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建森
(西安石油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5)
含蠟原油在長輸管道運輸過程中會不斷的結晶析出,并且會不斷的積聚在管壁處。一般情況下,我們選擇長輸管道是因為其經濟。為了符合經濟安全的原則,我們需要對蠟層厚度進行預測,以便指導管道實時運行得更加經濟和安全。析蠟造成的影響:一方面減小加熱費用;另一方面加劇輸送費用。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析蠟是不好的,需要得到一個最優解,讓析蠟有利于輸送原油,這里最關鍵的是能夠預測得到蠟層的厚度。一般來說,容易得到出站壓力與進站壓力,油品性質、壓降、溫度等運行參數,以及環境參數,所以需要找到一種方法,用這些數據就能得到管道的析蠟厚度。
原油的水力坡降和摩阻損失的關系式
dh=i(t)dl
(1)
(2)
管道穩定運行的軸向溫降關系:
K(x)πD(t-t0)dl=-Gc(t)dt+Ggi(t)dl
(3)
(4)
積分得到:
(5)
(6)
式中:dh為微元管道摩阻損失,m;dl為微元管道長度,m;i(t)為油流的水力坡降,m/m;T為dl微元管道處的油溫,℃;G為油品的質量流量,kg/s;ρ(t)為油品的密度,kg/m2;D為管道外直徑。
由列賓宗溫降公式[1,2]求出加熱站的出站溫度TR
TR=T0+b+(TZ-T0)ealR
(7)
a=KπD/(GCy)
(8)
式中:K為管道總傳熱系數,(W/(m2*℃))a,b為中間系數;D為管道直徑,m;i為水里坡降,m/m。
由此可以知道,進站溫度和其余的數據已知。上面方程的根,可以運用迭代法[1]求解。平均溫度計算方法如下:
(9)
總傳熱系數是一個由各種因素影響的變量,是影響長輸管道運輸過程中熱量損失最關鍵的因素。一般情況下,我們對鋼材的導熱進行忽略不計的處理,因為鋼鐵導熱系數很小,我們只考慮:①防腐層,②結蠟層,③內管壁,④外管壁這4個層面的導熱影響[3]。
(10)
式中:α1為油流至管內壁換熱系數,(W/(m2·℃));α2為管外壁至土壤的換熱系數,(W/(m2·℃));DW為管外壁直徑,(m);Dn為無蠟沉積時管內直徑,(m)。
如果進站溫度大于析蠟點,則析出的蠟晶體很少,在這里我們采取平均方法,認為結蠟層在管線中相同。如果進站溫度小于析蠟點,會析出大量的蠟晶體,在這里簡化認為管線運行溫度大于析蠟點之前都沒有結蠟,溫度小于析蠟點后的管線進行拉層厚度的計算。其中Z1,Z2為起點與該位置的高程差。計算流程如圖1。

圖1 結蠟原子度計算流程
一條長 151 km 的長輸管道,管道的直徑 720 mm,壁厚 8 mm,外敷 10 mm 的防腐層,管道埋深 1.5 m,土壤、防腐層和石蠟的導熱系數分別為1.2、0.17和 0.08 W (m·℃)。日輸量t,出站溫度 57 ℃,出站壓力 6.4 MPa,進站溫度 30.3 ℃,進站壓力 0.7 MPa。管道埋深處的溫度 2 ℃,沿程摩阻 554 m。通過計算得出平均結蠟厚度處在第 59 km 處后面管壁結蠟厚度為 3.9 mm。
選取以上數據,在相同入口溫度和輸量條件下,冬季管內溫降幅度較大,入口油溫為 38 ℃ 時,出口油溫為 28 ℃,低于析蠟溫度。在距離入口 59 km 處,管內溫度降到析蠟點以下,管壁有蠟析出,隨輸送距離的增加,沿線蠟沉積層厚度逐漸增厚。如圖2。

圖2 冬季管道含蠟曲線
由圖2可知,在冬季,管道運輸一段時間之后,隨著蠟晶的不斷堆積,在大約 60 km 處,開始結蠟。原因是油流溫度大于析蠟點,但60 km 之后油流溫度降至析蠟點,開始出現析蠟;位置越后,堆積的蠟晶體越多,其蠟層厚度越大。而夏季管道中含蠟原油不會析出蠟晶體,其原因是:夏季氣溫不變且較高,土地溫度達到25℃以上;由于一般情況下都是埋地管道,而且出站原油也經過加熱處理,管道內部原油的溫度都大于該原油的析蠟溫度,此時原油不會大量析出蠟晶體,結蠟厚度可以忽略不計。在夏季運行時,可以忽略管道結蠟問題;當冬季來臨,需要加強管道的管理,應及時的管道清蠟、清管,以便管道安全運行以及運行得更加經濟。
本文建立了蠟沉積模型。考慮到隨管線運行,管道內部會出現蠟晶析出,造成管道有效截面的減小。若還是按照以前的管徑計算,誤差會很大,因此考慮實際情況。為了方便實際應用,只需要出站和進站壓力就可得到較為準確的管道內部蠟層厚度。計算了運行13、17、21、25 d后的析蠟厚度。析蠟厚度與真實情況較為符合,即:基本上從 59 km 開始處析蠟,且析蠟厚度較為準確,能夠指導平時清管時間的選擇。在此基礎上,對夏季和冬季管道結蠟情況進行了對比,對其出現不同情況的原因給出了合理的解釋,有助于平時管道管理以及更高效的管道運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