
2.3合理設計有思政元素的教學內容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有著本質的區別,課程思政只是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增加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因此,教師需要非常熟悉教學內容,了解高等數學的發展歷史,有一定的思政政治素養,在教學中注意言傳身教,結合生活案例,以講故事、課堂討論等多種形式激勵學生發奮圖強、努力學習,培養學生理性嚴謹的科學態度、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3.1融入生活案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高等數學的特點就是概念抽象、定理復雜,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可以通過引入日常案例,激發學生求知欲,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等數學的核心是微積分,而微積分是伴隨著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不規則圖形的面積等實際問題而產生的。數學理論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我們仔細觀察生活的時候會進一步加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牛頓-萊布尼茨公式在不定積分與定積分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從而極大地簡化了定積分的計算。牛頓在計算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發現的這個特殊的表達式,而且還可以用于解決其他問題。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問題可以抽象為數學問題。比如,出門打車時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出租車的計費方式包括起步價和額外收費,我們可以使用分段函數表示這種關系,培養學生觀察社會和分析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椅子能否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穩,也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椅子的四只腳能否同時著地?利用幾何知識構造函數可以解釋該問題。
2.3.2融入數學史案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
數學史案例的引入,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由來,掌握知識的本質,提高學習興趣,激發愛國情懷。在講授一元函數微積分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微積分的發展史,為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經過一代代的數學家們的努力,才有了微積分學。比如,知道位移和實踐后可以計算平均速度,但是如果想精確到某個時刻的速度,應該如何計算?過曲線上兩點的割線方程容易表示,但是過曲線上一點的切線方程如何表示?這些問題所刻畫的就是函數相對于自變量的變化率問題,其本質就是導數。再比如,求一條曲線的長度,求曲線所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化整為零,積零為整”思想的使用,這就是定積分的基本思想。通過這些案例,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來源于實際生活。
再比如,學習極限概念的時候,可以介紹《莊子》:“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案例,可以介紹《九章算術》:“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的案例。通過這些案例,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我國古代數學家們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處于領先的地位,從而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近代的高等數學教育是從清朝末年開始的,此時才有了較為系統的微積分理論。但是,中國有一大批數學家在國際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像華羅庚開創的“中國解析數論學派”,成就了國際上知名的“典型群中國學派”。這些典型的案例既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研究的科學精神,又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2.3.3 融入哲學思想,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極限理論中體現的對立與統一,劉徽在割圓術中用內接正多邊形的面積近似圓的面積,兩個本來不同的面積,隨著正多邊形邊數的增加,兩個面積統一起來,無窮小與無窮大是極限理論中兩個對立的概念,也可以統一起來。
定積分概念體現的量變與質變,利用“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極限”的方法計算曲邊梯形的面積,通過對每個區間的長度無線小,所有小的曲邊梯形的面積之和的極限就定義了曲邊梯形的面積。
邏輯斯蒂方程體現了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在生活中,隨著對農作物施肥量的增加,農作物的生長會表現為先快后慢的規律,甚至當施肥過量時會停止生長。邏輯斯蒂方程就可以從數學的角度解釋這一現象,萬事萬物總是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曲折性和前進性。
3.實施效果分析
經過一個學期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絕大多數學生對課程思政是抱有積極態度的,并逐步認識到將思政元素融入到高等數學課程的必要性。從開展課程思政以來,班級的學習風氣有了明顯的轉變,同學們在課上課下談論的更多是與課程相關的問題,課堂上玩手機、睡覺的情況減少了,學生與老師的互動逐漸在增加,提交作業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明顯改善。學生對教師的評教成績要明顯好于往年,普遍反映老師的課堂更有意思了,他們除了能學到理論知識,還能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4.結語
將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數學教學,是為人格建立及養成塑造靈魂,是素質教育內涵建設必不可少的源泉,是為了使受教育者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好的塑造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是,思政元素的引入要順其自然,做好課程思政,教師必須要用心備課,融匯創新,不斷擴展知識面,善于捕捉思政元素和專業教育的最佳結合點,成為塑造學生良好品格的教育者,與學生在“課程思政”中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邢治業.從案例教學視角探討課程思政與高等數學的融合策略[J],科教文匯,2020(4),71-72.
[2].韋鑄娥.應用技術型大學高等數學課程思政化的有效路徑探析[J],科教文匯, 2019(2),72-74.
[3].呂亞男.從數學文化視角探討高等數學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J],西部學刊, 2019(2).97-100.
[4].吳慧卓.高等數學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的探討與思考[J],大學數學,2019(10),40-42.
[5].李潔坤.大學數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 2019(12),120-121.
作者簡介:梁海明(1985-),男,籍貫:山東菏澤,民族:漢族,職稱:講師,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數理統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齊魯理工學院教學改革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201924。
(齊魯理工學院?山東?濟南?2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