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安
【關鍵字】胰島素;部位;注射

胰島素是由人體胰島β細胞分泌的體內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能幫助細胞利用葡萄糖,保持血糖處于正常范圍。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便需要通過外源途徑補充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胰島素注射部位多選擇上臂外側、臀部外上側、大腿前側及外側、腹部(避開臍和膀胱)。因這些部位皮下脂肪較多,皮膚松軟,且沒有過多的神經分布,注射時不適感相對較小,也不容易產生誤傷。
不同注射部位吸收胰島素速度快慢不一,腹部最快,其后依次為上臂、大腿和臀部。
1.腹部 腹部是胰島素注射優先選擇的部位,在此部位的胰島素吸收率達到100%,吸收速度快而且皮下組織較厚,能極大地減少注射到肌肉層的風險。在腹部注射時,注意不要在距離臍部5厘米以內的范圍內注射,并且要避開避開臍和膀胱。
2.上臂外側 手臂的皮下層較薄,注射時要捏起皮膚,不方便患者自我注射時,可以請他人協助。該部位皮下組織的胰島素吸收率約為85%,吸收速度較快。
3.大腿前側及外側 這是較適合自我注射的部位。由于皮下層較薄,注射時要捏起皮膚。此部位皮下組織的胰島素吸收率為70%,吸收速度慢。大腿內側由于有較多的血管和神經分布,不適合注射。
4.臀部外上側 臀部皮下層最厚,注射時可不捏起皮膚,但臀部的胰島素吸收率低,吸收速度慢,使用較少,可注射中長效胰島素。
胰島素的注射部位還需按順序輪換。同一注射部位內注射區的輪換要有規律,以免混淆。比如腹部,可以在距離臍部5厘米范圍外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依次輪換注射部位。
一種已經證實有效的注射部位輪換方案是:將注射部位分為四個等分區域(大腿或臀部等分為兩個等分區域),每周使用一個等分區域并始終按順時針方向進行輪換。在任何一個等分區域內注射時,每次的注射點都應間隔至少1厘米,以避免重復的組織損傷。
胰島素需要注射到皮下層,不能注射到深層的肌肉組織。在皮下脂肪薄的部位(如腹部、上臂外側、大腿前側及外側)注射,應當把注射部位捏起以增加皮下脂肪厚度,避免注入肌肉層,否則會引起血糖的大幅度波動。
注射部位參與運動時會加快胰島素的作用,打球或跑步前不應在手臂和大腿注射,以免吸收過快引起低血糖。腹部注射一般不受四肢運動影響,但也不宜做劇烈運動。
嚴格遵守“每天同一時間,注射同一部位”“每天不同時間,注射不同部位”或“左右輪換”的原則,胰島素才能“妥妥地”發揮功效。但一旦發現注射部位有疼痛、凹陷、硬結的現象出現,應立即停止在該部位注射,直到癥狀消失。
胰島素的正確注射深度為皮下脂肪組織,此時吸收最佳最穩定,4毫米針頭是目前最為安全的選擇。
肌肉注射會導致人體不可預知的快速吸收胰島素,從而造成低血糖發生風險,血糖不穩定。
針頭長度越長,任何部位注射發生肌肉注射的風險越高,尤其是上臂。
所有型號一次性注射筆用針頭僅限使用一次。但調查顯示,我國83.2%的糖尿病患者重復使用注射筆用針頭,其中重復使用超過10次以上的高達25.7%。即使在一線城市,患者考慮經濟成本也會重復使用針頭。
實際上,目前市場上的胰島素筆用針頭都是按照一次性使用的標準設計制造的,新的針頭表面附有一層硅油,非常光滑,使用一次后硅油便會被抹去,影響下次注射效果。
針頭重復使用,還會造成以下后果:
◆針頭變形、鈍化、彎曲,增加注射疼痛,甚至有折斷在身體內的風險;
◆使用過的針管內通常會殘留胰島素,導致結晶產生,造成針頭阻塞;
◆每次注射完后不卸下針頭,相當于給筆芯開了一個口,使筆芯和外界建立了通道,從而導致空氣中和針尖上的細菌可通過針管進入筆芯,污染了藥液,增加注射部位感染機會;
◆溫度降低時,胰島素體積收縮導致空氣進入筆芯,產生氣泡,引起胰島素注射劑量不準確;
◆溫度升高時,胰島素體積膨脹從筆芯泄露浪費胰島素,改變混合胰島素的濃度;
◆增加皮下脂肪增生和硬結的機會,因而引起藥物吸收的不穩定。
注射后的針頭屬于醫療污染銳器,不合理的處理不僅會傷及他人,還可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待針頭拔出后,應立即將針頭從注射筆上取下,及時放入專用廢棄容器內再丟棄。如果沒有專用廢棄容器,可以用加蓋的硬殼容器等不會被針頭刺穿的容器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