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冰,喬艷輝,李奎先,亓玉昆,矯興杰
(1.山東省萊陽市國有羊郡林場,山東煙臺265224;2.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山東濟南250014;3.山東省北方植物園,山東煙臺265222;4.煙臺市牟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山東煙臺264100)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Baill)屬珙桐科珙桐屬落葉喬木,是我國特有、珍稀的瀕危珍貴樹種,系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的孑遺種,對研究植被進化和植物分類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生態價值[1],被稱為植物界的“活化石”,現已被《中國植物紅皮書》及《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收錄,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2-3]。
珙桐天然分布在長江流域(27°1′-31°7′N,98°6′-111°1′E)的四川、湖北、貴州、湖南、云南等地區海拔1000-2800m 濕潤亞熱帶山地,在四川盆地西部及云貴高原北部有集中分布。近些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和管理技術水平的提高,珙桐的人工引種開始由南向北、由高海拔向低海拔發展[4]。江蘇、浙江、福建、河南和河北相繼引種繁育并栽培成功;2007年3月從四川移植到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的66 株珙桐樹木生長良好,并在2008年4月開出了“鴿子花”;2012年引種青島的珙桐苗木獲得栽培成功;2014年3月,萊陽市山東省北方植物園從湖北省引入了珙桐100 株,經過7年馴化的科學管理,生長良好,現已開花結果。本文依據珙桐在山東膠東地區(萊陽市)的引種馴化栽培技術試驗,對珙桐的引種栽培管理技術進行總結,以期為珙桐在山東的引種馴化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珙桐是名貴的園林綠化珍品樹種,被列于世界十大觀賞植物[5],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珙桐花序形似白鴿,盛開時猶如滿樹群鴿棲息,是上好的蜜源,被譽為“中國鴿子樹”;珙桐作為古老的孑遺物種,是研究植被進化和分類的珍貴素材,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6];珙桐木材材質優良,可作為家具及工藝美術的原料;種子和果皮皆可作為榨油原料,可生產優質的食用油和工業用油;樹皮與果皮中可提取栲膠或制備活性炭。
珙桐適宜生長于涼爽且濕潤的環境中,最適宜的生長發育溫度為18℃~22℃,冬季低于-5℃易發生凍害,夏季溫度高于38℃時易受到灼傷等生理傷害;在土壤深厚、富含腐殖質和排水良好的酸性或中性(沙)壤土中生長最佳,不耐干旱、瘠薄、鹽堿及水濕。
引種地位于山東省萊陽市姜疃鎮濯村的山東省北方植物園(36.45'35.85"N,120.43'11.10"E),該地為五龍河下游與玉帶河交匯處,屬暖溫帶大陸海洋季風性氣候的低山丘陵區。年均降水量800 mm,年均氣溫11.6℃,極端高溫38℃,極端低溫-14.7℃。土壤質地為棕壤,PH 值6.5,有機質含量中等,地勢較高,排水良好。
2014年3月從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引進1年生營養袋珙桐苗100 株,苗木平均高0.5 m,平均地徑0.4cm,根系發達。栽植時株行距為2 m×2 m。2018年珙桐首次開花但未結果,2019年開始結果。至2020年10月調查時,珙桐林木平均高度達2.8 m,胸徑5.6 cm,生長表現良好,與種源地的表現基本一致。表1 為2015年至2020年連續6年期間對珙桐栽培情況的觀測數據。

表1 珙桐栽培表現情況觀測
選擇土壤深厚、肥力較好且排水條件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的沙壤或壤土地塊,忌選擇在堿性和干旱瘠薄土壤及地勢低洼地段栽植。整地應在栽植的前一年秋末初冬進行。整地時,將造林地進行1 次深翻,深度不低于40 cm。翌年結合耙地整平,為防止地老虎、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及立枯病等病蟲害,在耙地前,將敵克松或土壤蟲菌一掃光等藥品與土拌勻撒施。
挖50 cm×50 cm 大穴,苗木栽植株行距2 m×2 m。在栽植時,將餅肥、復合肥和過磷酸鈣與土拌勻撒入造林穴底部,回填土時要分層填土,分次踩實,回填完后做圓形樹盤,灌足定根水。待水滲透栽植穴后覆蓋黑色塑料薄膜,使栽植穴的土壤保持濕潤,提高地溫,有利于苗木的成活和生長。覆蓋地膜的具體方法是:將略大于植樹穴的地膜中間開孔,或從中心向一側剪開,鋪在穴面上,穴面外高內低呈淺漏斗形,以利雨水下滲,用土把地膜周邊及開孔壓好。
4.2.1 定干與修枝 對栽植的大苗,可直接采取打梢定干的方式,保留3~5 個側枝;對達不到定干要求的小苗,除加強肥水管理外,應盡量多保留枝葉,促使根系旺盛生長,待主干長到1.5 m 以上時,于春季樹木萌芽之前進行定干,在主干上選擇壯芽截去梢頭部分,定干高度不低于1.2 m。
修枝可以調節樹勢,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培育良好的干形,創建合理的樹冠結構。對樹木進行修剪時,應用“輕修枝、重留冠,去競爭、留輔養,冬打頭、夏控側”的疏截結合修枝方法和“去競修枝法”。依據林木的年齡和生長情況,對林木進行適度修剪,除去樹冠下部已枯死或瀕臨枯死的枝條及部分活弱枝,修除病、蟲枝,以增加林木的抗性,減輕風折、雪害、次期害蟲及立木腐朽病的發生。
4.2.2 遮蔭 珙桐的生長喜涼爽、潮濕的環境,在6月中旬天氣炎熱以后,應使用遮陽網等裝置降低陽光的直射。有條件的地方,在珙桐周圍混栽榆樹、楊樹等落葉喬木,有利于減弱日照強度,降低溫度,保持珙桐林分環境內部的濕度,以度過干燥炎熱的高溫天氣。8月中旬以后應逐步延長光照時間,以增加苗木的抗性。隨著林齡的增加,其適應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4.2.3 除草松土與追肥 松土的作用在于疏松表層土壤,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透水透氣性,改良土壤性狀,保水保肥,減少水分蒸發。松土除草可同時進行,如果雜草較多,可使用化學除草劑除草,一般在每年夏季結合中耕進行除草2~3 次,秋季落葉后進行一次耕翻,翌春及早耙地。在6月中旬可追施尿素0.25 kg/株,本著少量多次的原則,用水混施,8月份以后應停止追施氮肥,可追施適量的磷、鉀肥,連續干旱時應及時澆水。
4.2.4 病蟲害防治 珙桐病蟲害較少,病蟲害主要發生在5-9月。蟲害主要有蝸牛、金龜子等,可用90%敵百蟲原藥1000 倍液噴殺;危害珙桐的病害主要是莖腐病,可用多菌靈1:20 拌土撒施,或用托布津粉劑800 倍液噴灑,越冬前在土壤中播施一次硫酸亞鐵,進行土壤消毒。
4.2.5 防凍害管理 珙桐雖然較耐寒,但溫度低于-5℃時,易發生凍害。因此,在冬季應做好防凍處理。具體做法是:在土壤上凍之前用麥秸、稻草或樹枝椏等覆蓋樹穴周圍,厚度在5~10 cm,主干和部分主枝用草繩捆綁或用稻草包裹防寒,或在樹木的四周用高粱桿、玉米桿捆編成籬架設風障,高度要超過樹的高度。
本文是針對珙桐在山東膠東地區(萊陽市)7年的引種馴化試驗而總結的引種栽培管理關鍵技術,各地在引種馴化栽培中,應依據珙桐適宜生長于涼爽、濕潤的環境而忌高溫炎熱和寒冷及土壤干旱的生態特性,結合當地的氣候、土壤等影響珙桐引種的關鍵因子,在進行引種栽培時采取防護措施,尤其是在夏天炎熱高溫季節,應營造避免強日光照射、降低溫度、提高濕度的適宜珙桐生長發育的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