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嬌

網絡化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豐富多元,教師職業的權威感日益受到挑戰。“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好教了”,幾乎成了同行共識。同時,學生們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學壞容易學好難”,要想把脫韁的野馬拉到正路上來,不亞于費九牛二虎之力。于是,師生之間的沖突發生了:老師被頂撞了,被無視了,甚至被鄙視了,還有被辱罵的。“師道尊嚴”一敗涂地,“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教師難免怒發沖冠,一時火氣上頭,要么對學生嚴加斥責甚或肢體懲罰,要么叫家長來學校來當面告狀。由此引發更嚴重的沖突,也發生了許多不該發生的悲劇。有的是學生不能理解老師的好心而產生報復心理,傷害甚至殺害老師,有的是學生不能承受“委屈”一時沖動而選擇直接放棄年輕的生命。種種悲劇令人扼腕嘆息:大可不必如此!
種種現象令人反思。身為教師,教書、育人,責任重大,除了要有過硬的專業能力,更要有深厚的職業素養,才能及時正確地掌控師生沖突,不僅要保證未成年的學生不因情緒過激而走極端,也要保護自己不因“氣極了”而進一步受傷害。所以我們需要學習作為教師“不生氣”的智慧。
“不生氣”的境界是對學生、對自己不過分求全責備,遇到問題不激化矛盾,被學生“氣到”時不過分受不良情緒支配。掌握這種智慧,可以從“道”“法”“術”“器”四個方面入手。
道
“萬法心頭起”。教師的不生氣之“道”,在于提升對自己的認知。通過認知來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不生氣”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心理學中有個“空船效應”:一個人在湖面上劃著船,忽然附近來了一艘船,把你的船撞到了。如果來的是一艘空船,你必定不會生氣,只怪自己運氣不佳;但如果那艘船上有人,你很可能會發火,甚至會怒罵對方。它告訴我們,引起你生氣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這件事的看法。人在大部分情況下,并不是糟糕的狀態影響了心情,而是先有了糟糕的心情才導致了糟糕的狀態。
所以教師首先要從心靈層面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看待人、事、物的方式是否全面、深入,尤其是能否客觀地評價當下的自己。當然這一點當然很難,難就難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要不然,古希臘神廟門楣上的鐫刻也不會深深告誡人們“認識你自己”。
我們可能認識不到,很多時候觸發“怒氣”的開關,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內心壓力過大,或者過于焦慮而不自知。電影《一代宗師》借主人公之口說“習武”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其實一切成長都如此。見自己,正是一切因果的起點和基礎。自己如果沒有覺知,又怎么可能懂得天地之開闊深奧、運行有常因而開明豁達;又怎么能看見眾生之勞苦、生命本無不同因而心生悲憫。故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越是卓有建樹的人越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更不會借他人以發泄自己的不滿。作一個智慧的老師,首先要從剖析自己開始。我們對自己的工作心懷敬畏,知道我們值得被尊敬的部分,應是我們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干凈的靈魂。除此之外,我們也是肉體凡胎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種種局限性。所謂師道尊嚴不是“說一不二”的代名詞,往往內心舒卷自如的人處事,總能“四兩撥千斤”:云淡風輕時,“怒氣”自然無所從來。
法
“法”是法度,是行為的依據。教師不是萬能的,一個老師再有成就、再受人尊敬,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每一個有責任心的老師,出發點都是好的,都甘愿不計回報地付出,只愿學生能學好。怕就怕“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在這種心態下被頂撞,被無視,被欺騙的時候,教師會悲從中來,怒從心頭起,“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氣頭上批評學生時口不擇言難免過火,甚至怒而體罰學生。殊不知這么做,一不小心就可能觸犯了法律紅線:《教師法》《未成年兒童保護法》對此都有明確規定。哪怕出發點是好的,結果的惡劣也不會改變。可見,不及時掌控憤怒的情緒,后果很嚴重。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偶爾生氣是在所難免的,“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都有生氣的時候。但過于激動則會對彼此都造成很大的傷害。首先,你會毀了自己的健康。中醫里講“怒則傷肝”,而“肝主氣血”,每生完一場大氣,人必定會好幾天不舒服,頭暈胸悶沒胃口,甚至心慌氣短渾身乏力。這說明,你的身體已經受到傷害了。也可能身體當時并沒明顯不適,但傷害已在無形中發生。其次,你精心在學生面前樹立起來的形象會在怒容滿面那一刻瞬間崩塌,你會讓學生對你感到失望。火氣再大一點,發生不理智的事情,你就因一念之差徹底毀了教師的形象,更可能毀了自己的職業前途,到那時,悔之晚矣。
頭頂有法規“紅線”,心中有道德底線,當老師們時刻有自覺意識,能做到令行禁止,依“法”行事,堅決不碰“紅線”,不踩“底線”,理智時時“在線”,就不會輕易沖動過頭了。無論“紅線”,還是“底線”,本質上都是對師生權益的保護。
術
“術”是方法、技巧,包括情緒管理方法和正確的溝通技巧。
良好的溝通能力是不生氣的智慧法門。溝通不暢、不良溝通,只會激發更多怒氣,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悲劇皆可歸因于此。溝通也是一門學問,善于學習的教師完全可以掌握這門技能。《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堪稱溝通寶典,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最好的溝通有四個步驟:第一,客觀表述事實;第二,說出你的感受;第三,說明原因;第四,提出請求。對于常年跟“熊孩子”打交道的教師來說,掌握并應用這些技巧很有必要。
當然,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真有不得不生氣的事,又要避免發生更嚴重的后果,該怎么辦?不妨試試這幾個“知乎”高贊的情緒管理技巧。
1.什么都不要做,先倒數十下。2.保持深呼吸數秒,讓呼吸平靜下來。3.學會觀察自己的情緒,注意力高度集中,保持關注自己的呼吸,觀察身體不舒服的感覺,有助于快速恢復平靜。4.隨身帶一個鏡子,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掏出來看看自己的臉,很快會放松下來。5.放慢說話速度,給自己的理智表達爭取思考時間。
這些都是可以當下就改變情緒的方式。還有一種方法,即事后寫下讓自己憤怒的事,跟自己對話,仔細梳理事情發生的經過,剖析自己的感受,可以讓大腦越來越清醒理智。
器
所謂“器”,是借助外物轉移注意力,讓自己保持情緒穩定。比如,在要生氣的時候把目光轉向學生桌上可愛的玩偶、某本新鮮的課外讀物,或者多看看學生衣服上鮮妍的圖案、某個同學漂亮的發型、紅撲撲的臉蛋、格外干凈的著裝等等,總有一些細節讓你看到學生的優點,感受到平時沒注意到的美好的東西,心情就會柔軟起來。學生有年輕的、犯錯的資本,而我們的憤怒卻會讓年長的我們失去學識的、品德的優勢。別忘了讓美好時時填充心間,有愛心的老師活得才年輕。
許多老師喜歡在辦公桌上擺幾本書,放幾盆綠植,也是很好的解壓方法。還有家人的合影,旅游的照片、孩子的笑臉照等等。這么做非常有利于減壓,可以少生很多氣。
美好的環境也有助我們將憤怒及時剎車。生氣之前一刻,不妨把目光投向窗外,看陽光正好,看雨絲暢然,聽鳥鳴啁啾,“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一切都那么恰到好處,我們怎舍得讓自己辜負這美好的時刻呢?只要抬眼望向窗外,就可以讓心情另有依托了,豈不快哉。當然,走出封閉的空間,到走廊上、操場上去吹吹風,等怒氣隨風而逝再回教室也未為不可。讓自己從狹隘的情緒思維中掙脫出來,心境自然就開闊、柔軟了。
相信你變了,世界都會跟著你變。《老子》第78章告訴我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這些話告訴我們,不必非要硬碰硬兩敗俱傷,教育學生,要溫柔而有方向,柔軟而有力量。“愛”是教育的根本,以“柔”克剛,是不生氣的大智慧。
(作者單位:湖北省十堰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