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波,高曉明
(東莞市莞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廣東東莞 523000)
隨著信息化應用不斷發展,各行各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筑業信息化應用也得到快速發展。近年來,大數據、智能化、能耗管控、BIM、CIM 等方面建筑新技術也迅速發展,建筑業發展也積極往智能、高效、低碳方向發展,國家和地方也出臺建筑信息化應用政策,有效推動行業創新發展,讓工程建設更為高效、精準,實現建筑領域高質量發展,建設讓人民群眾滿意,獲得感強的建筑。本文主要分析建筑信息化應用,對工程貢獻價值進行研究。
建筑信息化應用涉及多個方面內容,涵蓋設計、施工、管理等建設全生命周期,其中包括CIM、BIM、基坑監測、物聯網、智能化、能耗管控、樓宇控制等應用,本文以實際案例,就建設全周期的信息化應用進行闡述。
東莞市體育路停車樓項目,項目為商業停車樓,總規劃用地面積 4844m2,總建筑面積 22311m2,地上 7 層,地下 2 層,其中地上建筑面積15100m2,地下面積為7211m2,商業面積為4337m2,可提供394 個車位。本項目位于東莞市重點核心區域,由于該區域集合行政、辦公、商業、酒店等核心城市功能區,人流量大,停車位嚴重不足,項目建設能有效緩解區域內停車難的問題。
項目建設以“無限流動”的設計概念基礎,結合當地水鄉水脈蜿蜒的地方特色,和項目所在地的“一心兩軸”核心位置,巧妙融合了人車動線和商業布局。同時打破傳統的“斜坡+平段”相互銜接主次梁板式結構,創新采用厚板無梁樓蓋結構,將上部停車部分改為全樓層旋轉坡道,螺旋坡道與外立面無縫連接,實現了建筑外觀的高度統一與延續性。圖1 為東莞體育路停車樓效果圖。

圖1 東莞體育路停車樓效果
本項目基礎施工階段,項目運用了基坑監測信息化應用,按照基坑監測要求,對基坑各參數進行全天候實時監測,有效提高基坑監測的準確性、實時性,避免了傳統監測設備儀器不精確、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多影響因素交叉影響等問題,既確保了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又可以作為后續項目信息化全過程資料,全面掌握建設項目全過程信息。圖2 為東莞體育路停車樓立面。

圖2 東莞體育路停車樓立面
“斜板式+螺旋車道”的異形結構設計大大增加了施工難度,特別是三層以上標高變化頻繁,極容易出現錯誤,同時項目地下室、一、二樓為商業,機電管線繁多,與主體結構中梁柱等出現“打架”現象,容易造成項目返工,影響施工質量,增加建筑廢棄物的產生,另外本項目采用了無梁樓蓋特殊構造,板柱之間鋼筋較多,一定程度也影響施工。因此,本項目采用BIM 技術應用,對項目復雜節點進行優化,同時對建筑外立面外掛板進行設計,以及螺旋車道進行支模施工指導,提高施工效率。
項目運行階段,將采用智慧停車系統,通過車牌識別、引導泊車、車位定位、電子支付及高速升降閘機,滿足早高峰需求,通過系統信息調度,實現尋車功能,停車流程全方位高效提速,為人們創造智能、便捷、高效的停車體驗。
在項目建筑應用過程中,建筑信息化應用有以下特點:
(1)關聯性。在應用過程中,各建筑信息是相互聯系的,如BIM 機電管道、結構布局、設備運行情況,可為后續項目運營階段樓宇管理,提供信息基礎,通過數據的交互,能夠提前模擬分析項目運行情況,為后續能耗分析、樓宇管理、安全管理等內容,提供參考。另外,數據的交互關聯,大大提升建筑信息化水平,降低運行成本,為智能化管理提供信息基礎,幫助建筑管理人員,找出運行過程中的難點和痛點,精準提出解決方案,將復雜管理扁平化,較大提升管理效率,提高了服務水平。
(2)直觀性。建筑信息化在應用過程中,將信息可視化,大大提高了建筑信息應用效率,特別是針對項目建設初期,傳統的CAD 圖紙只能展示二維平面,多個圖紙疊加,容易造成建設人員,分析出結構設計不合理、機電管線與主體結構“打架”的情況,通過BIM 技術應用,將二維轉為三維,通過可視化手段,可清晰分析出設計不合理的情況。另外,信息化可轉化為圖形,可將專業化煩瑣工作,轉變為“傻瓜式”工作。例如基坑監測,通過后臺報警值的設置,通過建坑監測平臺發出警報的方式,提醒人員危險值,可提前做好預防工作,減少計算復核等專業性繁雜工作。
(3)時效性。建筑信息化應用,通過監測設備的數據收集、后臺分析、平臺結果告知,能夠實現實時對工程項目建設情況掌握,同時避免了人在建設工程中不可預見因素,可實現全天候數據實時精準的采集,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準確性。例如基坑監測系統、智能停車系統,通過信息的調度,能夠實時反映數據的情況,給予管理人員、使用人員及時的數據信息,并提出相應管理措施,避免因數據的延遲,導致信息與現實情況不匹配,致使相關措施未能落實最佳工作狀態,極大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
(4)預測性。通過大數據的收集,建立相應的模型,可預測建筑項目運行趨勢,特別在安全預警、消防疏散、基坑預測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利用信息的模擬,在核定條件中進行預測分析,分析出潛在危險因素,可通過相關措施,避開危險源,或消除危險源,提高建設過程中的安全系數。同時可以通過信息化的模擬分析,可針對不同人群,在不同時間段的需求,制定相應管理措施,滿足建筑項目功能區最大需求,更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布局。
(5)智能化。后續數據的建立之后,結合建筑全過程的數據關聯,建立人工智能化系統,通過智能化運算,實現信息的自我提出,大大提升建筑信息的價值,有利于建筑運營管理過程中,信息的自我演變,結合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后續建筑運行管理,特別是建筑能耗、建筑舒適性、設備、系統等方面,實現良好的數據優化,制定更高效的管理策略。
本文分析建筑信息化在工程建設中應用價值,對建筑信息化的特點及貢獻進行闡述。
結合建設工程項目特點,對應用建筑信息化應用,提出以下建議:
(1)積極采用建筑信息化應用。建筑信息化應用在安全預警、消防疏散、應急救援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積極應用建筑信息化手段,可為建設過程中提供參考,大大提高建設效率,質量安全也得到較大提升。
(2)建立信息平臺。由于建設工程涉及的數據量龐大,如數據單一進行應用,只能針對建設工程局部進行操作,難以發揮大數據的交互關聯作用,因此建立信息平臺,將數據進行統一,能夠大大提升數據應用效率。
(3)主動數據對接。積極將建設工程的相關數據與其他信息進行關聯,可以提升數據應用范圍,避免了數據孤島,大大提升數據可應用性,也可為后續智能信息化應用提供數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