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靜,方媛璐,趙 晶,藍華英,宋 丹
(天津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天津 300462)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方案[1]。實施“三教”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教師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體,是“三教”改革的關鍵,解決“誰來教”的問題;教材是課程與教學內容改革創新的基本載體,是解決 “教什么”的問題;而“教法”改革則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方法與手段,解決 “怎么教”的問題。筆者以本專業核心課程《藥物制劑技術》為切入點,通過教師、教材、教法改革途徑的初步探索和實施,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及綜合實力、教材的適用性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終提升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藥物制劑技術專業,主要培養具備較高水平的藥物制劑生產及質量控制崗位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經過十幾年的建設,本專業在人才培養、教學團隊、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及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依托國家級教學資源庫項目,初步開展了《藥物制劑技術》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然而,對標國內高水平院校和專業,我院需要優化提升的方面還很多。比如,企業“能工巧匠”或專家來校任兼職教師的數量不高,在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都是基于自身發展和學生反饋進行教學[2],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創新創新能力需進一步提高;實踐課教學內容和崗位對接緊密度不夠,缺少能準確反應企業的生產實際需要和行業最新趨勢的實訓教材,且思政融入較少;等等。以本專業核心課程《藥物制劑技術》課程為例,雖初步開展了混合式教學,但考核仍以線下考核為主,無法對線上學習效果進行全面有效的評估和反饋。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的不健全,也造成學生的線上學習主動性和效果不高。基于上述情況,筆者通過“三教”改革途徑的初步探索,旨在提升教師的綜合水平,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水平﹑學生職業素養和學習主動性,以期實現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1)引進企業高水平人才,提升教學團隊總體水平。
教育部印發《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提出“打造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示范引領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3]。目前,本專業的絕大多數專任教師均持有“執業藥師”證,“雙師”比例較高。然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實踐教學能力及綜合水平卻參差不齊。
本專業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著力引進企業專家或能工巧匠擴充兼職教師隊伍。我院在聘請天津藥研院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天津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百特醫療用品有限公司2名高級工程師以外,又增聘了天津金耀集團有限公司藥物研究院院長和副院長2名專家做我專業客座教授,聘請樂威醫藥(天津)有限公司1名博士研究員為兼職教師,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團隊的師資結構,并通過講座、研討、實踐指導等形式,提升了團隊中的教師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同時,以工作過程為載體,對接“1+X”證書制度,整合了校內外優質人才資源,組建了校企合作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團隊。
2)以賽促教,以賽促學。
本著“以賽促教”的原則,積極開展校內通過各類大賽、技能培訓等多種途徑提升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鼓勵教師參加各類技能大賽及教學能力大賽,提升教師能力,帶動教學模式改革;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各類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大賽,在指導中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水平。課題研究期間,我們請有多年企業一線經驗的老技師、車間主任等現場指導專任教師,了解設備運行的原理和不同劑型的生產流程和崗位要求,使教師熟練掌握實踐教學所需的專業技能。本專業教師積極參加校內制劑設備技能比武,除2名教師獲得一等獎外,每位參賽教師都得到了不同水平的提升。本專業1名教師參加天津市“工業分析檢驗”教師技能比賽,獲得三等獎。“以賽促教”進而“以賽促學”。在教師的指導下,我專業1名學生在世界技能大賽化學實驗室技術天津賽區選拔賽中獲得第二名,2名學生在天津市“工業分析檢驗”學生組比賽獲得二等獎,1名學生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天津賽區比賽中榮獲三等獎。這些成績在教師和學生當中均起到了良好的引領作用。另外,我們還立項研究世界技能大賽對專業教學改革的引領作用,以期構建常態化的發展模式。
為了保證教學與時俱進和實用性,突出職業教育特點,我們借助校企合作優勢,深入企業調研;詳細了解企業對崗位人員的素質要求,理論知識及技能要求;梳理實踐教材的內容。校企協同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完善出與崗位對接更加緊密、能夠反映行業企業生產實際與行業趨勢的工作手冊式教材模式。
整個教材建設過程中,我們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本位,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最大限度的滿足實踐教學需要。具體而言,在教材開發過程中,按照“企業調研—明確崗位群—確定重點崗位—形成典型工作任務—明確崗位技能素質要求—確定崗位的職業技能標準—梳理教材框架”的思路,以制劑崗位核心能力為主線,將實踐教學分解成項目,項目再細分成任務,將真實工作任務融入實踐教學,并結合數字化教學資源,實現項目化﹑一體化教學模式。我們結合調研所得的實際崗位要求,從員工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出發,突出崗位技能要求,在每個項目任務模塊采用工作手冊的形式展示,按照教學目標的確定、任務書的下達、相關任務的知識準備、任務引導、任務實施及任務評價等環節展開。
思政元素的融入方面,首先從教學目標中的素質目標引入,然后結合每個實訓項目的實訓內容和要求挖掘相關的愛國主義情懷、工匠精神、創新精神、職業素養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和素質培養點,在任務導入部分以案例的形式導入,引起學生的共鳴。為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服務[4]。
數字化資源除了課程自身開發微課、動畫及習題庫等以外,我們還充分利用政府網站、在線開放課、教學資源庫等中的圖片、課件、微課、動畫、視頻等多種資源。
在教材的應用過程中發現,工作手冊式實訓教材能夠模擬真實工作情景,代入感強;按照工作任務開展實踐教學,與崗位銜接緊密;同時能夠補充和提示任務相關的知識,使學生更好的理實結合,融會貫通。在實訓室中實現了“教學做評一體化”的教學[5]。
針對本專業核心課程《藥物制劑技術》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不健全,無法對線上學習效果進行全面有效的評估和反饋的情況。我們在對學情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線上線下兩部分的學習評價項目。教研組共同調研,確定每一項的分值比例,最終確定了該課程的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70%)和總結性總評(30%)。
1)過程考核(70%)
過程考核由課前、課中、課后3個階段組成。課前階段分為資源學習、線上測驗、互動帖子3個項目;課中分為簽到(考勤)、課堂參與度、職業素養和實訓考核4個項目;課后分為考試、平臺訪問和作業(報告)3個項目。共10個評價項目,按百分制計算。每個項目成績為多個任務的平均值,各項目所占分值比例不同,如表1所示。

表1 學習效果評價體系
2)期末總評(30%)
期末考試主要以理論考核為主,覆蓋整個學期學過的整個主要知識點。
確定了新的評價體系后,我們在本專業的課程教學過程中開展實施。通過收集學生的反饋以及對學生總體成績的分析,發現使用新的評價體系后,學生的總體成績有了一定的提高,并且教師對學生線上學習部分的情況有具體明確的了解,更有利于其針對性的進行教學調整。
以核心課《藥物制劑技術》為切入點,通過教師、教材、教法改革途徑的初步探索,提升了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綜合水平,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水平﹑創新能力以及學生職業素養和學習主動性。“三教”改革是持續性的改革優化,是逐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的過程,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德技并修的技術技能人才的重擔,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