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偉 董成立
摘? 要:堅持文化自信,在新形勢下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必然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科研誠信建設。當下我國的行業特色高校科研誠信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前提下,將思想道德建設和規章制度建設相結合,加快推進科研誠信信息化建設,打造科研誠信平臺,構建起與行業類院校實際情況相匹配的科研評價體系。
關鍵詞:大學文化建設;行業特色高校;科研誠信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8-0085-04
Abstract: We must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integrity while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univers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under new circumstances. Nowadays,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integrity of the industry-featured universities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re still exist various problems. We should uphold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is premise, we firstly combin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with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struction. Secondly, we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zation by building a platform of research integrity. With these efforts, we can build up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suits to the practicalities of the Industry University.
Keywords: univers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industry-feature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integrity
一、概述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起文化自信的概念。2016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講話中,他又進一步將文化自信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1]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真知灼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給高等院校尤其是行業類高校的大學文化建設與其他規章制度建設帶來巨大啟示。
誠如大家所知,1895年甲午海戰后,中國引入西方現代大學制度,成立了第一所現代大學北洋大學堂。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大學制度和中華文明相互交融,形成了以懿德為本、愛國為民、剛健進取、求真務實為內涵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文化特質。在當代,高等院校是國家建設人才的搖籃,是科技創新的橋頭堡,是社會變革的推動者,也是文化創造的智囊庫,肩負著推動國家建設和引領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因此,進一步推動大學文化建設,對于提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大學文化建設和高校科研誠信建設的辯證關系
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的重要條件。現代大學自成立之日起,就是科技創新的先行者,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個高校科技創新的領域和規模也呈現出爆炸式增長。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建立健全高校的科研誠信體系,為科技創新提供必要保障。因此,高等院校的科研誠信體系建設是大學建設尤其是大學文化建設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
(一)科研誠信體系建設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有機組
成部分和必然要求
高校的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引導鼓勵高等院校廣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要求提升誠信意識,恪守誠信規范,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保駕護航,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重要支撐。因此,從根本上講,科研誠信體系建設的宗旨和大學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別無二致。
但是,近年來屢見報端的科研學術不端行為,違背了科學家精神,破壞了學術生態,嚴重影響了大學文化建設進程,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科研學術不端行為滋生學術腐敗,造成了有限物質資源和學術資源的浪費。其二,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大學是神圣的學術殿堂,知識分子是國家民族的脊梁,科研學術不端行為極大損害了這一正面形象。其三,破壞公平公正原則,影響了科研人員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深耕學術、厚積薄發的信心和恒心。其四,科研學術不端行為急功近利的做法對追隨導師開展科研工作的青年學子產生了消極、負面的示范作用。綜上所述,高校的科研誠信體系建設迫在眉睫,它既是大學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與大學文化建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眾所周知,對于國家社會的發展,高等學校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它承擔著科學研究、培育人才和服務社會三大職能。科學合理的科研誠信體系能夠激發保護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推動科研工作有序開展,從而推進科技創新,提升高等學校的知名度。與此同時,科學研究又會推動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兩大職能的良性發展:一方面,科研是教學的底蘊和支撐,擁有較高科研水平的教師必然有著更高層次的學術素養,對學術前沿和理論動態的把握也更為深刻,在課堂上也較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地把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大學科研立足國家戰略,著力解決國家與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實際問題,改善民生,造福社會,能夠形成實實在在的社會效益,為國家創造財富。
這一切都會形成并增強高等院校的品牌效應,促進大學文化建設。伴隨著知識經濟、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在21世紀,文化軟實力成為競爭中的新焦點。占領文化制高點,促進大學文化建設的發展以及大學軟實力的提升又會對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形成反哺效應,在人力資源配備、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等方面發揮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形成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良性格局。
三、行業特色高校科研誠信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行業特色高校大多建立于建國初期,目的是加速實現工業化,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因此,行業特色高校的校名與行業領域密切相關,例如中國石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等。行業特色高校長期服務于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與領域,聚集了大批行業特色科技人才,積累了大量的行業特色科研知識。因此,對于行業特色高校來講,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建設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但是,由于各種原因,行業特色高校科研誠信建設還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問題和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行業特色高校還未形成系統的科研人文環境
我國的行業特色高校大都是為集中服務于某一特定行業、某一領域而設立的,因此,行業特色高校往往也是理工類高校。與綜合類高校和文科見長的高校相比,行業高校缺乏人文積淀,校園文化建設相對滯后,哲學社會科學的科研狀況也較為薄弱,很難爭取到高級別的科研項目、科研獎勵等學術資源,也難以吸引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和專家,更無法形成兼容并包、百花齊放的人文學術氛圍。由此可見,行業特色高校還未形成完整系統的科研人文環境,科研活動的單一性與大學文化建設的落后性嚴重制約了行業特色高校科研誠信建設的發展。
(二)對違背科研誠信的行為懲處不力
我們應該看到,絕大多數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品質是可以信賴的,但是科研群體中也存在著個別道德低劣、善于鉆營之人,熱衷于各種學術不端行為,諸如抄襲剽竊、偽造科研數據、濫用套取科研經費等等。在“放管服”的理念之下,上級主管部門出臺的管理政策和實施規范,其主要目的是宏觀指導,鼓勵因校制宜,并不涉及具體舉措。高等院校自身的學術規范委員會、紀律檢查委員會和科研管理部門對違反科研誠信行為的約束也往往流于形式,停留在上傳下達的層面,在查處學術不端行為時往往懷有不愿得罪人的心理,甚至在家丑不可外揚的傳統觀念下予以隱瞞、保護,懲處力度不足。
(三)高校內部各部門之間、各個行業特色高校之間缺乏推進科研誠信建設的聯動機制
不可否認,作為科研管理部門,高校科研處是與科研誠信體系建設關系最為密切的部門。但是,高校科研處在學校內部更多地是發揮為科研人員提供科研服務職能,本身不具備強有力的政策法規執行能力和約束能力。況且,科研行為發軔于科研項目申請,終結于成果轉化,其中的項目立項、科學數據獲取、成果撰寫發表、成果獲獎、成果轉化以及科研人員的考核晉升等諸多環節皆有可能發生學術不端行為,這不是高校內部某一個部門憑一己之力就能杜絕的。學術委員會、紀律檢查委員會、科研管理部門、人事部門、二級院系等部門各自為戰,很難扎實有效地推進科研誠信體系建設。與此同時,各行業類院校彼此之間地理位置相隔較遠,信息相對閉塞,缺乏信息公示平臺,各種學術不端行為難以公示于眾,接受學術界和社會的有力監督。
(四)科研評價體系不夠完善也是科研誠信建設的
絆腳石
目前,行業類高校的科研評價體系尚不夠健全,對科研教師科研水平的衡量和考核晉升的標準存在著一刀切的狀況。在實際操作中,往往以科研項目立項、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和獲取科研經費的多少作為評價標準。科學研究存在多樣化,對于基礎研究而言,學術論文是考量其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對于大多數的應用研究,更應該把解決行業領域內關鍵技術問題的實際貢獻以及為生產實踐帶來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實現產業化應用的實際效果作為評價標準。況且,不同學科的科研時間和進度也是不一樣的。當前科研評價中的“四唯”現象,尤其是SCI論文相關指標過度、扭曲使用現象,嚴重違背了科研規律和科學家精神。投機取巧的人獲取了利益,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坐冷板凳,堅守學術陣地,刻苦鉆研的科研人員反而受到不公平待遇。神圣的科研工作中滋生了價值扭曲、急功近利、浮夸浮躁等負面問題,這成為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和大學文化建設的絆腳石。
(五)高等院校的去行政化工作需待進一步加強
受官本位等歷史因素影響,我國高校的行政化問題積弊已久,嚴重束縛和制約著高校科研活動的創新能力,近些年來,高校中的官僚主義和行政化問題更是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不可否認,無論是主管部門與高校之間,還是在高校內部,行政部門往往掌握著更多分配學術資源的話語權。在大致相仿的學術水平下,擁有行政職務的申報人往往更容易獲取高級別的科研項目立項、科研成果獎勵和更多的科研經費資助。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帶有管理頭銜的行政人員進入專家組成為評審專家,他們有著豐富的管理經驗,但是不一定具備高超的學術水平。高校中還容易出現行政人員不熟悉業務卻插手業務的不合理現象,消磨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在以上各種因素和“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影響下,一些科研專家和學術骨干主動或被動進入行政管理崗位,從此奔波于行政性事務,無暇顧及科研和學術。其成果也往往是由團隊中的青年教師或者研究生代為完成,科研質量難以保證。囿于行業壁壘和特定學術領域等因素,其他科研機構或高校難以進入行業特色高校的學術圈子,所以行政化的消極影響也顯得更為嚴重。
四、行業特色高校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有效探索
有鑒于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當前行業類高校科研誠信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弊端,從實際出發,因校制宜,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努力建設與行業類高校相契合的科研誠信體系。
(一)堅持思想道德軟環境建設和規章制度剛性約
束相結合之路向
一直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就強調道德的絕對優先性。孔子就曾講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2]他要求學生以踐行道德為第一要義,尚有余力之時,再學習文化知識。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道德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3]由此可見,思想道德建設對于國家民族的穩定與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于高校文化建設尤其是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同樣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
在當下,行業類特色高校的科研誠信體系建設,首先必須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打造校園文化陣地,強化師德師風建設。一方面,提升大學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消滅當前某些科研教師以“純學術”為由排斥馬克思主義的現象。沒有道德操守、缺乏終極關懷的科學家,對于國家民族而言也是毫無意義甚至是極其危險的。另一方面發揮好導師言傳身教的示范效應,培養學生優秀的人格品質和端正的科研精神,營造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學術環境,形成風清氣正、誠實守信的學術生態。
其次,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內在倫理道德和外部規章制度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缺一不可的辯證關系。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前提之下,我們還必須依靠規章制度的強有力約束,根據行業標準和學校實際情況,建立健全預防和查處學術不端行為的規章制度體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對于違背科研誠信的行為進行嚴厲處罰,絕不姑息。2017年,經國務院批準,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給高校松綁減負,在去行政化方面做出了表率,并為各個高校提出了指導方針。這是各行業特色高校去行政化,構建推行科學化服務模式的新契機。依靠成熟完善的典章制度來管理,摒棄行政人員的監工式管理,把專家學者從繁瑣的行政化事務中解脫出來。這也是基于“放管服”理念,各行業類高校加強文化建設,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必然要求。
(二)建設行業內科研誠信平臺,打造科研誠信建設的聯動機制
當今已經是數字化、信息化時代,大數據技術已經成熟并助力各行各業的發展。加快科研誠信體系建設步伐,應該積極引入更為高效便捷的大數據技術,建設好、利用好大數據科研信息平臺,打造科研誠信建設的聯動機制,形成高校內部各部門之間和各個高校之間的合力。
首先,高校內部各部門之間,應利用大數據平臺形成學術委員會、紀律檢查委員會、審計部門、科研管理部門、人事部門、財務部門以及二級院系的有效銜接,做好信息共享和信息公開工作。設立校長網上信箱、廉政舉報信箱等便捷網絡平臺,加強廣大師生的校內監督,提高管理效率,保證信息通暢。
其次,高校之間、高校和主管部門之間也要積極利用大數據平臺,形成行業內、學界內的信息共享。把有關信息和數據及時接入數據共享平臺,暢通開放共享渠道,協力組建維護好學術不端行為庫、同行評議專家庫、科研項目庫和科研成果庫等各類數據庫。在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大背景之下,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遴選建設異地同行專家庫,有效杜絕“學術小圈子”和行政干預學術等不合理現象,保證項目評審和驗收工作的公平公正。利用信息化手段對科研項目與科研成果信息進行篩檢排查和比對,讓剽竊抄襲、偽造科研數據、違規使用經費、一題多報、一稿多投等行為無處可遁。違規者一經發現,即列入學術誠信人黑名單。將學術不端行為暴露在日光之下,讓缺乏學術誠信的科研人員成為學術界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三)構建與行業類院校實際情況相適應的科研評
價體系
其一,從長遠來看,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應堅持質量優先的原則,以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近年來,學界有識之士紛紛詬病評價中簡單量化、尤其是熱衷于追求SCI論文發表數量現象的弊端。“很多高校和科研工作者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期刊、高被引論文為終極目標”,“引發了SCI論文崇拜,背離了科學技術活動的本質追求,異化了學術初心”。[4]行業特色高校成立的初衷就是加速國民經濟發展,因此對其研究成果的評價絕不能滿足于論文數量的簡單疊加,而應以解決行業領域內關鍵技術問題的實際貢獻作為評價標準。
其二,根據行業類院校科研產出的特殊性、多樣性特點,對科研成果的評價也應遵循不同的標準。厘清各類學科應用研究、基礎研究、綜合研究等不同研究類型的特征,分門別類為其量身制定細分化的評價體系,取消“一刀切”的粗暴做法。例如,行業特色高校也要大力發展哲學社科科學,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其哲學社會科學類的研究成果,也應該予以積極引導、科學評價,充分調動起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科研熱情。我們應該認識到,所有貫通古今、融會中西的研究成果,都必須是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人民幸福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服務的。人文社科領域的一些文學類作品、歷史研究、哲學研究等成果,固然難以簡單量化,但是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同行專家評議,來判斷其是否處于學界前沿、是否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通過各級主管部門的肯定性批示,來判斷其是否回應了時代需求,能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其他學科也應遵循同樣的原則。
五、結束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解決人類問題和克服全球危機具有重要借鑒價值,我們必須堅持文化自信,大力推進大學文化建設,不斷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在當前我國行業類院校的科研誠信體系尚不完備的背景之下,我們應積極回應時代的需求,堅持思想道德建設和制度剛性約束相結合的路子,采用大數據技術,打造科研誠信體系建設的聯動機制,構建與行業類院校實際情況相契合的科研評價體系。這樣才能切實保護好踏踏實實做學問的科研人員,有效打擊投機取巧的科研失信行為,構建積極向好的學術生態。
參考文獻:
[1]人民網.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6-07-02].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02/c64093-28517655.html.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49.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4]曾建勛.破除“SCI至上”需要弘揚“同行評議”[J].數字圖書館論壇,2020,18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