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務管理是高等職業院校經管財務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一門專業核心課程,這門課具有專業技能要求高、實踐能力強、學生素質要求能力高的特點,學習此門課學生可以在今后實習和工作中得到廣泛的運用,當前國內外各高職院校針對財務管理這門課程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措施,如案例教學法、頂崗實習法,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文章以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借鑒國內外先進教育經驗,從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地位和教學現狀出發,討論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教學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存在的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7-0140-04
Abstract: As a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to train excellent talents of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finance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skills,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high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is course, which can be widely applied in future practice and work. Although numerous foreign and domestic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taken various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for this course like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specific-job training method,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is paper, Dal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existing problems by referencing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advanced education experience. It starts from the statu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its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 as to propose suggestion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inancial Management Course; existing problems; suggestions
國務院2019年1月24日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職教二十條)已經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提出了頂層設計,高等職業學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為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體系及“課程思政”等教改思想,在國家大力支持職業教育改革,鼓勵高職教師創新教學方式的大背景下,我們財務管理課程改革課題組,理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立足對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改革教學工作中的探索總結,努力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促進高職院校課程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及學生對職業技能的學習興趣。
針對國家需要培養應用型人才、企業需要能做事的員工、學校需要有特色且實用的職業教育模式,學生需要合適優質的就業崗位,職業教育不接地氣的傳統的理論灌輸的教學模式迫切需要改進,發展現實職業教育財務管理教學呈現新的發展趨勢:第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進行財務管理這門課程的教學時,除了需要進行專業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還要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第二,學生學習財務管理這門課的目的是能運用到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去,而不是限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能完成考試就行。學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應以讓學生學會如何快速掌握崗位技能為核心,以學生畢業后工作為目的來轉變專業課的教學方式;第三,國家職教二十條指出,學校積極為企業提供所需的課程、師資等資源,企業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促進人力資源開發。這就意味著職業教育必須向開放教學、聯合辦學方向轉變;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也要積極轉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先同發展方式。
一、《財務管理》課程的地位
(一)《財務管理》課程在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經管財務專業中的地位
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目前開設四個專業分別為會計、財務管理、農業經濟管理和市場營銷專業,其中會計、財務管理和農業經濟管理三個專業開設了財務管理這門課,按照人才培養方案會計專業和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對于該門課的理論課學時為48學時,實踐學時為16學時;財務管理專業該門課的理論學時為64學時,實踐學時為32學時。其他非核心專業課課時一般為32學時和64學時,相較于其他專業課而言,財務管理這門課的課時占比相對比較大,由此可見,財務管理課程在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經管財會專業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財務管理》課程對于高職財會專業學生的重要性
高職學校培養學生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促進就業,根據對社會上經管專業人才的需求,大部分崗位對于學生需求的基本門檻都是本科學歷或是有相關3-5年的工作經驗,這兩條要求似乎成為了高職財會畢業生的痛點,致使學生在就業上處于劣勢。
很多高職院校為了便于學生就業開設了很多就業指導的課程與活動,但多數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局限于在新生入學之初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招生就業行政部門的非專業老師指導學生準備的入職推薦簡歷和組織面試培訓、校園招聘會等等方面,學生沒有個性化的專業就業指導。目前經管類專業面臨著一個專業劃分不明確的問題,各個專業開設的課程及課時基本差不多,專業同質而缺乏差異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內容了解不透徹。
為了讓高職財會專業畢業生在就業上能有所改觀,國家教育部也積極采取在高職院校實行1+X制度不僅要求學生的理論知識還要求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已達到企業需要什么人才高職院校就“生產”什么人才。與此同時,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也和其他職業高校一樣不斷鼓勵在校學生考取各種職業資格證書,用職業資格證書來證明學生的能力。其中,財會類學生最熱衷于考的證就是初級會計證,分析近幾年初級會計證的考綱,雖然涉及《財務管理》課程的內容較少,但是2018年試題內容反饋初級會計的考試增加了很多財務管理中有關資金時間價值的考題。其他職業資格例如中級會計證、注冊會計師,財務管理都是作為其中需要單獨考取的一科,可見學好財務管理對于考取各職業資格證有很重要的意義。
高職財會學生實習或工作的地點一般都是規模比較小的民營企業,這些企業相對于國企和外企來說,各個部門及職能并沒有明確的劃分,因此學生在這樣的企業工作不會只是重復的做一個工作而是需要身兼數職,例如學生在企業中不僅需要做會計的核算與記賬工作還要做項目投資決策,這就需要我們的學生不僅學會財務管理這門課的理論知識還需要會用財務管理這門課的理論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二、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教學占比大,實踐教學較少
目前,大部分高職教師還是沒有轉變在課堂上一味對學生灌輸財務管理的理論知識的模式,上課還是按照教材編寫順序,把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講一遍,部分教師能夠根據課本上的案例結合理論知識帶著學生簡單分析,幾乎沒有或很少有實踐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是遠遠不足以滿足學生能力培養的,學生雖然在課堂上堅持學會了理論知識,但是其并沒有真正理解學習該知識點的意義,不知道該知識點在以后工作中能解決什么問題。學生到工作崗位上總是發現自己學的東西和崗位需要的東西不匹配,高職院校學生的定位不是為國家發明創造什么,而是能盡快腳踏實地的在平凡的有專業能力要求的工作崗位上完成本職工作,高職學校需要改變課程的教學模式和內容,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讓企業需要的人才和學校培養的學生進行無縫對接。
(二)課堂教學內容枯燥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經與高職院校多位專業課教師探討,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講解經濟數學模型,學生理解難度大,結合高職學校招收學生的學情,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差、克服困難的決心較弱,所以一旦學習有難度的知識,學生就容易放棄、不想學,從而讓教學質量不夠理想。由于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很少結合實際生活工作中的實際案例,為了講理論知識而授課,致使學生沒法結合生活來理解有關知識,致使學生覺得所學知識沒用也不會用,變成了死讀書,部分毅力較差的學生由于沒有興趣,開始在課堂上混日子。同時,這樣的教學方式還給學生一個錯誤的誘導——學習該門課是為了通過期末考試和拿畢業證,但這并不是家長送孩子最初進校學習的目的和學生的終極目標。
(三)教師實踐少,不能結合企業崗位需求授課
大部分高職專業課教師在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后便通過事業單位的招考直接從高校進入高職院校教授專業課,大都不具備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經驗,僅以理論知識難以滿足以就業為導向職業教育對職業技能的多樣化需求。教師在學習財務管理這門課的時候,沒有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因此教師沒辦法設計課程的內容,讓學生領會財務管理這門課的精髓。學生學習財務管理這門課的目的是能運用到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去,而不是限于課本上的文字定義。學生學習應該學到的是思維而不是通過死記硬背記住知識點,死記硬背得到的效果是學習該門課的最高峰就是參加期末考試的時候,一個假期過去后,該門課是什么卻忘得干干凈凈。
(四)教師難以在有限的課時內充分地傳授知識
目前高職教育由于受到很多客觀條件的約束(如有限的課時、教學實訓條件落后等)多數專業課教師上課時只能顧及向學生灌輸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不能兼顧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技能的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卻被遺漏。有限的課時使得教師不得不平衡好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的課時分配,為了至少讓學生了解該門課是什么,教師只能壓縮實踐課課時,先保證理論知識完整的教給學生而忽略實踐課時,只講理論課,即使這樣安排課程,還是會出現課程理論知識教不完的現象,有的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能被迫對理論知識蜻蜓點水的過一遍。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會讓學生覺得要學習和記憶的內容過多,對學習產生恐懼心理,進而厭惡學習。
(五)考核以考試為主缺乏對專業技能的認定
目前考核該課程的方式以考核理論知識為主的試卷考核為主,考核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技能為輔,這往往給高職院校師生諸多誤導,認為只要考好了期末考試,這門課就是優秀,但考試優秀并不等于具備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術應用能力。
(六)高職《財務管理》課程各高職院校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
目前針對于財務管理課程的高職教材五花八門,并且教材的側重點有很大差異,各位上課的教師也會根據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進行有側重的講解,這就造成每一位教師教出的學生對財務管理知識點掌握差異較大。
三、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通過了解企業各個崗位的員工素養需求,在教學中教師不再僅僅追求講解課本上的知識點,還要注重學生性格等的有關培養,例如,作為一名財務人員,會遇到各種各樣性格、處事不一樣的同事和領導,在面對消費者的指責的時候需要具備抗壓能力,不能受不了委屈,所以教師可以在上課的過程中有意的把抗挫折能力融入情景劇本,讓學生習慣遇事不慌、冷靜地處理問題。
(二)加強崗位技能的培養
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應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一般來說,企業并不需要學生會多么高深的財務模型,會寫多么有價值的論文,企業實實在在就是希望自己的員工能有效高質量的完成工作任務即可,因此高職院校教師應該更多的注重學生如何用知識,而不是注重教各個高難度的財務模型的推導,讓學生大體了解財務模型是什么就行,更多的是應該告訴學生該財務模型應該如何使用,加強學生對各財務模型的案例教學,讓其深入領會模型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三)注重管理思維和財商的培養
對于管理類人才的培養,不能總是采用傳統的理論知識點的介紹,培養出一堆紙上談兵的管理者,應轉變培養思路,以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經濟管理思維為目標,讓學生學會思考且具備處理所從事崗位遇到的各種問題。任課教師在教授課程時,轉變原先以理論知識的教授為管理思維的培養,轉變原先“學校有限教學時間內傳播盡可能多的理論知識”的教學理念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經管類專業,學校不一定教會學生“全而泛”的知識,但是只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學生思考力的培養,這樣學生在后續的繼續學習中,可以沿用該學習方法在崗位上學習所需知識。雖然不少專家學者已對怎樣上財務管理課的問題做過諸多研究,但實際應用甚少且學生學習下來的效果并不特別理想,學生還是存在像學習歷史一樣的方式學習管理類的學科。通過教會學生管理思維,學生不再像學歷史一樣學管理,考試不再考的是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在學習及練習的過程中掌握實踐技能且能靈活運用,能有效制定處理各種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經濟管理思維為目標,讓學生學會思考且具備處理所從事崗位遇到的各種問題。另外通過結合生活和學生以后可能在工作崗位上遇到的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達到財商培養的目的。
(四)結合職業資格證考點來編排財務管理課程的重難點
鑒于財務管理是中級會計證、注冊會計師、注冊管理會計師的考試內容,教師在上課時,可以有意識的根據上述職業資格證的考綱來確定理論課的重難點,通過對課程的教學,學生可以自己輕松的準備考試并順利拿到相關職業資格證。
(五)采用“教練式”教學模式
教師將改變傳統的教師講為主的模式為學生主動學的模式,教師通過情景項目設計的方式,采用項目管理的模式,讓學生逐漸掌握技能和素養,培養學生的財務管理思維,讓學生主動想辦法解決遇到的問題而不是教師直接告訴他解決的方法,變“滿堂灌”式教學為“教練”式教學,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傳播課本上的知識,而是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理論的結論,實現學生真正的自主學習。
(六)校企合作,根據企業需求培養人才
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財務管理實踐課的內容篩選可以同企業共同完成,直面企業崗位需求,加強校企合作,學校積極為企業提供所需的課程、師資等資源,企業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促進人力資源開發。
(七)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課程的考核
按照既定計劃建立有效的考核機制,合理安排學生成績的考核比例,注重轉變考核學生是否記得財務管理這門課的知識點為考核學生的職業技能,例如在進行試卷考試時,減少只要記住就能回答的題目的比重,加大對學生思維能力及解決財務管理專業問題的崗位能力的考核,從考核上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
(八)引入藝術類學科教學方式
經濟管理類學科被正式列入科學學科標志是在1969年單獨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目前諾貝爾經濟學獎一直面臨著巨大的爭議,就是因為在設立這個獎項之前經濟管理類專業在西方國家是被列為藝術類而非科學類,而藝術和科學的最大區別就在于藝術沒有對錯,只要自己的觀點能被人接受就是好觀點,藝術類學科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而科學類的學科講究的是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經濟學獎的頒發,也常被質疑違背了諾貝爾遺囑中“對全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要求。因為,經濟學家的貢獻不見得名實相符,而獲獎最多的新古典主義學派,也不存在“處理金融災難的知識系統”。基于經濟管理類學科的歷史,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一些藝術課程的上課形式,不讓學生拘泥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運用藝術沒有對錯的理念教會學生在分析經濟現象的時候可以從多角度考慮,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創造方法,解決問題。
(九)通過情景模擬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教師可以在上課前讓學生想象自己是世界五百強企業的高層管理者,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遇到了瓶頸,因此需要來培訓學習,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回去更好地管理企業,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驗行業成功人士的感覺,從而激發其學習的興趣。
另外教師應該深入了解目前學生的興趣點和生活,盡量從學生的生活中找到能體現財務管理理論知識的地方,用學生最熟悉的場景講解枯燥的理論知識,一方面以生活中的例子增加學生情景教學的帶入感,促使學生思考如果真遇到情景里這樣的事情我該怎么辦,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轉變學生認為學習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和被老師逼著學的推動學習的模式,為由于想要解決問題而尋找方法最終主動學習的拉動式學習模式。
四、結束語
通過一年的財務管理課題的研究,結合就業及財務管理課程的特點等內容進行分析,提出了當代高職院校財務管理教學模式應該進行改革,課題組通過充分的調查、分析、研究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的建議,希望能夠為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質量的改革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張詠梅,王悅.財務管理教學研究文獻梳理及瓶頸突破[J].財會通訊,2018(10):35-37.
[2]趙燕,李艷.“分層漸進式”財務管理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視角[J].商業會計,2017(01):114-116.
[3]何瑛,戴逸馳,邵翠麗.財務管理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創新設計與應用[J].商業會計,2018(18):111-114.
[4]徐海燕.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翻轉+互動”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以“財務會計”課程為例[J].商業會計,2017(01):119-120.
[5]鄭海英.跨專業財務管理類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建設探討[J].商業會計,2020(08):112-115.
[6]林婉清,邵丹,楊惠,等.農民工心理健康研究現狀與趨勢——基于關鍵詞共詞矩陣的知識圖譜分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8,20(05):121-126.
[7]陳麗君.融入翻轉課堂理念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以財務管理課程為例[J].商業會計,2019(07):120-122.
基金項目:2020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高職財務管理課程開發與應用研究”(編號:2020J1061)
作者簡介:李犀珺(1990-),女,回族,云南大理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工商管理、財務管理及相關課程的教學及就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