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名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星星。當這些星星組合在一起,便是夜空里最絢麗的標志。教育要幫助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光芒,一個有創造活力的班級可以使這些單獨的點點星光聚成燦爛星火。”說到班里的學生,王穎老師的眼睛里閃著光芒。2017年,她取得教育學碩士學位,來到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中心小學任教。
如何引領學生提高自主性,構建一種多姿多彩的教育生活?王老師創設了內源于自我、引領自我成長的三個目標,即希望感、生長感、成就感。通過創生“希望感”,驅動學生自我發展內部動機;通過創建“生長感”,培育學生自我發展能力;通過創造“成就感”,提升學生自我發展效能。
一、創生“希望感”,驅動學生自我發展內部動機
“希望使人不滿足和不屈從于現實。我們要不斷挖掘資源、樹立目標、發現變化,從而給學生、家長、合作教師以希望。”帶著這樣的初衷,王老師的班主任生涯正式開始了。
1. 三方共議,達成發展共識
王老師將“星空”作為班級的主題,接著調查了學生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理想中的班級是什么樣,還不會寫字的學生用繪畫的形式呈現出來。
在第一次家長會上,她收集了家長對于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想法。其中,最高頻的詞匯是善良勇敢、獨立自主、快樂健康。因此,王老師將班級愿景提煉為“我們共同精彩地生活”“我們成長為自主的自己”。
2. 聚焦班級,確定發展目標
班級目標是班級的核心價值觀,引領著師生的成長。經過學生、家長、教師三方意見的匯總和討論,王老師將班級個體發展目標確定為目有世界、悅納自我、心有他人;集體發展目標確定為共建多姿多彩的教育生活;班級名稱確定為“星空實驗班”。
她和學生一起設計了班徽。班徽中孩子代表學生、大人代表教師和家長,追尋更廣闊世界的星光并找到自己的光芒需要師生共同的努力,中間的英文Astronomy—天文,表示探尋的起始(見圖1)。
隨著班級發展目標的確定,一個充滿希望的班級雛形建立起來了。學生們躍躍欲試,家長們也積極共建。
二、創建“生長感”,培育學生自我發展能力
“生長感”是持續“希望感”的動力源泉。如何在“貧瘠”的土壤里“種出有活力的生命”,王老師做了系統建構。
1. 從天文到人文,拓展世界
小學低、中年級段處于懷特海所說的浪漫階段,需要教師提供廣博、生動、直觀的學習資源,讓學生攝入豐富的知識營養。王老師將天文設為班本課程,針對不同年級設計了不同的項目,并以天文帶動人文,從大到小地認識我們所處的環境和社會,開發了“認識世界”班本課程(見表1),幫助學生建構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近四年的課程熏陶中,王老師讓學生的世界不再拘泥于方圓幾公里,對于環境、社會的認識都有了增長。在不同階段,王老師都鼓勵學生將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畫出來。值得一提的是,班級里小瑜暢的中英文原創繪本《我眼中的世界》作為全國30本童書代表之一在意大利博洛尼亞童書展上展出。
2. 從世界到自身,認識自我
“悅納自我”需要認識自我。人的成長除了向外認識世界,還需要向內探尋自己。為實現“悅納自我”的目標,王老師設計了長期的認識自我的項目式學習架構,幫助學生建構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
“悅納自我”需要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悅納自我”需要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挖掘自己的潛能。浩然和楊楊都是性格內斂的男孩,王老師常常和他們分享自己的故事,并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我。她幫他們把故事整理成小書,并召開“新書發布會”,“星空出版社”應運而生。這點燃了班級的創作熱情,一本本小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悅納自我”的目標在一次次活動和自我積極評價、互相積極評價中得以實現。大部分學生不僅認識到自己人格中的優點、長處,更明白了要接受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并在此基礎上,努力改進自己、完善自己。
3. 從自我到他人,共建班級
如何幫助學生去自我中心,建立個體與他人及集體的良好關系,王老師進行了以下實踐。
針對個體,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懷”。進入班級之后,映入眼簾的便是布滿37顆小星星與37個姓名的墻壁,這些名字被寫成童詩吟誦了出來:“俏皮可愛,楚楚動人(俏楚);力比石堅,文若海深(力文);氣宇軒昂,鵬飛展神(宇軒,鵬飛);日出東方,澤潤福恩(東澤)。”每聽到一個姓名,就有一份笑容。
班級特設“雪絨花使者”,為每一個學生舉辦生日會。生日前一個月,王老師便收集生日主角的照片以及同學、老師的賀卡,張貼在“我們都很喜歡你”的展板上,生日只有一天,展示卻持續一個月。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被關懷,并將關懷傳遞給他人。
成立小組,建立合作意識。王老師將小組合作滲透在班級的各項活動中。小組構成原則為組內異質、組間同質。一年級由教師引領著小組成員建立關系、學習合作方式。第一次分組以星座為名,開展小組間最美的合照POSE評比,再把一張張充滿創意的合照展示在班級櫥窗。就這樣,一顆顆散發自己獨特光芒的星星,組成了一個個與眾不同的溫暖星座。二年級起,王老師便放手給學生鍛煉的空間,每周由一個小組管理班級大小事務,人人都承擔班長的職責,再由一個小組組織學習活動,很多活動都沿襲下來變成傳統,比如,每天的課前三分鐘、每周一次的歷史讀書會。在一次次活動中,學生的合作精神、自主意識不斷得到強化。小組的活躍離不開有效的評價機制。“占領地圖版塊”的評價方式激勵了每個小組的積極性,每周綜合排名前三的小組可以在地圖上留下足跡。
共建班級,營造積極氛圍。班級共同目標的實現需要班級成員共同參與建設、共同建構關系。在教室里,王老師和學生共同書寫著每天的故事,并決定著故事的走向。一年級時,琪琪和同同鬧了矛盾,誰也不承認錯誤,王老師便啟動了“星空法庭”,用演的方式還原事情經過,一次矛盾調解便成了集體成長的契機。隨后,她將故事寫下來,發表在班級公眾號上,也由此引出了更多的“星空故事”。學生自發地組成創作隊,以班級故事為原型,共同創作了一本《小淘氣上學記》。
三、創造“成就感”,提升學生自我發展效能
成就感使得希望感和生長感持續與熱烈。王老師從“目標達成”成就感和“魅力展示”成就感兩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效能感。
1.“目標達成”成就感
自一年級起,王老師便帶領學生每天填寫目標本,自主安排一天的學習任務,每晚再回顧任務表進行簽收并反思,家長和教師也給予積極反饋。每逢長假,計劃表的制作與自我監控、評價是便成為王老師的重點作業之一,培養學生自主梳理假期的任務清單和作息時間,形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在班會課上,王老師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目標的實現情況,學會自我監控與評價,并作出及時調整。這個過程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也能讓學生享受到目標達成所帶來的成就感。
2.“魅力展示”成就感
幫助每個人搭建展示的平臺是班級里的“大事情”。一方面,王老師在班級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自然展示;另一方面,王老師主動挖掘每顆“星星”的閃光點。
一、二年級學生進行童詩創作、繪本創作、漫畫書創作;三、四年級學生進行童書創作、數學故事創作。一部分學生能寫能畫,一部分學生能歌善舞,還有一部分學生能演善逗,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精彩。基于學生的興趣與特長,王老師開設了很多活動,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展示的舞臺。
“星空課堂”“星空出版社”“星空專欄”“星空舞臺”“星空法庭”分別對應講、寫、畫、演、溝通等,讓每個學生在班級里都找到自己的舞臺,在成功體驗中切實體會到成就感,從而提升自我發展的效能感。
如果用一個字總結王老師帶班育人經驗就是“創”。“創”是師生共同創造,“創”是竭盡所能地為學生創造成長條件,“創”是有創造力地實現班級的目標。近四年的時間,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師生的共同創造讓王老師更加相信—鄉野之間或許沒有五彩斑斕的霓虹,卻因此能看到璀璨奪目的星空。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