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只要家長從小培養孩子四個意識,并注意時刻規范、糾正孩子的言行,孩子就能學會做人,做個善良的人、高尚的人、對社會和他人有用的人。
現如今,很多家長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教育孩子提高學習成績上,而忽視了對孩子良好品德的培養和教育,這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古語有云:“有才無德,其行不遠?!币粋€道德品行不良的孩子,不僅不會贏得周圍人的喜歡,甚至會走上歧途。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網上有很多因為言行失當被曝光、被追責的反面例子,不是激起眾怒,就是受到法律的制裁,究其原因,都是因為品行不端。品德教育要從小抓起,不僅如此,還要注重培養孩子以下四個方面的意識。
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
典型事例:媽媽每年都會帶小林回老家過春節,每到這時,小林總是以大城市的人自居,不僅嫌老家的土炕臟、住房簡陋、水的口感不好,還瞧不起媽媽的親戚,不是嘲笑他們的農村口音,就是瞧不起他們的穿衣打扮。有一次,表哥提出想看看小林新買的平板電腦,小林不僅一口拒絕,而且對表哥說:“有什么好看的,你的手這么黑,把我的平板電腦弄臟了怎么辦?我的平板電腦這么貴,你要是不小心摔壞了怎么辦?有本事自己買去?!?/p>
教育對策:家長要時刻教育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周圍的人,要讓孩子懂得,在這個世上有富人也有窮人,有熟悉的朋友也有陌生的路人。盡管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比如家庭環境、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等,但每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擁有同等的權利和尊嚴。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能出生在大城市,擁有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是一種幸運,應該珍惜和感恩,而不應該作為炫耀的資本,不能看不起比自己條件差的人。因為這些條件都是先天的,但人的努力是后天的,誰也不敢擔保一生衣食無憂,誰也不能阻止原來條件稍差的人后來居上。
具體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要讓孩子以溫和的態度和語氣去對待他人,特別是得到別人的幫助或服務的時候,要表示感謝。電信公司派人上門維修寬帶,家長要吩咐孩子給維修師傅倒水,修理好后讓孩子說聲“叔叔辛苦了”;在公園遇到撿拾垃圾的老人,正巧孩子手中有剛喝完的飲料瓶,家長要讓孩子把瓶子遞到老人手里,而不是面帶輕蔑地扔到地上。特別是在請求別人幫助時,態度要誠懇,不能強硬地命令別人,要讓孩子謹記“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的道理。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典型事例:疫情期間,社區工作人員在小區入口處為過往的居民測量體溫,隔幾天就去樓下小超市買東西的小剛,要么對社區工作人員視而不見,趁他們不注意飛快地跑進小區,要么對工作人員不耐煩地說:“測什么測,還有完沒完,我又沒發燒?!边€有一次,兩個工作人員一左一右攔住小剛,要求他配合工作測量體溫,小剛竟然說他現在正在發燒,因為親戚剛剛從疫區回來。工作人員嚇了一跳,反復測量了多次,確認小剛沒有發燒,細問究竟,才知道原來是一時興起的惡作劇。
教育對策:社會是由無數大大小小的規則組成的,大到全體社會成員必須遵守的各種社會規則,小到“如廁后請沖水”的公共衛生規定,都約束著人們的一言一行,甚至可以說是人們行為的底線。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提醒孩子時刻注意規則、遵守規定,是家長必須做的。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需要規則的,只有大家都遵守規則,相處才能更加和諧融洽。比如,家長和孩子一起外出時,如果發現孩子不遵守某些規則,一定要及時糾正和制止,并給孩子示范正確的做法;如果孩子因為趕時間或者粗心大意違反了規則,可以要求孩子下次提早出門,或大聲提醒孩子注意所處環境中需要遵守的規則、規定。與此同時,家長更要身先士卒,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典型事例:小銘從小學到初中成績一直很好,但總是習慣獨來獨往,不善于與同學相處,更不愿意與同學團結協作。每次上體育課或化學實驗課,需要兩人或多人一組協作共同完成任務時,小銘都仗著自己的成績好,以自我為中心,搶先完成自己需要完成的部分,然后以冷冷的表情看著其他同學孤軍奮戰,或者覺得自己已經做完了分內的事,轉而去干他認為重要的事情,導致跟他分在一組的同學很尷尬。一旦因為同學的原因沒有完成目標,或者成績落后于其他組,小銘還會毫不留情地指責對方。最后,再也沒有同學愿意和小銘分到一組,他卻還覺得是因為自己各方面能力太強,沒有同學能夠跟得上他的思路和節奏。
教育對策: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缺少玩伴,也缺乏和同齡人分享、協作的經驗。然而,合作意識恰恰是孩子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也是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長應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陣地,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孩子上幼兒園時,可以教孩子玩翻繩,和孩子一起拼拼圖,家長畫好畫后讓孩子涂顏色;孩子上小學時,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搭建樂高模型,由孩子擇菜、家長炒菜;孩子上初中后,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打籃球,和孩子組隊打電腦游戲,與孩子唱對唱歌曲等。
當然,家長不僅要花時間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件事,也要找到合適的機會鼓勵孩子和其他年齡相仿的孩子一起協作。比如,在公園的“兒童樂園”區域,鼓勵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讓孩子和鄰居的孩子一起報名參加“暑假快樂營地”;讓孩子參加學?;虬嗉壍淖闱蜿?,等等。
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典型事例:媽媽做完飯后發現自己放在茶幾上的手機屏幕碎了,于是問超超是不是剛才不小心碰掉造成的。超超開始時說不知道,后來拒不承認,還反誣是媽媽自己弄壞的。當時家里只有媽媽和他兩個人,而且媽媽做飯前接了同事打來的電話,那時手機還好好的。媽媽指責超超敢做不敢當,不敢承擔責任。超超不僅不知悔改,還反過來說媽媽蠻不講理、故意找茬兒。為了懲罰超超,媽媽一氣之下想讓超超用壓歲錢賠一個新手機,超超見狀開始了“一哭二鬧三上吊”……
教育對策:責任心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基礎。一個沒有責任心、凡事只知道推卸和逃避的孩子,將來很難獲得成功,甚至會失敗到沒有朋友。平時,家長要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每日任務”,比如,讓孩子自己上好鬧鐘,準時起床,讓孩子對屬于自己的時間負責;每晚臨睡前讓孩子負責檢查家中的防盜門是否鎖上、水電煤氣是否關好、窗戶是否關嚴,讓孩子懂得對家庭負責;在學習上,家長要教育孩子自己檢查作業,發現錯誤并改好,讓孩子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無論孩子在家里還是在外面犯了錯誤、闖了禍,哪怕是無心之失,家長都不要為孩子找各種借口和理由,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怨天尤人,而應該鼓勵孩子積極主動地去面對既成事實,勇敢地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只有不偏袒、不包庇,讓孩子為自己的言行負責,才能讓孩子學會擔當,更好地成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只有家長從小培養孩子以上四個意識,并注意時刻規范、糾正孩子的言行,孩子才能學會做人,做個善良的人、高尚的人、對社會和他人有用的人。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