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華
摘 要: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退化林面積逐漸擴大。據相關數據顯示,當前我國退化林的面積正呈4.8%的速度增加,因而急需對退化林進行修復。該文介紹了我國退化林基本現狀,分析了退化林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修復策略。
關鍵詞:退化林;形成原因;治理;修復
中圖分類號 S27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8-0067-02
退化林主要是由人類頻繁的活動與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現為林區覆蓋面積縮小。近幾年來,自然災害頻發,致使林區退化狀況加劇。森林作為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需要盡快對退化林進行修復,從而營造出良好的環境系統,增加森林覆蓋面積,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1 我國退化林基本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加,國家越來越重視林區的發展。根據有關部門調查的數據顯示,2010—2015年,我國林區退化的速度明顯增加,這樣不僅危害了生態環境,也對人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到2015年下半年,我國林區的退化速度逐漸降低,據2017年末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林區退化速度已降至4.8%,退化面積依舊較大。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2個方面,一是自然災害,占據80%;二是林區周圍住戶的環境保護意識較差,占據3%;其他為樹木自身以及城市建設等原因造成的。在此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林區的退化狀況具有地域性差異,部分地區較為嚴重,而沿海地區林木退化較少。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做好退化林治理與修復工作,改善生態環境。
2 退化林形成的原因
2.1 造林樹種選擇不合理 由于在選擇種植樹種時未考慮到當地的氣候、立地等條件,嚴重違背了適地適樹的造林原則,致使部分林分逐漸退化。比如,在退耕還林時所種植的楊樹防護林,因部分造林區域屬于坡耕地或是崗地,所以土壤的儲水能力較弱,并且土地貧瘠,無法滿足楊樹的生長需要,林木生長不良。另外,在幼林齡時期林木長勢一般,進入中林齡時期林木需要更多的水分與肥力,而土壤中水肥不足,林木開始生長衰弱,年均生長量下降,出現小老樹林與干頭樹林。
2.2 蛀干害蟲危害 由于人工防護林的種植樹種較為單一,且生長不良,抵抗性較差,致使蟲害問題增多,出現蔓延趨勢。近幾年來,我國人工種植的楊樹防護林中經常會出現蟲害,比如楊干象甲、青楊天牛以及黃斑星天牛等蛀干害蟲,其使得近熟楊樹林的生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防治困難。并且蛀干害蟲影響范圍較大,林木成片死亡,人工防護林出現帶斷網破,林木生長量逐漸減弱,部分林木死亡。
2.3 林木過分成熟,生長衰竭 當林木在自然成熟期時,其生理機能逐漸減弱,防護能力變差,需要進行更新采伐。但是林木采伐有限額,更新采伐工作會延后,導致林木過分成熟,生長衰竭,木心腐朽或風折,成為病蟲的棲息繁衍之地,極大地降低了林木經濟價值,防護作用較弱。
2.4 未及時進行撫育間伐,管理粗放 由于人工種植防護林的初植密度較大,隨著林木樹冠開始連接程度的增加,其生長能力及生態功能較弱。比如,楊樹作為速生樹種,其生長競爭較為激烈,木林之間互爭養分與水分。并且立地條件差,不能夠及時進行撫育間伐,致使林地衛生環境變差,蛀干害蟲影響加大,林木生長受到抑制,導致林木的整體質量開始退化。除此之外,受造林整地粗放、牲畜踐踏、栽植技術差、人為破壞以及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林木出現退化,最終使得我國植被覆蓋率大幅度降低。
3 退化林的治理修復策略
3.1 修復原則
3.1.1 尊重自然規律,實現科學修復 依照森林的類別及培育目標來選擇修復模式,并且培育方式符合當地自然環境條件,以此使林木能夠優質高效的成長,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2]。與此同時,還要按照退化程度及類型,先急后緩的方式來修復退化林。
3.1.2 因地制宜,依照樹的種類實施修復 對于適合喬木生長的區域,應當按照“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喬灌結合”的原則發展喬木植被。同時,科學的選擇修復方法,進行樹種更替,并明確初植密度;從配置上看,樹種要以混交、深根以及復層為主,選擇效益較好、生長穩定以及抗逆性強的樹種,并依照區域特征、樹種類型依照制定的年度修復計劃進行退化林的修復,從而改善修復林的生產功能與生態防護功能。
3.1.3 突出重點,逐步推進修復工作 開展林區退化修復作業時,要先選擇人工林進行修復,尤其是經過火災危害、有害生物的影響以及處于重要生態區位的人工林要優先修復。并且還要將生態保護和改善民生相結合,配置好生態與經濟兼顧的樹種,根據當地生態資源環境適當的加強生態保護力度,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3.1.4 依托科技,改善現有修復技術 在修復退化林問題上,有關人員應當學習并借鑒一些國外及國內其他地區的管理技術與經驗,推廣適用于當地的修復模式與技術,同時鼓勵各個地區要積極進行修復技術的研究與創新,從而提高退化林的修復技術水平。此外,還應依照法律規定進行林區修復,做好資源管理工作。
3.2 造林修復措施 首先,補植補造。若林分的郁閉度低于0.2,則屬于中度退化林分。對于此類退化林,應當在林間空地位置種植一些同種類的優良樹苗,并交由專人進行管理,做好林區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合理修剪枝條、除草,從而提高林區郁閉度。對于補植密度,要依照經營方向、林分年齡以及數量進行合理設定,確保補植后的林木保存率高于85%。其次,人工更新造林時應依照立地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更新改造工作,選擇適應能力較強的樹種,并依照相關修復技術準則進行選擇與修復。再次,采伐造林時要控制好采伐區域與類別,依照《森林法》,伐木單位及個人要擁有采伐許可證,并在規定的范圍及期限內進行采伐。同時,根據設計出的伐區作業進行限額采伐,采伐的方式為皆伐、擇伐與間伐[4]。
3.3 低效林的改造修復
3.3.1 撫育 對于改造對象是低效、病蟲危害以及經營不當等原因形成的退化林,撫育方法為調整林分的密度或是結構組成,做到間密留稀、留優去劣,利用透光伐方式進行撫育,以此提升林地的整體質量;同時,平整好造林地,清除樹根,進行深翻。有條件的狀況下可以施加有機肥與農家肥,從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樹木的生長環境;對林木生長空間進行調整,以此增加每棵樹木的營養吸收面積,利用生長伐進行撫育或育林擇伐。對于病蟲危害林,要將受害木與病源木清理徹底,進而改善樹木生長環境,恢復其健康發育狀態,利用衛生撫育或是育林擇伐方式完成改造修復。與此同時,還應通過修枝、割灌除草以等多種措施來加強樹木生態防護能力,促進林木更好的生長[5]。
3.3.2 病蟲害防治 對于改造對象為病蟲危害或是衰退過熟而形成的退化林,可以使用病蟲害防治辦法進行改造修復。為了提升改造修復質量,要將重除治改為重預防,將病蟲害防治歸入到退化林修復工作之中。具體做法如下:建立病蟲害檢測系統,做好趨勢預報工作,從而控制好森林病蟲害;加大植物檢疫力度與理論技術指導,進行技術創新,通過提高修復技術來改善生態系統。
4 結語
森林資源十分寶貴,隨著退化林大面積的增加,要做好林區退化修復工作,依照修復原則進行修復,采取補植補造、人工更新造林、采伐造林、撫育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措施進行林木修復,從而改善自然環境和森林的生態系統,促進生態系統良性運轉。
參考文獻
[1]陳雋情.關注退化林及中幼林養護 促進三北工程健康循環式發展[J].中國林業產業,2016(10):22-24.
[2]邢海福,晉勇.淺談壩上楊樹防護林死亡、退化林分更新措施[J].河北林業科技,2015(02):103-105.
[3]姚彥鋒.實施退化林分修復 推進生態建設發展[J].北京農業,2014(30):355.
[4]馬芳軍.談退化林的形成原因與修復對策[J].種子科技,2019,37(15):57,59.
[5]張榮.淺析退化林的形成原因與修復對策[J].農技服務,2017,34(12):98,8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