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利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510060)
當前國內大部分城市的污水排水系統中污水廠、排水管網設施由不同的機構管理。系統日常運行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往往會出現偏離設計工況的情況。本文依托實際工程咨詢項目(實施期間2017年5月~8月),以西部某省會城市污水處理廠(以下簡稱污水廠)為對象,對其所面臨的廠外干管高水位運行、污水廠水量負荷低,達不到設計工況的原因進行診斷分析,總結工作中的方法,以期能夠為其他水廠提供一定參考。
從污水系統管理完整性角度看,廠、網一體化管理有助于充分發揮現有設施的效能,北京排水集團針對北京中心城區污水系統提出了廠、網一體化運營的水質保障、水量均衡、水位預調3種基本模式,經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常州市排水處構建了城市排水管理一體化系統實現了排水管網、泵站、污水廠遠程控制與調度,提高了排水系統管理的質量與效率[2]。
該污水廠位于城市主城區,服務面積為63.9km2,設計規模為15萬m3/d,當前污水廠現狀處理水量穩定維持在10萬m3/d。尾水排至附近河流,服務范圍內污染源以住宅為主,兼有部分商業、學校、醫療、公園等公共建筑。區域內人口密集,發展建設成熟,污水量穩定,且全部進入市政污水管道。依據污水廠運營數據及現場踏勘分析,廠外干管部分節點旱天水位較高,流速較慢,管道嚴重承壓運行。
《室外排水設計規范》規定可采用數學模型法進行排水系統的設計及校核[3]。排水系統水力模型參數及邊界條件合理設定,可用于系統現狀分析、方案評價以及風險評估等方面[4]。
目前商業水力建模軟件發展成熟,其中國內應用較多的英國Wallingford的Info Works ICM軟件,實現了城市排水管網系統模型與河道模型的整合,其水力模塊能夠分析污水系統運行狀態分析與評估[5]。本項目采用Info Works ICM軟件作為工具軟件。
根據該污水廠分區管網GIS數據以及CAD圖紙,梳理了污水排水管道走向、高程以及拓撲關系,采用Info Works ICM軟件建立水力模型,建模范圍27.2km2,管徑分布范圍DN300~DN1600,污水管總長145.4km,模型水頭損失等參數,參考排水相關規范設置。
模型校核是一個調整參數、反復計算、不斷完善模型,直到計算值與監測值的誤差在允許的范圍之內的過程[6]。由于當前國家規范尚無水力模型校核的相關標準,且本研究基于項目實施目標以及當時尚無管網監測水量水位數據,不具備污水模型校核的客觀條件,因此未進行水力模型的校核。為保證模型的精確性與合理性,采取的手段為參考排水相關規范準確設置模型中水頭損失等參數,根據計算工況目標準確輸入水量、水位邊界條件。
該污水廠排水區域建設以成型,根據現有資料將污水廠匯水分區劃分為:二環路內片區(27.17km2)和二環路外匯水片區(36.72km2)兩部分,分區2020年規劃人口801064,排水定額取275L/人/d,預測污水量達22萬m3/d。
此外,根據2016年3月~8月排水分區,每日自來水用水量數據分析,二環路內片區用水量穩定,按0.9污水折算系數,二環路片區內日污水量平均值為9.09萬m3/d。單位面積污水量為37.58m3/d/hm2。二環路外匯水片區(36.72km2)無用水量數據,根據單位面積污水量推測,污水量為13.8萬m3/d。預測污水總量日平均值為22.89萬m3。
從區域污水產生量角度來看,服務分區內污水量達22萬m3/d,能夠滿足15萬m3/d設計規模需求。
利用構建污水系統水力模型,合理設定上下游水量、水位邊界條件下,分析管網的匯水能力。
水量邊界:
(1)二環路范圍外污水量為13.8萬m3/d,按系統上游點源入流
(2)二環路片區污水量9.09萬m3/d,按照泰森多邊形均攤水量,片區總污水量為22.89萬m3/d。此外為分析廠外管網系統的排水能力,另外設置總污水量的95%、90%、85%、80%產水量梯度工況計算分析。
下游水位邊界:下游水位(進廠干管末端)頂托會影響管網排水能力,根據2017年4月份廠外干管水位數據,分別設置0m、1.6m、2m、3m、4m的下游水位邊界條件。
統計計算工況下進廠干管末端排水量,模型計算結果分析見表1,結果顯示隨下游水位升高管網排水能力有減弱趨勢;在保證上游管網不出現滿溢下,廠外管網的排水能力維持在13.7~16.4萬m3/d的水平。

表1 不同產水量、水位管網排水水量統計表
根據運行養護資料污水廠上游干管水位較高,處于承壓運行狀態,2017年4月廠外干管水位統計圖(見圖1),可以看出廠外水位和處理水量之間有比較明顯的負相關關系,當處理水量維持在9.9萬t/d水平時對應水位為4.5m,當處理水量維持在10.9萬t/d水平時對應水位為4.05m,基本趨勢為水量提升1萬t,水位約降低0.5m,推測當污水處理水量達到15萬t時,廠外水位約降低到2m,廠外進廠干管管徑為DN1400,因此當水位降低到2m時,管道約負壓0.6m,負壓狀態有較大改善。
根據污水廠提升泵站2017年5月8日~5月10日實測水位數據,泵站格柵前后水頭損失較大,見表2,且水損數值穩定,平均水損值為0.7m,最大0.8m,最小0.67m,方差為0.002,水損值遠超過了設計、運行的經驗值0.2m,在日常養護中提高格柵清淤頻率。

圖1 廠前干管水位、處理量關系圖

表2 提升泵站格柵前后水深與過柵水頭損失 單位:m
根據污水廠設計資,水廠提升泵站現有6臺水泵,其中2臺常開(單臺規模3250m3/h),4臺備用(單臺規模1354m3/h)。泵站集水池平面尺寸為13.8m×13.8m,面積190.44m2,根據運行記錄泵站前池有效水深=494.5-491.35=3.15m,有效池容=190.44×3.15=599.8m3,泵站大泵最大5min排水量=3250/60×5=270m3其小于有效池容,泵站集水前池尺寸設置能滿足水泵抽升量。
污水廠設計規模15萬m3/d,現狀處理水量約為10萬m3/d,為檢驗其處理能力是否還有提升空間,水廠管理部門制定了污水量提升方案,對提升泵組運行方式進行優化,并于2017年8月3日14時內進行試驗,同時對廠外干管水位進行了同步監測。
根據試驗數據繪制了污水量提升曲線,見圖2,提升水量由14:00,5003m3/h起逐漸上升,至14:35到達最大提升量6224m3/h,后提升量逐漸下降,至14:55,5434m3/h停止實驗。

圖2 實驗過程中污水提升量曲線
經計算在實驗時段14:00時內,污水提升總量為5798m3,較6250m3/h設計規模偏低了7%,較4167m3/h(日常運行10萬m3/d)增加了39%,基于此,推算日總污水量可提升至139163m3。
根據廠外同步水位監測數據繪制了廠外干管水位線,分析廠前干管水位,在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后的變化過程,實驗前(13:30)水深約為2m,實驗中約14:30水深降低約0.4m,實驗后約(15:20)水深降低0.8m,印證了泵站提升量與廠前水位的負相關關系。
本文利用水力模型工具,從區域產水量、管網匯水能力、廠前干管水位、提升泵站設計復核角度、水量提升進行分析診斷,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1)污水廠排水分區內的污水量,能夠滿足15萬m3/d設計規模需求。
(2)下游水位升高管網排水能力有減弱趨勢,廠外管網的排水能力維持在13.7~16.4萬m3/d的水平。
(3)根據廠前干管水位記錄,推測當污水廠處理水量達到15萬t時,廠外水位約降低到2m,承壓狀態有較大改善。
(4)泵站格柵前后水頭損失較大,平均水頭損失值為0.7m,遠超過了設計、運行的經驗值0.2m。
(5)根據水量提升實驗,推算污水量可提升至139163m3/d。
綜上判斷,該污水廠廠外干管高水位運行、污水廠水量負荷低,達不到設計工況的主要原因為污水廠提升泵提升量不足,需對泵站運行方式進行優化。建議有條件時,積極推進廠網一體化管理進程,統籌考慮廠、網運行狀態,充分挖掘現有設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