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秋,李勝軍,郭 彤,丁建喬,趙 嚴
(1.中海油安全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天津 300456;2.天津北海油人力資源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天津 300450;3.渤海裝備遼河重工有限公司鉆機總裝廠,遼寧 盤錦 124000)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伴隨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開發的升溫和石油與天然氣工業的迅速發展,石油和化學工業獲得了快速發展。石油和化工產業的集群發展促進了經濟的騰飛,國內石油和化工園區的數量也在快速增加。石油化工產業鏈長且相互間關聯度高,企業聚集、裝置大型化,危險源種類多、分布散,安全風險性較高。危險源與企業、周邊建筑間相互影響的多米諾效應,加大了安全風險的發生概率。一旦發生如天津8.12危化品特大火災爆炸事故、江蘇3.21響水重特大事故,將導致極大的經濟損失和嚴重的社會影響。安全隱患存在于生產的過程中,具有危險性、突發性、隱蔽性、季節性等特點,新材料與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各地安全監管面臨的形式嚴峻。如何加強石油和化工企業的安全管理,建立企業安全隱患管理的長效機制,有效識別危化品企業安全生產潛在的隱患,以盡可能消除安全隱患、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則具有較強的實際意義。
國外的安全監管主要集中在礦山、食品以及職業衛生與安全這三方面。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監管屬于職業衛生與安全的管理范疇。國外的安全監管工作開展較早,相對完善。為有效預防和控制危化品事故,歐美、日本等國家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相繼制定或修訂有關法律法規、標準和公約,對危化品實行政府和相關方協作的管理方式,加強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管理。國外對危化品的監管,尤其對重大危險源的監管,政府注重安全生產宣傳工作的同時,更注重運用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和科技手段三管齊下的結合方式。國外的安全監管主要由以下三類方式,即以美國為代表,建立由國家中央政府負責,國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監督管理體系,開展危化品安全監管工作;以德國為代表,實行政府和其指定機構,或政府與行業共同監督管理的“雙軌制”監督管理體系;以英國為代表,國家指定機構或組織代表政府實行安全監督管理工作[1-3]。國外的安全監管已從安全管理到安全隱患管理理念的轉化。
我國的安全監管起步相對較晚,存在以下問題:專業性強的安全監管力量不足,企業安全生產形式嚴峻;員工素質良莠不齊,隱患管理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安全監管基礎薄弱,未建立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安全科技投入不足,安全監管的信息化、智能化能力有待提升[4]。
給定一個輸入信號R(s),為避免控制系統收到干擾后,輸出信號錯誤,保障輸出信號C(s)的質量,引入反饋系統即由C(s)到B(s)反饋通道,將系統被控制量反饋到輸入端,與E(s)到C(s)的前向通道,形成閉環控制系統。該閉環控制系統具有反饋功能,與前饋控制信息通道相聯系,組成閉環信息流的回路,即“控制信息—反饋信息—控制信息”的閉環信息通道。按照反饋的連接方式,反饋分為正反饋和負反饋[5-6]。如圖1所示。

圖1 閉環控制理論
安全隱患存在于生產過程中,以過程控制為主的安全隱患管理方式,注重實現安全目標的工作結果的過程的控制,通過對隱患辨識、分析、分級與治理,正確認識隱患的特征,掌握隱患的產生原因,及時采取措施防范、消除隱患,是消減隱患發展為事故的重要方法。
運用閉環控制理論,引入第三方安全管理,與政府監管部門,建立政府-第三方-企業安全隱患閉環管理模式,即政府對企業的安全生產進行指導和監督管理。企業自查,具有資質的第三方專業安全管理機構協助政府對企業開展隱患排查,對存在的隱患進行評估、分級,上報政府隱患排查報告與企業隱患情況。政府審核,對企業發出隱患整改通知。企業開展隱患整改,上報隱患整改方案;第三方安全管理服務機構對企業的隱患整改情況進行復查,并將復查結果上報政府,直至隱患整改到位。
通過引入第三方安全隱患閉環管理服務,對江蘇某科技公司開展隱患排查工作,促進危化品企業建立事故隱患排查治理的長效機制,有效預防事故的發生。企業構成三級重大危險源,涉及重點監管工藝為氯化、氧化,涉及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為氫氣、液氯等,主要從事氯化鐵、氯化亞鐵、稀鹽酸、硫酸亞鐵、聚合硫酸鐵。通過現場隱患排查與資料文件審查,開展企業安全管理制度、工藝安全、儀器儀表與電氣設備、違章作業與人員培訓教育、重大危險源等檢查與綜合審核,檢查組共發現各類安全隱患60項,其中重大隱患與其相關問題9項,一般隱患51項。對排查的隱患數據進行分析,企業在工藝安全方面存在重大隱患,三氯化鐵操作規程,未明確開停車操作、應急操作等內容,違反了《化工和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單位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隱患判定標準(試行)》第十七條規定。重大隱患相關問題體現在電氣設備安全、儀表安全、工藝安全及安全應急管理四個方面。企業的一般隱患大多數集中在儀表安全、電氣設備安全、安全應急管理、安全培訓等方面。其中設備安全隱患31項,占比60%。電氣設備安全隱患19項,占比總隱患數量的31%。由于企業自身能力不足,安全管理人員與專業強的技術人員配備不足,存在較多未識別出的隱患,此次專業有的第三方機構排查出的隱患彌補了企業的不足,針對此次安全檢查發現的問題,企業積極整改。
從本次隱患排查的結果來看,企業安全管理水平有了較大提升,安全管理基礎不斷夯實,但在檢查過程中也發現存在企業安全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安全監管強度不一等問題。檢查還發現企業安全生產風險較為突出,原因與對策措施如下:
1)健全企業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安全生產責任制全崗位覆蓋;檢查中發現企業的規章制度不夠完善,存在停車等作業操作規程缺乏可操作性。電氣設備、儀表等臺賬記錄不健全,企業規章制度執行不到位的突出問題。
2)加強工藝管理與設備管理。加強爆炸危險區域內的電氣儀表設備安全排查,對“漏封、漏堵”的設備進行整改,全面消除隱患。完善自動化控制系統,提高本質安全水平。
3)完善專業隊伍,加強安全培訓教育與技術技能培訓教育。檢查中發現專職安全管理人員配備不足,人員培訓不到位。部分員工自身安全防護意識差,對安全隱患識別能力不足。需加強人員安全培訓教育與技術技能培訓教育,提升人員安全生產能力與隱患辨識能力。
安全隱患閉環管理模式的應用,有效解決了危化品企業加強危險源監管,提升隱患動態跟蹤與識別的能力。企業-政府-第三方專業機構參與的安全隱患閉環管理服務模式,不僅創新安全監管模式,還體現了安全監管的制約、參加、預防、反饋、保障的功能。即第三方專業機構安全隱患閉環管理服務加強了企業危險源監管,提升隱患動態跟蹤與識別能力,反饋政府監管企業隱患的信息來源,保障企業安全生產,有效預防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