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元偉
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在開展相關活動、建構革命傳統教育課程的過程中,應結合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從青少年關注的現實問題出發,將青少年在成長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與革命歷史的宏大敘事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喚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鳴,拉近青少年與革命傳統之間的心靈距離,激發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明確青少年的時代使命。我是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南師附中”)的一名歷史教師,在基于上述理念推進革命傳統教育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累積了一些經驗和教訓,在此與同行分享。
一、由學生困惑帶來的思索
對青少年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很多學校都探索出了很好的經驗,比如,組織青少年參觀革命紀念館,舉辦革命紀念日主題活動等,希望通過這些課堂之外的實踐活動,更好地喚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鳴。《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也指出,革命傳統教育的載體形式包括革命英雄人物及事跡、革命文物、遺址、紀念場館,以及重要紀念日及儀式等。南師附中每年也會開展相應的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其中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利用周末步行到革命紀念館進行參觀學習,如雨花臺革命烈士公墓、渡江戰役勝利紀念館等。參觀結束后,師生會在歷史課上分享參觀的感受。
一些同學的發言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其中一位同學是這樣說的:
“我們從小學到高中,基本上每年都會去這幾個地方進行學習和接受教育。我也覺得這些地方很神圣,革命烈士很了不起。但是,如果硬要我說參觀感受,我有點說不出來。好像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感受。我覺得這是一個挺嚴肅的話題,所以想誠懇地對待自己的內心,并不想編造一些想法來應付過去,所以我選擇說實話。”
這位同學的發言,似乎說出了很多同學的感受,大家開始交頭接耳地討論起來了。
緊接著另外一位同學也要求發言,他說因為這幾個紀念館自己也去過很多次,參觀的流程都差不多,每次都有講解人員講述革命先烈的事跡,講解結束后大家自由參觀。因為要交參觀感想的作業,他就用手機把講解詞錄了下來,并在課堂上播放出來,想知道同學們聽完這些講解詞的感受。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 · 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南京成為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據統計,在22年的國民黨統治時期,從全國各地被捕后押解到南京,在這里被殺害的愛國志士多達十萬之眾,如惲代英、鄧中夏等。可以說,雨花臺的每一塊山石都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鮮血,每一寸土地都埋葬著革命烈士的忠骨。新中國成立后,南京人民為緬懷先烈,在雨花臺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和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等,使這里成為人們瞻仰革命烈士的紀念地。”
分享完這段講解詞后,他進行了分析。他說自己聽完這些講解詞后,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受。他想問老師的是,是什么原因讓他對這樣嚴肅的革命事件沒有生發起特別的情感!我看到很多同學都在點頭,就知道這樣誠懇的發言說出了很多同學的心聲。
同學們這些真誠的發言,這種勇于自我探索的精神給了我很大觸動,也推動著我進一步思索革命傳統教育究竟怎樣做才能更好地走進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同學們談到了聽講解詞的無感,也促使我去反思革命傳統教育中亟待改進的地方。仔細分析這段講解詞,可以看出它基本上是從宏大敘事的角度來講解這段歷史。對于第一次來參觀的游人來說,需要這樣的主線知識來了解這段歷史的基本框架。但對于從小到大多次來到紀念館,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已經對這段歷史比較了解的同學們來說,這樣的參觀講解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了。他們需要的是更深入的細節,更多切身的感受,更多與自己真實生活的聯結。要讓同學們對革命者的感知不再是一個個抽象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真情實感的鮮活人物,革命精神才能和同學們的情感產生聯結,這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特別關鍵的環節。我注意到在講解詞中談到了惲代英、鄧中夏兩位革命烈士。于是我和同學們商量一起查資料,寫一段讓大家聽起來更有觸動的解說詞,下次的歷史課由同學們來講述雨花臺革命烈士的故事。
二、用真實的細節豐富革命歷史的宏大敘述
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我和同學們做了很多交流。同學們說,他們一方面覺得革命者的先進事跡很了不起,但同時又覺得革命者距離自己太過遙遠,沒法和他們產生共鳴。于是我們重點從人物的個性、愛好等細節方面出發,努力還原一個真實革命者的形象。為了能拉近和同學們的距離,在撰寫講解詞時,大家把重點放在了介紹鄧中夏的校園生活和業余愛好上,特別談及了他喜歡托爾斯泰的小說,最后形成了這樣一段講解詞:
“鄧中夏烈士出身于湖南宜章縣一個殷實的家庭。1917年,懷揣著文學夢的他考入了北京大學文學院。那時的他,喜歡杜甫的詩歌,也愛托爾斯泰的小說。如果舊時的中國沒有那么多的弊病,也許在北大的校園中就會多出一位文學青年,徜徉在湖光塔影間,過著悠悠歲月的生活,吟唱著那些他心愛的詩篇。然而,放眼周圍的世界,他看到教育成了那些有錢人才能享有的資格,他覺得這個社會出問題了。于是他走出校園,舉辦平民教育演講團,到貧苦人中去,傳播文化知識,喚起民眾覺醒。北大畢業后,他放棄了公費出國留學的名額,也拒絕了父親在政府里為他安排的待遇豐厚的工作,到艱苦的環境中投身于工人運動,尋找救中國的辦法。”
聽到這個介紹,大家的發言變得熱烈起來。一位同學分享說,原來鄧中夏烈士那么優秀,北京大學那么難考的學校他都能考上。還有一位同學說,沒想到鄧中夏烈士也喜歡托爾斯泰的小說,真想知道他是怎么看待安娜和沃倫斯基的感情的。這個發言讓大家都笑了起來,一下子就拉近了革命者與同學們的距離。列夫 · 托爾斯泰的《安娜 · 卡列尼娜》是高一學生的必讀書目,發現革命烈士和自己喜歡同一本書,這對同學們來說算是一個驚喜,革命烈士在他們心中不再是一個遙遠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鮮活形象了。有了這些鋪墊,我繼續問同學們,怎么看待鄧中夏烈士放棄自己的文學夢,投身到革命事業中的行為。之前勇于坦白自己沒有感想的同學舉手要求發言,他說了解了真實的鄧中夏烈士的經歷,突然覺得好感動。此時此刻,就特別想周末再去一次雨花臺,想在革命烈士的公墓面前多站一會兒,多想一會兒。
講完了鄧中夏,另外一個小組介紹惲代英烈士。在查找惲代英烈士事跡的過程中,他們發現我校校友顧衡烈士曾經聽過惲代英的演講,于是將兩位烈士放在一起介紹:
“和鄧中夏烈士一樣,讀書時期的惲代英也是一個勤奮好學的青年。出身于湖北官宦世家的他,從小接受舊式教育。面對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他開始廣泛涉獵新式書籍,了解世界形勢,走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他曾說:‘國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則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則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則唯靠我自己……惲代英烈士在自己的革命生涯中,做了很多宣傳革命思想的工作,其所創辦的《中國青年》雜志,影響了當時很多進步青年的思想,我校校友顧衡烈士就是其中之一。顧衡烈士出身于無錫教育世家,1923年8月到南京求學。1925年4月,在南京各界悼念孫中山先生逝世的大會上,顧衡第一次聽到了惲代英的革命演說。顧衡回憶說,惲代英發表演講時,雨下得很大。他任憑那傾盆大雨澆淋,一面抹掉雨水,一面演講不止。他以豐富的資料、生動的語言分析國際國內形勢,論述帝國主義侵略、壓迫中華民族的歷史。一直埋頭讀書的顧衡,第一次從惲代英的講演中,知道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勾結殘害中國的事實。他熱血沸騰,義憤填膺。也是從這次演講開始,顧衡烈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介紹鄧中夏、惲代英、顧衡烈士事跡的過程中,我引導同學們思考,是什么樣的理想信念支撐這些出身富裕家庭中的青年勇于就死。有同學舉手發言說,這些青年很多出身富裕,革命的動力顯然不是為了改善個人的處境,而是出于對社會和民族命運的擔憂。原來覺得理想信念是很空洞的事情,不過從這些烈士身上可以看出,有理想信念的人生是幸福的,幸福的人才不會害怕那些苦難。反思自己的生活,感覺自己的情緒受到了太多個人寵辱得失的影響。一次考試的不及格、競賽沒有獲獎、和同桌發生爭吵,這些都會成為煩惱的來源。可是,看看那些有理想信念的人,他們的信念可以抵御生活的瑣碎和苦難,不讓自己沉浸在個人情緒的紛擾中,而失去對這個世界的熱情。
同學們發言的深度有點超越了我的想象,也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傳統教育的力量所在。如果反思這個過程中我們所做的努力,那就是將革命的宏大敘事與烈士們的真實生活進行了聯結,為同學們去觸碰那些高尚的靈魂搭建了階梯,從年輕人理解年輕人的角度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而在問題的設計中,重點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對于人生的激勵作用。高中生正處于探尋人生道路的起步階段,對于未來他們有很多的憧憬,但也面臨著一些困惑。這些憧憬和困惑,是每一個時代的青年都不可避免的共同話題。了解革命烈士在選擇人生道路時的思考,有助于同學們走進革命者的內心世界,感受革命理想信念對于人格形塑產生的巨大力量。
三、對革命傳統教育的進一步思考
回望整個課程,我覺得最為關鍵的一環就是那兩位同學勇于表達自己真實的困惑,從而給整個課程的建構與發展帶來了轉機。試想一下,如果在那天的課上,同學們都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可能整個課程就不會有所突破,對大家的教育和影響自然有限。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同學們所表達出來的真實思考與困惑,是革命傳統教育課程改進和發展的寶貴資源,利用好這些資源可以極大地改進課程發展的生態,使學生由課程被動的接收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和創造者,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都可以得到提升,從而更好地發揮革命傳統教育對人生的激勵作用。因此,教師應該努力營造一個更加真實安全的學習環境,鼓勵同學們說真話,談真實的感受和困惑。就營造真實安全的學習環境而言,最為根本的還在于落實民主平等的師生觀。教師應該改變傳統權威指導者的形象,和學生一起成為探索新知的合作者。在師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勇于采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感受到他們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傳統以教師講述為主的課堂,課程都有固定的預設,課堂教學的走向也清晰明確,這雖然讓教師充滿了安全感,卻以犧牲學生的創造性和參與度為代價。教師要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適區,讓自己投身到真正以生為本的課堂,解放學生的大腦,肯定學生的勇氣和智慧。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關注青少年的真實生活,回應青少年的真實困惑,才能推進革命傳統教育獲得良性發展。
就課程本身的開發而言,革命傳統教育要有別于傳統歷史課所注重的對知識的講述,應該把重點放在對情感的激發和理性思考的推動上。那些能引發青少年強烈情感共鳴的生動細節就可以作為革命傳統教育的主要內容。通過還原豐富的歷史細節和講好動人的革命故事,同學們可以更好地返回歷史現場,以更近的距離感知革命者在時代大潮中所進行的人生選擇,從而對革命傳統產生積極的情感。有了情感激發作為鋪墊,教師就可以引導同學們做進一步的理性思考—是什么樣的理想信念讓革命者放棄個人的安危榮辱,投身到推動社會進步的浪潮之中?面對真實生活的困境,青少年又該從革命傳統中汲取怎樣的精神養料,才能更好地回應時代賦予他們的挑戰和責任,從而實現人生價值呢?當青少年對革命傳統的理解既有情感的溫度,又有理性的高度,革命傳統就會內化為青少年成長的精神動力,對于青少年解決自己的人生困境產生積極影響,從而達到鑄魂育人的作用。
就革命傳統精神內核的闡釋而言,革命傳統教育要和時代精神進行深度的融合。很多同學有一種感覺,我們今天所生活的和平時代,和革命年代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革命事跡雖然值得敬佩,但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感覺自己的生活距離革命者過于遙遠。因此,教師在進行課程精神內核的闡釋上,要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用青年學生能聽得懂、感興趣的時代主題來重新詮釋革命傳統的精神內核。和平時代雖然不需要像戰爭年代那樣流血犧牲,但每個時代都有自己需要應對的挑戰,每個青年也都有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在應對這些挑戰中,當代青年所需要的責任擔當、使命意識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精神內核是一脈相承的,當代青年在應對時代挑戰中的諸多努力也可以拓展革命傳統教育的精神邊界。不同時代青年的不同努力,共同繪就了美好的中國革命故事。這樣的革命故事不僅僅是刻在紀念碑上的英名,或是懸掛在紀念館內的照片,更為重要的是,一種叫作“革命精神”的東西鐫刻進了一代代青年的心底。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全人教育視域下高中全科閱讀課程的建構與實施”(課題批準號:B-a/2020/02/19 )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