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瑞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天然形成的,更不能上學后才開始重視,應該早在幼兒時期就逐步培養和養成。
很多小學低年級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現在的學生普遍比較聰明活潑,但同時個性也很強,經常出現學生不服從教師管教、當眾頂撞教師、在課堂上嘩眾取寵等現象,讓小學一二年級的教師感到很頭疼。面對教師的投訴,許多家長會說,孩子年紀小不懂事,等到了高年級,有了學習的緊迫感和危機感,這些小毛病自然會有所改善,甚至完全消失。可直到家長重視時才發現,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早已養成,積習難改,甚至出現性格和行為上的偏差。這個時候才開始檢討和反思,悔之晚矣。
其實,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天然形成的,更不能上學后才開始重視,應該早在幼兒時期就逐步培養和養成。由此可見,這絕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幼兒園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予以糾正,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不良習慣加以教育,共同為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牢固的基礎。
【教師篇】
遵守活動規則是基礎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上課吃零食、隨口亂接老師話茬兒、上課時想上廁所站起來就走……學生出現這些行為,往往是因為幼兒時期養成的不良習慣沒被教師及時糾正,導致上了小學后剎不住車,變本加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遵守活動規則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幼兒園教師應該在室內室外進行活動時為幼兒制定規則,讓幼兒知道課堂活動必須嚴肅認真地對待,在老師講故事時不插嘴,認真聽老師講,不隨意走動,在區域活動時要遵守區域活動規則,洗手、喝水時要排隊等。因為幼兒的年齡小、自控力差,當出現不遵守規則的行為時,教師應該在第一時間予以糾正。引導幼兒知道為什么要遵守活動規則,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特別是在幼兒第一次出現違反活動紀律的行為時,教師必須及時發現、及時糾正。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幼兒怎么做才是對的,也可以讓其他幼兒做出示范,把幼兒的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不讓其抱有“老師沒說我,我以后還可以這樣做”的僥幸心理。
舉手回答問題是保障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學生在學習中勤于思考、多動腦筋,凡事多問一個“為什么”,但這并不是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會的,需要多加鍛煉和培養。
面對老師的課堂提問,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學生遇到自己會的知識,急于表現,還沒等老師點名,就大聲說出答案,甚至站起來搶答。這樣看似表現積極,其實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不僅嚴重破壞了課堂紀律,而且剝奪了其他學生發言的機會,也讓教師的課堂教學陷入被動。
面對這種情況,幼兒園教師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也不能對幼兒的搶答全盤否定,而應該在先充分肯定幼兒思維活躍、反應迅速后,告訴幼兒,課堂不是只有一個人,提問題也不是只針對一個人。告訴幼兒要本著尊重老師、尊重其他小朋友的原則,舉手回答問題要等老師點名后,再站起來回答。這樣不僅是有禮貌、懂規矩的表現,而且在老師的允許、其他小朋友的注視下站起來大聲回答問題,會更加受到注目,也會起到榜樣作用。
學會用筆記錄是關鍵
很多學生到了小學三四年級,都無法記清楚老師留的作業,不是晚上寫作業時急急忙忙打電話問同學,就是讓家長打電話問老師。
幼兒園教師應該讓幼兒了解一些基本的記錄方法,讓幼兒把老師安排的任務畫下來,或者用幼兒自己能理解的符號記下來。因為年齡小,教師可以在家長群里將安排的任務發布出來,便于家長監督、落實;在日常活動中做記錄,如把自然角中動植物的生長過程觀察記錄下來,把對活動規則的理解和一些建議記錄下來,科學活動中讓幼兒把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記錄。尊重幼兒的記錄方式,鼓勵幼兒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同時鼓勵幼兒把自己記錄的內容與大家分享交流,學習同伴的記錄方式和技巧,不斷提高自己的記錄水平。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錄是促進幼兒學習和發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讓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就學會記錄老師提的要求和留的作業,不僅可以從小鍛煉孩子的記憶力、理解能力,也為日后孩子記課堂筆記、列提綱、總結知識重點等打下堅實的基礎。
【家長篇】
專注力不可或缺
很多上小學的孩子在課堂上總是坐不住,不停地東張西望,心不在焉,做作業的時候一會兒去廁所,一會兒摸摸這弄弄那。孩子缺乏專注力,說明家長在孩子幼兒時期缺乏必要的引導和管教。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學習習慣的養成,說不定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千萬不要讓手機、iPad、電腦等成為孩子的大玩具,特別是在孩子吃飯時、學習時、睡覺前,一定不要讓孩子沉迷于上述電子產品。即使正常使用,也應嚴格控制使用時間及次數,從每天的每一件日常小事做起,培養孩子做事專心致志的習慣。
在孩子學習、做作業時,家長不能旁若無人地玩游戲、看影視劇、聽音樂等,應該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或者看書看報、練習書法等。當孩子看到家長聚精會神地忙碌著,便會有樣學樣,變得更加認真專注。
自理能力是輔助
有的家長從小就為孩子包辦代替,幫孩子穿衣服、系鞋帶、背書包。孩子上了小學后,家長為孩子整理書包、收拾房間,甚至去教室幫孩子打掃衛生。這樣使孩子變得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完全喪失了自理能力。直到長大后,孩子因能力差頻遭同學恥笑,家長還覺得自理能力和學習習慣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只要學習成績好,自理能力根本就不叫事兒。
其實,自理能力對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具有輔助作用。無法為自己整理出干凈整潔環境的孩子,書桌上堆滿亂七八糟的雜物,根本無法專心學習;大事小情都靠家長代勞的孩子,連寫作業也必須家長幫忙才能完成;不會合理規劃自己的學習和休閑時間的孩子,學習效率自然很低……
鍛煉自理能力往小處說,是穿好衣服疊好被子,是學會干家務活,是擁有獨立出行的能力;往大處說,是向生活學習、在生活中學習。從小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能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自治,在學習中保持自制,為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助力。
成功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離不開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幼小銜接階段正是為孩子培養學習習慣打基礎的關鍵時期,幼兒園教師和家長要在幼兒園和家庭兩個不同的教育環境下,對孩子出現的不良習慣逐一糾正。與此同時,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不斷引導、反復訓練、鞏固加強,從而讓孩子受益終身。
(作者系甘肅省山丹縣清泉幼兒園教師)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