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佳旭
內容摘要:本文從對教師設置議題的能力、組織文本的能力、教學方式的改變等三方面,做出具體解釋,希望能幫助教師厘清群文閱讀教學實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
關鍵詞: 群文閱讀教學 教師 教學能力
學術界所公認的群文閱讀早期代表文章是趙鏡中、吳敏的《從“教課文”到“教閱讀”》。文章中是這樣闡述的“學生的閱讀量開始增加,雖然教師還是習慣于單篇課文的教學,但隨著統整課程的概念推廣,教師也開始嘗試群文的閱讀教學活動,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1]正是基于群文閱讀教學對學生閱讀量的顯著提高,學術界對群文開始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隨著自上而下的課程推廣,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進行群文閱讀教學,在組織議題和選擇群文閱讀教學的文本上也有了較明確的標準,即制定相同議題、組織多文本進行閱讀教學。隨后,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目光放到群文閱讀教學上來。其中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的是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等學者的文章《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群文閱讀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2]三位學者對群文閱讀的概念進行了具體的闡述,標志著群文閱讀在理論上逐漸完善。在群文閱讀教學議題的選擇上,議題開放性更強,議題范圍有所擴大,這也為教師選擇文本提供了更多地可能,實踐上也會更加靈活更具有吸引力。在教學上,傳統教學由教師主導單方面的向學生傳授知識,在教學活力和引起學生興趣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教學效果也不盡人意。群文閱讀教學改變傳統的教授方式,從教師的“獨角戲”轉變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大合唱”,最大程度上引起學生的興趣,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數量和閱讀質量,但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劉大偉、蔣軍晶《群文閱讀教學: 概念、價值及實踐路徑》提出了群文閱讀教學的具體價值,即:一、實現課程標準閱讀量的目標;二、滿足現實生活閱讀的需求;三、改變部分教師的教學習性;四、提升學生的閱讀思辨力。群文閱讀教學對語文學科的價值極大,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關照中高考的現實需要,要求學生的閱讀既要有量的積累又要有質的提高,既要注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也要發展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更要補齊學生普遍在閱讀與寫作上存在的短板。群文閱讀教學改變學生的閱讀方式,化單篇精讀為多篇文章的精讀與泛讀,當代社會信息紛繁復雜,需要學生有能力分辯哪些信息哪些文章需要精讀,哪些需要泛讀,只有掌握這種能力,學生才不會被龐大的信息世界所迷惑,才有能力迅速準確地找出關鍵信息關鍵點。群文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理解、質疑和發現,通過一組文章的學習,學會辯證思維。面對復雜的信息,學會質疑、思考、總結,在求同與存異中,整合與判斷信息。群文閱讀教學也極大的改變了教學方式,在以往教學中以教授法為主,教師在課堂中占據主體地位是行為的主動者,而學生往往占據了次要地位是行為的被動者,而群文閱讀教學改變了這一模式,群文閱讀教學以議題的開放性和組織多文本為導向吸引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由學生占據課堂的主導,最大程度上吸引全體學生。在群文閱讀教學下,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不再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唱”完整場,但教師在課前進行的準備更多了,工作量更大了,對教師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挑戰。
群文閱讀教學引領語文教學由單文本閱讀走向多文本閱讀,議題開放性不斷增強,由教師獨唱轉變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大合唱。群文閱讀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終身閱讀。更有利于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然而,群文閱讀教學在一線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困難,與傳統閱讀教學相比較,教師在課堂上表現的更少了,但課前的準備更多了。傳統課堂發散性較差,而群文閱讀教學是多個體思維的碰撞,如何將學生思維的火花聚集在議題下進行討論,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往往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教師設置議題的能力要求更高
傳統的單篇教學,教師關注的重點是一個或幾個教參中明確提及的議題或主題,而群文閱讀的議題有時需要教師自主設計,這是以往傳統教學中教師較少涉及的部分。群文閱讀教學在組織議題方面有一點值得關注的地方,即議題應是開放性的并且是具有討論價值的,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之間研究討論的基礎。換言之,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的中心,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占據著絕對的指導地位。
在議題的選擇上,有以下幾種方法。以相同主題為議題,組合文章,比如說同為友情,但選擇不同的文本從不同方面對友情進行闡釋,幫助學生在對比閱讀中體會友情的多側面,豐富友情的含義與價值。以相同作者為議題,可以選取該作者不同時期的文章對比閱讀,如蘇軾可以以烏臺詩案為界,分別選取幾篇文章,在對比閱讀中感受蘇軾笑對挫折的樂觀曠達心境。以意象為議題,組織文本,深入分析意象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上已經有了以“意象”為議題的教學實踐。比如說,以“月”這個意象為議題,組織文本。選取不同作家的以月為主題的詩詞,在充分的閱讀后,組織學生討論月意象所代表的意蘊,思考詩人為何以月代思鄉之情,了解詩人對宇宙人生的哲學思考,通過這一組文章的學習,教師與學生共同總結和歸納月意象的內涵,使學生對月意象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徹。
二.對教師組織文本的能力要求更高
傳統的單篇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材內容固定,配套教學資源完善,很少有教師自行組織文本,進行對比歸納,而統編版新教材更側重于群文閱讀教學,內容上更靈活,對教師組織文本的能力有了更多的要求。在文本的選擇上,與組織議題一樣,有著一定的原則。多文本是指在有效地課堂時間下,兼顧效率和數量,教師圍繞議題盡可能多的為學生組織文本,注重文本間的聯系,最大程度的吸引學生到課堂討論中來。語文教學一線的名師蔣軍晶率先進行了群文閱讀教學實踐。在2010年,以《創世神話》為主線,他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閱讀了7篇文章,包含了一篇科普文章以及六篇東、西方不同國家的神話故事,在課堂上學生對文章內容展現出了驚人的興趣,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閱讀了7篇文章,并圍繞著蔣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停地思考,不斷的將7篇文章進行對比,求同存異,不斷的延伸思考,學生之間思維碰撞出新的問題。直到學生們交流討論出核心問題,即為什么創世神話會有這么多的相似點?學生們圍繞著這個新議題,展開了班級性的集體大討論,他們各抒己見,互相解答,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了這堂課中,帶來了樂趣,教會了學生如何思考,這樣的閱讀課堂在平常是少見的。
群文閱讀教學中,多文本的組合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選出同議題下的多篇文本,就對教師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不僅要著眼于傳統教學的單篇研究,更要著重研究其他文本,例如新媒體下的小視頻、學生喜愛的歌曲及歌詞、老照片、電影等,不必過于拘泥形式,只要是與議題相關且有助于課堂教學能引起討論的就可以組織到文本中。但在對這些文本進行組織時,也要注意各文本在一組文本中所占的比例,要考慮到文本間的聯系,且不偏離議題。
三.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有著更高的要求
相較于傳統單篇教學,群文閱讀教學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傳統單篇教學中,課堂是教師的主戰場,一節課成功與否主要系在教師身上,需要學生自主探究的部分較少,可能會出現教師“忘我”而學生游離在課堂之外的情況。教師如何重新進行教學定位,也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關鍵。群文閱讀教學促使教師轉變教學方式,由“獨角戲”轉變為“大合唱”,還課堂給學生。在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講授太多,不能提太多問題給學生,應該給學生留下充足的空間去閱讀去思考,只有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學生自主的閱讀、主動的思考、不斷的提問題,互相解答,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進而培養出良好的閱讀習慣。相較于傳統單篇教學課堂,群文閱讀教學更強調通過文章的學習,由教師引導找出文章約定俗成的文章主題,更注重每位學生的個體閱讀感受,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方法,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到閱讀帶給他們的快樂,而不是單單隨著教師的步伐而閱讀。學習不是單純的機械的接受,而是學生主動的與學習內容產生聯系的過程。通過群文閱讀教學,學生對一組文章進行學習,不斷的閱讀不斷的提出問題,不停歇的思考,積極的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在對比中歸納、總結,形成自身獨特的、個性化的閱讀方法。群文閱讀教學改變的并不只是外在閱讀材料的組織形式,而是通過對材料的處理方法,促使教師轉變教學方法進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真正的愛上閱讀,讓閱讀伴隨他們終生。
群文閱讀教學幫助語文教育走出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病,在繼承了傳統單篇教學的優點后,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最大程度的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了教學技能。但群文閱讀教學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組織文本方面,要求教師多閱讀、多思考,能夠有獨立組織群文閱讀文本的能力;在設置議題方面,要求教師多角度設置議題,議題可以是一個或者多個,但要注意議題的開放性和可議論性;在教師的教學方法上,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留更多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閱讀、愛上閱讀。教師的教學能力是群文閱讀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們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為群文閱讀教學探究新思路。
參考文獻
[1]趙鏡中.從“教課文”到“教閱讀”[J].小學語文教師,2010(5):16-18.
[2]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6).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