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堅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系統分析法等,對海口經濟學院龍獅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實踐成效、瓶頸問題進行了實證分析,為高校龍獅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探索性思路。結論:高校龍獅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采用課程設置多元化,教學與訓練形式多維化,競賽、表演、實踐一體化,校企合作、國際交流與職業發展融合的培養模式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成效。但也存在管理體系不完善,專業師資力量匱乏,生源結構地域差異性較大等瓶頸問題。建議:優化人才培養與管理體系,構建多維立體化教學體系,創建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拓展龍獅文化傳播路徑和專業人才就業空間,形成產學研一體化龍獅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龍獅;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管理體系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8-0036-05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investigation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modes, practical results and bottlenecks of top talents in Haikou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exploratory thoughts for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excellent specialty in universities.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top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raining mode of diversified curriculum,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forms, integrated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and practic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has achieved good practical result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bottlenecks such as im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lack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larg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e of students. Suggestions: Optimize th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build a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system,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platform, expand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ath and employment space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and form an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tegrated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for excellent specialty.
Key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top talent; profess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management system
海口經濟學院是海南省第一所獨立設置的民辦本科高校,在校師生23000余人,學校具有靈活的辦學機制和管理體制。海口經濟學院體育學院2009年龍獅運動隊至今多次獲得全國和世界各類龍獅錦標賽、爭霸賽、邀請賽金銀獎。2010年龍獅運動教學納入體育專業學生必修課程和公共體育選修課程,設置了龍獅專業方向,開設了多類型的龍獅運動俱樂部,建立了中國·東盟大學生文化周國際龍獅友誼賽展示平臺。舞龍舞獅在內容、技法和文化內涵上集武術、舞蹈、音樂、娛樂、喜慶、競技和健身于一體,賦予團結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涵,是一種傳承性和欣賞性極強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舞龍舞獅是海口經濟學院休閑體育專業核心課程,也是學校特色項目,其培養模式在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培養目標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海口經濟學院舞龍舞獅專業人才培養主要以海南為立足點,面向東南亞培養具有較高理論素養和國際視野的龍獅專業人才,系統掌握傳統龍獅文化理論知識和較高水平的龍獅運動技術技能,具有較強的龍獅文化傳承、傳播、創新能力及大型賽事組織與管理能力。
二、培養模式
(一)課程設置多元化
海口經濟學院舞龍舞獅核心課程分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基礎課程政治、英語、學校體育學、體育產業概論、體育賽事經營與管理、體育市場營銷、企業管理、運動生理學、運動人體解剖學,專業課程主要有舞龍舞獅運動概論、中國舞龍運動、南獅運動、北獅運動、國際舞龍舞獅競賽規則與裁判法、龍獅表演與競賽、舞龍舞獅創編等。
舞龍、舞獅運動是對動作技能、身體素質、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與鍛煉,是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橋梁,是激起民族的自強和自豪感的體育運動[1]。海口經濟學院采用公共體育課普修、選修,體育專業選修,體育專業專項必修,俱樂部教學,協會、團隊培訓,運動隊訓練等形式進行龍獅運動課程教學(表1)。分層次設置課程教學內容,利用專業水平較高學生進行校內外培訓指導。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參與國內外龍獅文化交流和競賽,豐富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海口經濟學院舞龍舞獅技術教學內容主要有傳統舞龍、競技舞龍(競速舞龍、障礙舞龍),傳統南獅,梅花樁,傳統蛇青,蟹青,蜈蚣青,北獅等。龍獅專項課程采用6個學期教學,總課時510學時,課時分配為每學期15周教學,每周6課時。體育專業學生采用必修、選修與專修相結合形式授課。公共體育課采用選修和普修形式教學,2課時/周,32課時/學期,可以任選1-2學期學習,合計2學分。各二級學院龍獅俱樂部教學授課時間是周一至周四晚上第9/10節課,20-40人/班,每學期組織1-2次龍獅競賽、表演、考評。校級龍獅運動隊采用周六、周日全天訓練,周一至周四晚上參與各俱樂部教學指導,校級比賽擔任教練和裁判工作,參與省內外及國內外競賽。
(二)教學與訓練形式多維化
海口經濟學院舞龍舞獅教學與訓練以“師徒制”“導師制”“班級制”“社團制”多維化龍獅專業人才培養模
式,采用“一導三”的形式進行教學,一個專業導師指導三個教學訓練團隊,以體育學院專項班學生指導各二級學院俱樂部、協會、團隊分層次教學,拓展人才培養路徑。通過國際龍獅錦標賽和龍獅文化學術交流進一步完善龍獅文化研究體系,拓展龍獅文化國際化傳播途徑。構建了“課堂教學+網絡課程+體育社團+課余訓練+運動競賽+服務社會”的課內外多維教學體系,使學生能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限制,靈活選用民族體育文化的學習方式和時間,通過多種方式提高龍獅運動學習效果。
(三)競賽、表演、實踐一體化
海口經濟學院建立了龍獅運動教學、競賽和科研等共生互促的發展機制,組建了龍獅運動教學、訓練、競
賽、科研、服務社會的團隊。舞龍舞獅是海口經濟學院大型文化活動的傳統表演項目,每年學校田徑運動會開幕式和海南省大型運動會及慶典活動,舞龍舞獅表演成為傳統必選項目,規模巨大,場面氣勢恢宏,表演效果極佳,極具文化影響力。學校不僅注重課堂教學、運動隊訓練和競賽,而且注重龍獅文化研究。構建了包含南獅、北獅、傳統舞龍、障礙舞龍、競速舞龍、龍獅運動健身操等在內的龍獅運動教學、競賽、訓練、表演內容體系。
依托若干國家、省級學科建設成果及民族體育教學、競賽、科研和服務社會成果,按照“以課堂教學為基本途徑,以體育專業先行先試、帶動非體育專業并行發展,最終實現民族體育教學全覆蓋”的改革思路,秉承動態發展、開放包容的課程內容觀念和以生為本、兼容并包的課程建設理念,將民族特色體育資源充分融入課程教育、文化體驗、社會實踐等環節,形成集教學、訓練、競賽、科研、服務社會、國內外交流于一體的龍獅運動人才培養大體系。
(四)校企合作、國際交流與職業發展融合
海口經濟學院依據傳統龍獅運動技術和表演套路形式創編了“龍獅運動健身操”,利用3D技術研發新型龍獅運動器材,實現龍獅文化產業化發展。與行業、企業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校企深度合作”共贏的利益驅動機制,建立質量高效的評估反饋機制。利用優勢資源,建立科研共享交流平臺,進一步提升教學研究綜合能力。學校以龍獅文化研究為主題組建了《海島體育旅游文化產業研究團隊》,以龍獅文化引領體育特色專業發展,與東盟地區龍獅協會團隊形成長期的合作互訪交流機制,龍獅專業畢業生不僅可以成為高水平龍獅專業教師,而且可以成為龍獅職業運動員、教練員,還可以進入龍獅培訓行業、影視表演行業、賽事管理行業及科研機構。
三、實踐成效
(一)提升了龍獅運動競技水平
龍獅文化的傳播,不僅是運動項目的推廣,而且是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廣、傳播和弘揚[2]。海口經濟學院的舞龍舞獅項目,經過多年的學科建設,在教學、科研、推廣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2018年11月,海口經濟學院舉辦了第十九屆海南國際旅游島歡樂節“中國·東盟大學生文化周”國際龍獅友誼賽。新加坡文揚龍獅總會、緬甸龍的傳人龍獅團、中華臺北文揚龍獅團、菲律賓明德文揚體育會、馬來西亞關丹建造行武術醒獅團、中國香港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中國澳門鴻威龍獅體育會、泰國江哈差哩龍獅團、中華臺北新北市竹園高中、中國湖南師范大學舞龍隊、中國南京理工大學舞龍隊、中國海南師范大學舞龍隊、中國海南海口經濟學院舞龍隊14支代表隊參賽。2019年5月,馬來西亞拉曼大學與海口經濟學院進行以“舞龍舞獅——武動乾坤”為主題的游學活動。
海口經濟學院龍獅運動隊參加全國龍獅錦標賽和國際龍獅錦標賽多次獲得金獎(表2-3),在海南省處于高水平行列(表4),多次承辦省級龍獅比賽和國際龍獅邀請賽,舉辦國際龍獅文化交流論壇。學校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國家建立了會員制合作單位。
(二)豐富了校園與社區體育文化
社團培訓與教學相結合,推廣傳統龍獅文化進中小學校園。以二級學院為單位建立“龍獅運動俱樂部”進行教學、訓練。龍獅專業學生在實習實踐過程中將龍獅運動推廣到中小學課堂教學和業余培訓之中,帶動周邊社區居民參與龍獅運動,達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三)拓展了龍獅文化傳播與產業化發展路徑
龍獅運動有規定套路和自選套路,伴隨變化多端的節奏,將力度、幅度、速度、靈敏、協調、耐力等各類運動特點揉合于舞龍的技巧之中,是一項技巧性強、負荷量大、持續時間長、鍛煉身體部位全面的集體項目[3]。2017年龍獅團隊通過設計和實踐演練,創編了多套具有實用性、推廣性、普及性的“龍獅運動健身操”。“龍獅運動健身操”依據龍獅文化內涵,融合傳統龍獅和現代體育舞蹈動作,結合古典與現代音樂,集觀賞性、娛樂性、健身性、參與性于一體進行創編,每套龍獅健身操共10節,演練時間約為5分鐘,運動強度中等,適用于中小學校園課間活動和社區群眾娛樂健身鍛煉。
獅頭和龍頭器材的制作十分講究,選料、纏篾、扎架到裱糊、彩繪、裝飾等十幾道工序,手工生產工序復雜,產品成本高,融合現代科技創新龍獅產品,更能適應市場需求。2017年學校成立了“龍獅文化產品研發中心”。采用3D圖像技術設計龍獅產品,利用3D打印一次性成型龍獅工藝品和龍獅運動產品。利用模具成型成批生產龍獅產品,解決龍獅產品純手工打造生產效率低的問題,降低產品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人工制作時間。讓學生參與龍獅產品外觀設計,使龍獅產品多元化,豐富龍獅文化內涵,擴大了市場供應空間,形成了系列龍獅文化產品供應鏈,實現龍獅文化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的產業化發展。
(四)彌補了體育課程對優秀文化傳承不力與學生
文化自信培養缺位的問題
高校體育課程大部分都處于以奧林匹克運動項目為中心的環境之中,缺乏以體育課堂為平臺對學生進行優秀民族文化傳承的意識和行為。多年以來,我國多數高校體育課程內容以源于西方的競技體育項目為主,學生接觸更多的是西方體育文化,而接受我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熏陶和影響的機會相對甚微,導致對本土優秀體育文化認識不到位,也導致文化自信不足。龍獅文化進入課堂,既增加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受眾和潛在的傳承主體,也使學生在習得運動技能的同時增強了對民族體育文化的認同,增進了學生的文化自豪感,提高了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自信,加強了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力量和效果。
大學生知識面廣,領悟能力強,對龍獅文化的內涵理解較好。長期以來,高校體育課程更多關注體質和運動技能等物質層面的教學作用,忽視品德陶冶、思想升華等精神層面的教育價值。龍獅人才培養體系積極踐行“課程思政”“以體育人”理念,通過增設集人文、娛樂、健身、育心于一體的教學內容,充分結合優秀傳統文化自信教育,有機銜接家國情懷培養和美麗鄉愁熏陶,使體育課程、體育教學的教育作用效果最大化。
(五)擴大了中華龍獅文化國際影響力
現代舞龍舞獅集娛樂、喜慶、競技、健身于一體,上升為規范化、科學化、競技化、國際化的發展。海口經濟學院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文化交流中,舞龍舞獅作為“重頭戲”發揮了積極的文化展示效果和宣傳效應。通過祥和喜氣、恢弘磅礴的氣勢及鮮明的民族特色,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口碑。在“一帶一路”沿線亞洲國家中產生了深厚影響。全國龍獅錦標賽、世界龍獅錦標賽等大型競技龍獅運動賽事的發展使龍獅運動走向世界,并在與各國交流和競賽的過程中提升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地位,擴大了國際影響力。
四、瓶頸問題
(一)管理體系不完善
海口經濟學院從龍獅運動隊組建、訓練、參賽、表演直至龍獅納入體育專業課程和公共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經過不斷探索,形成了比較系統的訓練競賽體制,學生競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參賽獲得了較好成績,在社會實踐表演中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力。但是,龍獅人才培養與管理體系不完善,缺少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學管理體系,教學內容注重技能教學,忽視了綜合理論知識和龍獅文化內涵教學,人才培養遠期目標和近期發展規劃不明晰,龍獅教學場地器材管理制度不健全,成本高,損耗大,資源浪費多。
(二)專業師資力量匱乏
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這是構建龍獅人才培養體系的關鍵問題。我們應該明確龍獅人才的培養目標,未來的發展規劃,具備什么樣的培養條件。然而,教學條件中的師資力量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條件,如果缺乏龍獅專業師資和教學團隊,難以培養龍獅專業人才。受現代體育競技運動的沖擊,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相對滯后。雖然我國部分高校開設了龍獅人才培養專業,但是,遠遠不能滿足龍獅專業師資人才需求。如果在中小學推廣和傳承龍獅文化,需要高校培養大批龍獅專業人才,才能滿足龍獅文化校園傳播與傳承的基本要求。
(三)生源結構地域差異性較大
龍獅運動專業基本技能要求較高,龍獅專業人才需要較長時間的系統化培養,才能達到專業化水準。由于地域習俗文化的差異性,部分地區對龍獅文化不甚了解,缺少龍獅運動氛圍。在普通高考招生體育專業測試中,中學生報考龍獅項目的學生較少,報考龍獅項目學生生源結構具有較大的地域差異性。同時,人們對龍獅專業人才培養缺少正確的認識,對未來的就業認知度低,導致龍獅專業學生報考率低,形成了長期以來的龍獅人才短缺問題。
五、培養策略
(一)優化人才培養與管理體系
舞龍舞獅具有民族性、表演性、娛樂性、審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等特點,深受學生喜愛,使其進入高校體育課堂,列為學生的選項學習內容是必然趨勢[4]。
龍獅專業人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轉變辦學理念,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耦合發展。教學、訓練、競賽、科研、表演一體化是構建龍獅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因素。優化龍獅運動教學管理制度、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材體系、考評體系,完善龍獅專業人才就業保障機制,使龍獅運動教學成為常態化和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多維立體化教學體系
學校宣傳部、教務處、學生處、團委聯合各學院領導安排落實教學課程設置和管理模式。高年級與低年級,體育專業與非體育專業學生形成教學與學習團體,高校、中小學、企業、社會聯合形成教學聯盟,普修課、必修課、選修課、專修課課程設置多樣化,課內外、校內外結合,形成多維立體化教學體系。采用引進、聯合培養的方式解決師資短缺問題。
(三)創建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拓展龍獅文化傳播路徑和專業人才就業空間
龍獅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產,高校開展龍獅運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勢在必行[5]。高校是中國龍獅運動最有力的推動者,將引領中國龍獅運動的發展方向[6]。高校大學生整體素質高,富于表演熱情和創新精神,能賦予古老的龍獅運動以時代的氣息。高校學生生源結構多元化,來自不同地區和民族的學生較多,多民族民俗文化交融,跨文化傳播具有獨特優勢。高校應注重多學科、跨學科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進行多元文化融合跨文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建龍獅文化國際交流平臺,定期舉辦國際龍獅文化交流與競賽,利用“龍獅運動健身操”的健身性、娛樂性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國際化傳播。
龍獅突出的表演、欣賞、娛樂等特性,決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7]。高校應構建人才聯盟,依據現代科技聲、光效應,創新龍獅文化產品。利用全媒體宣傳推廣,讓更多國內外人士了解中華龍獅文化的精神內涵。高校與企業聯合創建龍獅文化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展演產業鏈,實現龍獅文化產業化發展。
六、結束語
龍獅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校園龍獅文化傳承與傳播需要政策支持、領導重視、教師創新、學生熱愛、社會協同認可。高校應用型轉型背景下,應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完善教學與管理體制,形成產學研一體化龍獅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謝明川.舞龍獅運動與龍獅文化[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5,24(2):65-67.
[2]曲宗湖.學校民族傳統體育[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3]謝小龍,劉向輝,李傳武,等.中國高校龍獅運動的發展特點與未來走向[J].中國學校體育,2006(1):36-37.
[4]黃振鵬.高校開展龍獅運動的可行性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7(4):145-148.
[5]顧城.中國舞獅社會的特性和功能[J].體育文化導刊,2002(6):50-53.
[6]張黎平.芻議舞龍、舞獅在高校的發展前景[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6):113-115.
[7]顧城.發展高校龍獅運動對校園體育文化影響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7,21(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