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元 韓佳慧 劉盛余 楊迎春 徐成華 柳錦寶 葉芝祥


摘? 要:文章依托“工程教育認證”,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闡述了培養目標的制定依據、制定過程以及培養目標的合理性評價和修訂機制。依據學校人才培養定位、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畢業5年左右畢業生的職業發展現狀4個方面,建設的培養目標既具有專業特色,也體現工程教育認證內涵,能夠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也能夠為同類型高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指導價值。
關鍵詞:環境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合理性評價機制;修訂機制;“工程教育認證”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8-0077-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his study takes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elaborates the formulation basis, formulation process and the rational evaluation and revision mechanism of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 According to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ri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itsel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s,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atus of graduates who have graduated for about 5 years,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 is constructed. This educational objective not only ha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reflected the connot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which can train talents wh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n also provide guidance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s of the same type of universitie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educational objective; rational evaluation mechanism; revision mechanism;? ?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引言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當今社會對工程技術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工程領域對于綜合素質高和實踐能力強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愈加強烈[1-3]。“工程教育認證”是當前推動高校專業發展、提高學生質量的有效手段,其實質是促進高校提高教學質量、提高畢業生的培養質量以及滿足不斷提高的社會需求[4-6]。通過專業認證,能夠解決社會經濟技術需求與學生綜合能力之間不匹配的矛盾。四川省地處西南,教育資源薄弱,在此前提下,如何立足工程教育認證,實現環境工程專業的跨越式發展,對同類型地方高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7]。本文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就“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的建設與評價,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期為同類型高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建設提供指導價值。
一、本專業工程教育沿革
辦學以來,始終堅持以先進的教育理念,促進專業建設內涵的提升,2008年,借鑒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為突破口,實施了以專業建設為主線的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構建了CDIO工程教育課程體系,形成了以專業能力結構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2013年入選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構建了“強化應用,突出實踐,面向工程”的人才培養特色,實現了向“成果產出導向”的轉變。2014年,按照國際工程教育理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需求脫節、知識結構與能力目標不銜接的問題,建立了基于國際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養體系。2019年,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后,始終堅持以國際工程教育理念,不斷推進專業內涵及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
二、本專業特色培養目標構建
工程教育認證聚焦學生能力培養,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鼓勵高校結合區域實際需求,根據自己的辦學優勢和特色制定培養目標。基于上述理念,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立足四川及西南地區,依據學校人才培養定位、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畢業5年左右畢業生的職業發展現狀4個方面,廣泛調研畢業生職業發展現狀,聽取環境污染治理工程技術研發、環保設備設計與生產、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工程設計與施工等領域包括環保企業、科研院所、環保產業協會在內的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制定了專業培養目標。并通過網絡網站、招生宣傳、工程實踐、入學教育、學習研討等渠道,對社會公眾、專業教師以及在校學生進行了公開與宣傳。
(一)培養目標制定依據
1. 符合學校辦學及人才培養定位
(1)從學校的學科發展定位看,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是以大氣學科和信息學科為重點,以學科交叉為特色,以工學、理學、管理學為主要學科門類,工、理、管、經、文、法、藝多學科協調融合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根據學校的學科發展定位,大氣學科是學校的重點建設學科,本專業建設正是面向環境污染治理,尤其面向大氣環境及大氣污染治理領域。此外,本專業還是四川省特色專業,依托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大氣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中-塞一帶一路實驗室,屬于學校重點發展專業。
(2)從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看,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立足四川,面向全國,服務行業,服務地方,致力于為國家培養具有健康心智體魄、良好人文素質、系統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本專業培養目標中,“具有寬廣國際視野、健康心智體魄……”與“掌握必要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遵守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長效的持續發展理念和進步意識”是與學校人才培養定位中“具有健康心智體魄、良好人文素質”是一致的;“具備污染控制與治理的工程技術研發、環保設備設計、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工程設計、施工及運維等方面的專業技能,具備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的能力,能夠對大氣、水污染治理等復雜環境工程問題,進行技術經濟可行性分析和工程設計,形成系統性的污染治理解決方案”是與學校人才培養定位中“系統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一致的;同時,本專業“面向環境污染治理,尤其在大氣環境及大氣污染治理領域,培養……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與學校“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符合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
2. 符合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定位
“十三五”以來,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策應“四川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戰略和區域環保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重點打造和培育“環境工程”專業特色,依托“高原大氣與環境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省變壓吸附氣體分離凈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氣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校企聯合污染防治實驗室”“校企聯合環境發展與研究中心”等學科平臺,逐漸探索實踐“能力導向、多元培養”工程實踐教育模式,從污染控制與治理工程技術研發、環保設備設計、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工程設計、施工及運維、工程經濟分析等角度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
依據本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定位,本專業學生畢業后5年后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身心素質,具有團隊協調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及項目管理能力,具備環境工程專業技能和工程實踐能力,能夠熟練運用環境工程專業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分析、識別、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畢業生具備本專業培養目標預期的能力和素質要求后,能勝任在政府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大中型企業環保部門、環境污染治理及咨詢相關企業、設計研究院所等獨立從事技術研發及咨詢,生產與管理,環境工程設計、施工及運維等方面工作,達到注冊環保工程師、注冊環評工程師、環境監理工程師水平,并成長為研發、技術骨干或高級管理人員,因此,本專業培養目標完全符合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定位。
3. 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環境工程專業是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于一體的新興綜合性學科,通過系統運用自然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經濟和管理知識,采用具體的工程、規劃和管理手段,解決環境問題、控制環境污染、保護環境與資源,使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當前,我國政府大力發展西部經濟以及地方經濟,由此引發的環境問題不斷滋生,環境保護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催生了對環保人才的大量需求。
與此同時,生態文明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十二五”堅決向污染宣戰,全力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持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十三五”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以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和期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李克強總理多次指出,要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促進綠色發展,下決心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把發展觀、執政觀、自然觀內在統一起來,融入到執政理念、發展理念中,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高度、實踐深度、推進力度前所未有。如此,亟需一大批精通環境工程業務的人才,實施環境綜合治理、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初步預測,我國政府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大中型企業環保部門、環境污染治理及咨詢相關企業、設計研究院所等每年需求環保人才約50萬人。新形勢下,我國環境問題呈現多元化、復雜化,對于環境工程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強調高質量的滿足現代化社會需求的應用型環境工程人才。
四川省是我國戰略發展后備基地,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近年來,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環保人才需求逐年增加,需要本專業培養“具備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通曉環境工程技術的基本原理,掌握專業技能及相關研究方法,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化視野,能夠在污染治理領域從事技術研發及咨詢、生產與管理、環境工程設計、施工及運維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4. 畢業生主要就業領域、優勢與發展預期
為客觀分析本專業畢業生預期取得的成就,提供培養目標的制定依據,本專業對畢業5年左右的本科畢業生(2013、2014屆畢業生)去向及職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
根據表1給出的畢業生就業的主要行業類型,2013、2014屆畢業生中約70%的就業行業類型分布在技術研發與咨詢、生產管理、工程設計、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施工與運維等方面。因此,本專業培養目標中專業技能定義為“具備污染控制與治理的工程技術研發、環保設備設計、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工程設計、施工及運維等方面的專業技能”,服務領域與職業特征定義為“能夠從事技術研發及咨詢,生產與管理,環境工程設計、施工及運維等方面工作”。同時,調研了畢業生所在工作單位類型,統計結果顯示,畢業生主要分布在國有企業(20.0%)、民營企業(57.1%)、黨政機關(11.4%)、其它事業單位(11.4%)等,約30%的畢業生在50人以上規模的公司工作,畢業5年后約75%的畢業生已發生職位晉升,成為單位骨干及擔任研發、管理領導職務,具有較強的職業競爭力。因此,本專業培養目標中學生的職業競爭力方面確定為“研發、技術骨干或高級管理人員”。
(二)本專業制定的培養目標
本專業面向環境污染治理,尤其在大氣環境及大氣污染治理領域,培養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建設需要和國際人才市場需求,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清潔生產思想、社會責任感和工程職業道德、健康心智體魄、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寬廣國際視野;掌握系統的環境工程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具備工程設計、工程經濟分析、運維管理能力,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5年以后,畢業生能夠在政府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大中型企業環保部門、環境污染治理及咨詢相關企業、設計研究院所等獨立從事技術研發及咨詢,生產與管理,環境工程設計、施工及運維等方面工作,達到注冊環保工程師、注冊環評工程師、環境監理工程師水平,并成長為研發、技術骨干或高級管理人員。
三、本專業特色培養目標的合理性評價與修訂機制
建立了培養目標合理性評價機制,分別從外部評價(包括對畢業5年左右的畢業生跟蹤調查,同行專家、企業專家、用人單位評價等)和內部評價(包括校內專家評價、任課教師評價、在校生對畢業5年后職業期許問卷)兩方面對培養目標的合理性進行定期評價;建立了依據評價結果進行培養目標修訂的機制,根據合理性評價結果對培養目標進行修訂。在培養目標評價與修訂過程中,邀請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充分吸納專家建議或意見,使培養目標更加符合用人單位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1)評價與修訂周期:四年。
(2)總責任人:專業負責人。
(3)組織機構:培養方案修訂委員會。
(4)合理性評價方法:包括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兩種方式。
(5)評價流程:在院長/主管教學副院長組織下,專業負責人負責開展培養目標合理性評價。通過對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企業或行業技術發展需求進行調研,形成《環境工程人才需求報告》;由教務辦公室輔助實施評價,獲得培養目標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結果;最后通過對以上報告或評價結果的分析,獲得培養目標合理性評價的結論,形成《培養目標合理性評價及分析報告》。詳細評價流程如圖1所示。
(6)培養目標修訂流程:培養方案修訂委員會根據合理性評價報告給出培養目標修訂意見,專業負責人負責落實修訂,形成初稿,經培養方案修訂委員會和學校相關部門審核形成可公開的培養目標。
四、結束語
工程教育認證以學生能力達成為中心,本專業基于此,從社會需求和學校定位出發,從培養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高度出發,制定特色鮮明的培養目標,顯然能夠提升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立足于工程教育的環境工程專業,必然能夠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在大氣環境及大氣污染治理領域的具備工程設計、工程經濟分析、運維管理能力,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郭俊元,劉盛余,羊依金,等.卓越環境工程師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J].教育現代化,2017,4(30):11-13.
[2]郭俊元,劉盛余,羊依金,等.卓越環境工程師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A].大學環境類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C].2017:320-326.
[3]何慧軍,廖雷,游少鴻,等.通過工程認證中“持續改進”的原則促進環境工程專業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9(47):108-111.
[4]楊統一,劉延鵬,陳芳艷,等.專業認證背景下高校環境工程培養方案的特色化構建——以江蘇科技大學為例[J].高師理科學刊,2018(38):86-88.
[5]金贊芳,金漫彤,周珊珊,等.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環境工程專業教學質量閉環控制體系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8(30):108-111.
[6]姜理英,陳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析[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256-260.
[7]楊俊,李強,謝云成.“雙萬計劃”背景下地方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建設的思考[J].云南化工,2019(46):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