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婷
內容摘要:大學語文是高校的通識課,課程的核心要素是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信息時代,打造大學語文“金課”,建設高校一流課程是中國成為全球高等教育強國的必由之路。對實現華夏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金課” 語文 教師 學生 信息
隨著計算機大范圍的普及,信息對全球的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信息處理及傳播的速度以成倍的幾何級數的方式在增長。21世紀已經邁入了信息社會,人類的生活方式、生產形式、思維模式、教育與學習方式等等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今的教育不斷地被信息技術影響的同時,未來的教育也在不斷的重塑中。信息化的烙印已經深深地刻在了全球教育發展上。2018年4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教育信息化是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沒有信息化也就沒有現代化”。為此,我們需要完全明了,教育信息化不是可有可無,而是沒有不行,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是千秋萬代,利國利民的大計,是中華民族繁榮振興、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根基,對于促進人民全身心發展、提高全體人民的綜合素質,增強華夏民族創造活力、實現華夏民族的中國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金課”的深厚內涵
“金課”從理論上講,它并不是一個專業概念,學術用語,這個詞作為書面語最早出現在2018年8月教育部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一文中。[1]那么什么是“金課”?那么什么是“水課”呢?顧名思義“金”是有價值的,“水”是稀松平常,沒有含金量的,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對“水課”與“金課”進行了形象的闡釋,他認為“水課”就是不用心的、過時的課、技術含量低、沒有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課;“金課”是一流的課程,是高質量課程的統稱,“金課”可以歸結為 “兩性一度: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2]
高階性是指對學生知識的傳授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而是要融入教師對這門課程的深度理解,將課程的精髓內容傳授給學生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掌握運用所學去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繁雜問題,逐漸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所學能為其所用。
創新性是要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遇到問題從多個角度多想幾個為什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激發出學生的創造力。青年學生有朝氣有魄力,敢想敢做,教師做好引導工作的同時盡可能充分發掘學生的個人特點能力。
挑戰度是指教師授課不能挑肥揀瘦,投學生所好,只講學生很容易接受的知識點或與考試有關的教學內容;學生理解比較吃力的教學難點教師應當一并講授,俗語說得好,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大學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僅是收獲一個畢業證書,更多的是培養學生有勇于攀登一座座高峰信心,培養學生苦中作樂的精神,過份輕松、安逸容易使學生喪失進取心。
筆者認為評判一門課是“水課”還是“金課”,需要從三個角度來考量:首先,學校的教學內容、課程設計能提供給學生什么、含金量有多少、學生是否有所收獲。其次,教師是不是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去,這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評價指標,可能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來考量授課內容是“金課”,但是由于執教的老師備課不認真也可能會因此變成“水課”。最后,學生因素,高校學生上課大范圍睡覺、玩游戲已經不是什么罕見的現象了,教師使出全身解數來授課,學生還是呼呼大睡,喚起來一臉迷茫,玩游戲的仍舊無動于衷而且絲毫不覺愧疚,客觀公正的講,“水課”不能完全由教師負全責,我們需要給教師“正名”。在吳巖司長看來,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去除“清考”,就是希望教學活躍,使學生忙碌,高校管理嚴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三方面如果做到恰到好處,那么中國自然而然會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的強國。
二.三大類“金課”的建設
對于大學語文“金課”的建設,應遵循著三個基本原則來進行,它們分別是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評價標準。新的理念就是在建設時必須著重體現信息時代新的知識觀和學習觀;新的模式就是建設時必須實現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手段的有機融合;新的評價標準就是建設時必須具有差異化、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最終無論是哪種類型的“金課”,都是信息時代的“金課”。
(一)線下實體“金課”建設
線下的課是指課堂的面授課。當前的時代背景是“互聯網+”,00后的學生已經成為高校的主力軍,這一代人思想活躍,個性極強,看問題從不隨波逐流,目前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在信息技術大環境中進行,以前書本和教師是所有知識的來源,現在網絡上有動畫、文本、三維圖像、課件等參考資料,有自主學習意識的學生已經了解了與課程相關的信息知識,他們在課堂面授時還會隨身攜帶筆記本電腦、手機等隨時拍照、錄音,上網檢索,因此傳統的課堂必須進行改革。課堂教學是“金課”的主戰場。大學語文是高校所有專業的一門通識課,網絡上這些動畫等多種形式的參考資料的出現對于打造大學語文“金課”是非常有利的,當然只有在面授課堂上進行教育改革,才能真正進入到改革的實質,課堂不變,教育就不會發生改變,課堂是教育發展的核心地帶,由原來的以老師為主的“一言堂”教學模式改為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學生討論,小組合作的互助式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充分發表個人的想法、見解,大學語文不該是一味地讓學生記憶準確的答案,“金課”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教學內容也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而是根據學生特點引導學生強化思維訓練,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主要培養學生成為有發散思維能力、可以勇于提出質疑,有思考能力的時代新人。華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學作品更是浩如煙海,在面授課中以點帶面,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將課堂作為橋梁,帶領學生,走向民族的未來。
(二)線上虛擬“金課”建設
最近幾年,在“互聯網+”催生下,新媒體教育迅猛發展,微課、慕課(MOOC)是兩種有生命力、有前途的新型課,老師在線上網絡學習平臺建立大學語文數字化課程,可供學生隨時隨地進行網絡學習。網上教學資源充足,有教學輔導文本資源,在線測驗和學習考核、微課、三分屏等等,學生可以有效利用助學型多媒體課件,開展個別化自主學習。助學型課件操作起來簡易、方便,學生可以根據需要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同時教師開展線上直播課堂教學、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實時輔導答疑和非實時輔導答疑教學活動,來鞏固加深學生對大學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技術就是一把雙刃劍,線上課與實體面授有很大不同,線上課是在一個虛擬的網絡平臺上進行,它沒有封閉的物理空間。這種虛擬“課堂”的優勢就是不受時空限制,當學生有學習愿望時,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開始學習。當然它也存在缺點:一是缺少“面對面”的交流。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線上的學習資源之間沒有直接關聯,他們之間要通過互聯網和電腦這些媒介進行交流互動。線上學習對學生要求極高,學生必須有自律性。但每個人學習時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導致注意力不集中,這就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意志力和學習動力,才能保證學習的效果。
(三)線上線下混合“金課”建設
線上與線下授課同步進行,這種授課方式被稱之為混合課教學。例如翻轉課堂就屬于這種授課形式,它是教學時空和教學內容“雙縱向延伸”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倡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學生和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未來我們要大力推廣這種線上線下混合式的“金課”,充分應用線上線下對大學語文課程進行改革創新,探索線上大學語文的多種應用模式,打造適合培養需要和符合學生特點的“金課”。從字面上,我們可以把語文理解為語言和文字,或者說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它可以培養學生具有“能說會道,能言善辯,能寫擅文”的能力[3]。當今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精通專業知識的人才,更需要有一定交際能力的人,口語表達能力強的人,步入社會在同等情況下會有更好的競爭力。2020年末新冠病毒開始在全球流行開來,2020年上半年,眾多高校沒有如期開學,而是采用線上教學形式,2020年下半年疫情在中國得到有效控制,高校如約開學,部分高校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授課,2021年初由于國際疫情反撲到國內,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可能是常態化了。大學語文比較注重形象感受,是一門形象具體思維的學科,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學習內容,優化教學情境,營造比較濃厚的學習氛圍。邊實踐邊研討,力求把這類課程建設得更加完善。努力建設學習型校園,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
三.結語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開放教育必然是未來教育的總體趨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路徑就是“金課”建設。“金課”建設需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才能見其價值。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加快落實“互聯網+教育”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實現教育現代化,打造大學語文一流課程,仍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Z].教高函〔2018〕8號.
[2]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3]龔艷。劉亞律.當前《大學語文》課程存在的若干問題與對策[J].教育學術月刊,2009(3):104—105.
遼寧省現代遠程教育學會科研規劃立項課題“信息時代如何打造大學語文‘金課”項目編號2019XH-24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