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怡
(上海環境節能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135)
工業危險廢物是指《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及《國家危險廢物名錄》規定的,或者由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判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的危險特性主要指毒性、感染性、反應性、腐蝕性、易燃性等[1-2]。
危險廢物具有特有的危害屬性,在其處置方式管理不當的情況下可能對生態環境及人類健康產生巨大威脅,因此危險廢物的處理是環保工作的重要一環,對上海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危險廢物處置經歷了最初的簡單處理發展到目前的全面管理,從初期的只關注末端處置到目前的全周期管理。近年來,世界各國也逐漸認識到危險廢物源頭控制的重要性,基于此,提出了“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的“三化”原則,逐漸形成“從源頭控制到無害化處置”的全過程管理體系[3]。如圖1。

圖1 危險廢物全過程管理體系
2016年全國工業產值較二十年前增漲了7倍,同期危險廢物的產生量也增加近6倍。由此可見,危險廢物作為第二產業的附帶產物,其產生情況與工業產值呈正比關系。早在2013年,上海市便全面推行各區域內危險廢物信息化管理體系,推動各區域內產生危險廢物企業開展危險廢物網上登記備案工作。2013~2017年期間,上海市納入危險廢物管理計劃,進行網上登記備案企業數量共計分別為4808家、4173家、4170家、4828家、5261家。此項工作的開展為區域內危險廢物的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提升了轄區內危險廢物全周期管理的日常監管水平。
根據近年來危險廢物產生及處理情況的統計數據來看,危險廢物的產生量逐年遞增,2019年較2013年增加了近3倍。不僅如此,跨省市轉移處置量的年增長尤為明顯,在2019年至2017年的兩年間,增長了近50%。這一現象表明,本市內危險廢物處置能力逐漸無法滿足本市工業危險廢物的處理需求,同時,本市內危險廢物處置費用虛高的情況愈發導致了小微型工業企業選擇跨省市轉移危險廢物,致使跨省市轉移處置量的增加尤為顯著。見表1。

表1 近年來上海市工業危險廢物產生及處置情況 萬t
2020年,根據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網站所公示的危險廢物經營許可單位共31家,其中位于奉賢區的危險廢物經營許可單位高達9家;其次是嘉定區,有6家;浦東新區和金山區,均有4家;寶山區3家;崇明區和青浦區的危險廢物經營許可單位均為2家。
2019年,本市共有12家可進行集中焚燒或填埋的危險廢物處置單位,其中9家可集中焚燒處置,每年危廢焚燒規模為34.99萬t,2019年實際焚燒量約為24.33萬t;有3處集中填埋場,分別位于浦西區域、崇明區及浦東區域,2019年實際填埋量約為15.33萬t,具體集中焚燒和填埋處置情況見表2。

表2 2019年上海市危險廢物集中焚燒和填埋處置情況
根據2019年上海市危險廢物集中焚燒和填埋處置情況來看,有4家可焚燒處置的危廢經營單位位于奉賢區,4家危廢經營單位危險廢物實際處置量(僅焚燒處置)占核準經營規模的81%。青浦區、閔行區及金山區均只有1家可焚燒處置的危廢經營單位,分別為上海巨浪環保有限公司、上海星月環保服務有限公司、上海綠鄒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危險廢物實際處置量(僅焚燒處置)分別占核準經營規模的98%、92%以及100%。
上海市產生危險廢物的區縣集中在寶山區、浦東新區、金山區、閔行區、嘉定區、松江區以及奉賢區。根據危險廢物處置單位地域分布及處置情況來看,寶山區、嘉定區、松江區均無可焚燒處置的危險廢物處置單位;青浦、金山、閔行三個區縣均只有1家可焚燒處置的危廢單位,且處置能力已基本飽和;浦西區域、浦東區域及崇明區均設有1家危險廢物填埋場。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危險廢物填埋場分配合理,分別位于嘉定區、浦東新區以及崇明區,但上海市各區焚燒處置能力總體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況,松江、寶山、嘉定等區的集中焚燒處置水平較低、能力不足。
處置方法無法滿足需求主要表現為兩方面,其一、填埋庫容消耗快。填埋處置的危險廢物需進行預處理以達到入場標準,但現階段的預處理技術大大增加了危廢的體積,致使實際填埋庫容占用超過危廢接收量。其二、物化利用率低。廢包裝容器逐漸成為危險廢物中不可忽視的一類,但由于包裝容器內沾有的重金屬等含量過低,現階段的技術手段無法從包裝容器內提取有價物質再利用。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數據,2015年上海市危險廢物焚燒、填埋處置價格分別為3300元/t、1800元/t,位于全國中游水平。但近年來,由于上海市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已逐漸飽和,無法滿足上海市內工業危險廢物的產生量,危險廢物處置價格上漲明顯。這一現實情況也致使近年來上海市工業危險廢物跨省轉移量顯著增加,跨省市轉移量由2017年的18.17萬t增加至2019年30.34萬t。
進一步優化各企業,特別是大型化工、金屬企業的產業結構,改善生產及加工技術,從源頭上減少危險廢物的產生量。在危險廢物處置水平較低或無力進行有效處置的區域,積極開展危險廢物集中、分類、轉運的服務業,然后由有關部門統一配置和處理,緩解各區處置能力不平衡的情況。
建立完整的危險廢物分析、鑒別、檢測體系,包括一系列技術研究機構及實驗室,建立研究團隊,從技術上對危險廢物的預處理、焚燒、填埋提供有效支持。開展針對企業員工的理論及實踐培訓,提高基層員工對危險廢物的分類、鑒定及預處理能力,減少不必要的堆積和浪費,加快危險廢物的進一步轉運及處理。
在日后的工作中堅持執法與服務兩手抓,制定市場監管制度,完善價格體系,培育綠色市場,減少環境隱患,積極優化營商環境,形成綠色健康發展的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的產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