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祖翠
內容摘要:王昌齡是盛唐著名詩人,他的七絕詩歌成就尤高。其詩歌理論著作《詩格》對文意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認為文意決定著詩歌的藝術水平。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評價王昌齡多意而多用之,多意在王昌齡的創作實踐特別是七絕詩歌中主要體現在:詩歌主旨模糊多義,令人測之無端,玩之不盡。同樣題材的詩歌呈現多樣化的主題,不同的立意構思,詩歌中的種種深情苦恨要借助多種意象層層渲染。
關鍵詞:王昌齡 七絕 多意 深情苦恨 意旨微茫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現存詩約181首,詩歌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在《唐才子傳》(卷二)中記載:“昌齡工詩,縝密而思清,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1]史料既然稱王昌齡為夫子,那他生前一定曾經廣收弟子,傳授詩歌創作方法,已有的《詩格》應為明證,學界愈來愈肯定王昌齡在詩學史上的地位,如李珍華、傅璇琮認為他的《詩格》“是一部盛唐時代有獨特見解的詩論,有許多真知灼見,它應該與殷璠的《河岳英靈集》同樣成為盛唐詩論的代表,而在古代文學理論史上占一席之地”[2]。在詩論中,王昌齡認為“意”一首詩的重要構成元素。《論文意》第2則曰:“凡作詩之體,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3]他認為“意”決定著格,格高指詩歌的藝術層次高。“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王昌齡在《詩格》“起首入興體”評論曹子建詩句“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兩句,云“此詩格高,不極辭于怨曠,而意自彰”[4]這里的意指情感,另如王昌齡《詩格》“十七勢”:“景入理勢者,詩一向言意,則不清及無味;一向言景,亦無味。事須景與意相兼始好。[5]這里論述中的意與理混用,理指詩歌中的哲理思想。王運熙認為“王昌齡的所謂意,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指詩人在創作過程中頭腦中涌現并逐步形成的思想感情、主旨和意象,表現出來,便成為作品的思想內容。另一層是指詩人的創作構思活動。這兩層意思緊密相關,但又有區別。他說‘意是格、‘意好言真時的意,都指第一層意思;說‘攢天海于方寸等語時,便著重指構思活動了?!盵6]朱光潛先生說:“意是情感思想的合稱?!盵7]本文主要分析王昌齡的詩歌中的意,故取王運熙先生對意的第一層解釋。而前人對王昌齡詩歌的評價中亦多次提到意,如陸時雍《詩鏡總論》:“王昌齡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蓖醪g詩中的“多意”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
王昌齡七絕詩歌的主旨較復雜,具有多重含義,亦可以說模糊多意,在看似簡單、自然的外表下形成復雜多層次的藝術整體。《論文意》第2則的另一段言論:“古文格高,一句見意,則‘股肱良哉是也;其次兩句見意,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也;其次古詩,四句見意,則‘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是也?!贝颂帯耙痪湟娨狻?、“兩句見意”、“四句見意”主要是主張盡量早些呈現詩意,根據見意之早遲,討論與“格高”的關系??梢缘贸鲆韵陆Y論:盡量用精煉的詩句表現詩“意”,則一首詩中要盡可能容納更多詩“意”。正如沈德潛在詩評中也指出:“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不盡,謂之唐人騷語可。”(《唐詩別裁》)其中意旨微茫,即指詩歌隱藏多種涵義,主旨模糊不清。
王昌齡的兩首《從軍行》,前一首以“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的高調開頭,接下來兩句繼以“黃沙百成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以更高亢的調門,寫出戍邊戰士不破樓蘭誓不還家的英雄氣概。此詩既表達了戰士不滅敵人終不還的豪壯之情,又寫出了戰士思歸無望的凄楚之情,亦或兩種情感皆有?詩人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很難確定。后一首以“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詩的結構亦復如此,從出發時急迫的節奏到大勝的喜悅,感情調子一浪高過一浪。從表明上看,此詩歌是要表達守邊將士打敗敵軍的英雄豪情嗎?再細細品味,其詩用意至深,確實不容易揣測,也可以認為這首詩反映了將士之間的矛盾,主將將在日昏出發之際,前鋒夜戰,已經擒住大敵了,兩兩對照寫來,可以看出作者含蓄委婉的諷刺,可謂一將功成而萬骨枯啊。較唐人劉灣《出塞曲》“死是征人死,功是將軍功”,此詩要含蓄委婉許多。王昌齡的諸多七絕邊塞詩歌蘊含多重意義,讓讀者玩味無窮。
王昌齡的許多七絕宮怨詩同樣具有多種涵意?!洞簩m曲》“: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詩寫的是昨夜發生在宮苑中的一件十分平常事情。如果站在詩作者的角度來看,可以說詩人有意表現了君王濫施賞賜,耽于女色、荒淫誤國,詩的意義在于諷刺。但如果完全站宮中失寵嬪妃角度來揣摩,這首詩的主旨就會發生變化了,主要不再是諷刺皇帝荒淫誤國,而是對宮中怨女的同情與憐憫?;蛘呖梢哉f這首詩諷刺與同情俱有呢?又如《長信秋詞》組詩中的第五首:“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里不勝情?!币?、三句指失寵者,二、四句指得意者。在對比中,也許詩人在諷刺最高統治者的喜新厭舊,或許書寫人類社會不斷上演的榮辱得失,從來就是“只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后宮里一直在上演新舊更替的悲劇,君恩無常,寵辱無常,宮女們的一生都是悲劇的一生。
此外,亦可以說這些宮怨詩有作者自己的“寄托”,他在《詩格》中說過:作詩“皆須身在意中, 若詩中無身,即詩從何來?若不書身心,何以為詩?”王昌齡宮怨詩的創作是對詩歌理論的實踐。既書身心,又使“身在意中”。“身在意中”清楚地說明了詩歌里面有詩人個人情感因素包含在其中,可以說詩人借宮怨詩表現了仕途失意的不平。詩人不僅是寫宮女,而且把個人的身世、主觀的情思融入到創作之中。他才高運蹇、郁郁不得志的身世處境與宮女何其相似。詩人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寫宮怨的同時也在抒寫自己的怨。使得宮怨詩含義深雋,耐人尋味。
若把王昌齡、李白的宮怨詩進行比較,更能顯出其意旨微茫。如李白的《長信怨》中的宮女也是滿腔悲怨:“誰憐團扇妾,獨坐怨秋風”。但他喜歡在宮怨詩中通過宮女很直白地展現個人的情感,如《妾薄命》:“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當然,李白也有比較含蓄的,如《玉階怨》,詩人描繪出一個幽怨、孤獨的形象。但其詩總體風格是:意在言內。王昌齡宮怨詩是含蓄的,意味深長,意在言外;李白詩則傾向于直抒胸臆。明人敖英在《唐詩絕句類選》中曰:“胡元端謂李寫景入神,王言情造極。予謂宮怨之作,主于抒情,要在情景融合。二人各兼其妙,第太白意盡語中,王意含蓄而?!盵8]王詩正因為含蓄,才使得主旨微茫,具有多重涵義。
二.首首同調,一見一新
王昌齡詩論中的“多意”還表現在同樣題材的詩歌呈現多樣化的主題,不同的立意構思。清人范大士《歷代詩發》說:“龍標七絕,……首首同調,一見一新,非惟獨秀當時,抑已擅場千古。”
如邊塞組詩《從軍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兀那金閨萬里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場。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人依遠戊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這是一組反映邊塞軍旅生活的詩,從不同方面深刻地反映了邊塞軍士的生活與心靈。其一既寫征人懷鄉,又通過金閨寫出了思婦之情,其二主要寫征人思鄉之情,其三寫出了當時戰爭的慘烈,表現了詩人對將士們深切的同情之心,也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其四可以說是這組詩的轉折,表面上看是豪言壯語,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但結合全組來讀,實際上也寫出了戰士們的久戰之苦,歸期無望,更顯情感之悲切、憤激!其五贊揚了盛唐將士心頭高昂的報國熱情,那是回家無望,只能忘我地投入戰斗,或者說這一首詩就是暗諷統治者,這里指將帥。其六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表現他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豪邁氣概。其七通過山巒疊嶂、烽火遍布的邊塞景觀描寫邊塞生活地艱苦與危險,敘寫戍邊將士緊張忙碌的軍營生活。這組七絕樂府的立意構思是經過詩人精心錘煉過的,它們生動而真切地表達了戍邊將士的追求、歡樂、愁思和痛苦。
這組詩與李白的組詩對比亦可以看出王昌齡詩中的多意。如李白的組詩《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
六博爭雄好彩來,金盤一擲萬人開。丈夫賭命報天子,當斬胡頭衣錦回。
丈八蛇矛出隴西,彎弧拂箭白猿啼。破胡必要龍韜策,積甲應將熊耳齊。
月蝕西方破敵時,及瓜歸日應未遲。斬胡血變黃河水,梟首當懸白鵲旗。
這組詩的題旨就是送外甥鄭灌從軍,鼓勵他奮勇殺敵,為國建立功業。第一首鼓勵他樹立雄心壯志,報效祖國。第二首描寫邊境戰斗的壯麗圖景,第三首對勝利滿懷信心,鼓勵鄭灌勇敢殺敵。每首都是圍繞這一中心敘事或抒情。不像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有意從各角度描繪邊塞風光,展示邊將戍卒復雜的情感世界。
從以上詩可以看出李詩特點是不假雕琢,自然天成,而王昌齡詩都是經過精心的構思和安排,組詩中每一首的立意構思都不一樣,藝術技巧豐富多變。每一組詩中同類題材之間,幾乎沒有雷同之作。這正是王詩的“緒密”,即頭緒多,寄意深,結構復雜的原因。相對來說,李詩結構較單純,主題也比較明朗。
又如王昌齡送別組詩《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狐。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丹陽城東秋海深,丹陽城北楚云陰。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這兩首詩在名氣上有天壤之別,但從整體論,二首并優劣之分,二首都以具體意象結束,第一首為“一片冰心”,其二為“明月”,都是表明作者的心跡,可見王昌齡是一高潔之士。兩首詩的不同之處在:從視角上看,其一中有一個時間的變化:由夜而平明。其二,有空間的變化:從城東到城北,從高樓到寒江。從表現手法看,第一首詩以敘事為主,寫景與敘事、抒情融合為一。第二首先寫景,再抒情,情景交融、渾成自然的,兩首既表達了同樣的主題,又各具特色。七絕中有些非組詩卻是同樣題材的詩,如與《送魏二》同是別離詩的《盧溪別人》:
武陵溪口駐扁舟,溪水隨君向北流。行到荊門上三峽,莫將孤月對猿愁。
兩首詩俱是送別友人,送友所到之地不同,一個是蜀地,一個是楚地,但都通過江上之夜月,凄楚地猿啼來寫離別之情?!端臀憾分心┚洹俺盥犌逶硥衾镩L” 設想友人難以安眠,即便暫時入夢,兩岸猿啼也會一聲一聲地闖入夢境,使他擺不脫愁緒,末句借助想像,擴大了詩歌意境,讓詩更具有朦朧之美,顯得余音裊裊,更有助于表現惆悵地離別之情。而《盧溪別人》詩末句筆鋒一轉,由實景的描寫轉向虛境意愿的描寫,更顯別后深情,另辟蹊徑,別具風情。
總之,王昌齡的七絕無論是以組詩形式或非組詩,都能把同類題材的詩用不同的立意構思表現出來,做到首首同調,一見一新。
三.深情苦恨,襞積重重
王昌齡七絕中的多意常常表現為將深情苦恨重重堆積。明朝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有大段評論王昌齡的話語:“王龍標七言絕句自是唐人騷語。深情苦恨,襞積重重?!比缜耙稄能娦小菲湟粚懻魅怂紜D懷鄉,詩人選擇多種意象來體現這種情感?!胺榛鸪俏靼俪邩恰奔闯俏鞯母邩牵苏驹谶@里見到深夜之月,因此抒發思鄉懷人之意。“黃昏獨坐”,在《詩經》中,黃昏意象已經出現,且與懷人主題相關,如《王風·君子于役》和《陳風·東門之楊》明確在“日之夕矣”“昏”之時表達思念的情感。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用黃昏來表現思鄉懷歸之情,王粲的《從軍詩五首》其三“薄暮未安坻”中的薄暮也是黃昏時分。王詩中的“黃昏獨坐”寫出征人的思親懷人與孤獨。“海風秋”寫出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游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更吹羌笛關山月”中的“羌笛”意象,悲壯低沉、進一步渲染著詩的主題:思鄉情切。思歸懷人同樣也是月意象常見的意蘊。《關山月》原為漢樂府鼓樂“橫吹曲”中的曲目,系守邊戰士在馬上吹奏的軍樂,樂曲表現了征人思鄉報國的情感。詩歌前三句通過環境渲染氛圍,為抒情做充分的鋪墊,然后直接描寫征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征人思念親人、懷戀鄉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偏偏從對面著筆,從金閨萬里愁懷中反映出來。把征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又如絕句《送魏二》: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為離別之情渲染氛圍,凄凄風雨烘托依依惜別之情,“醉別”寫出借酒消愁的悲涼心情,情景交融。后兩句又對離別之情層層渲染,先是“憶君”,直接抒情,接著說距離遙遠,暗含兩人再次相見難,更襯離別之悲,又通過一輪孤月高照寫離情的不堪。接著寫兩岸的猿啼凄清,一聲一聲闖入夢境,讓他在夢中也擺不脫愁緒,末句的“長”字狀猿聲相當形象,用在此詩之末,更有余韻不絕之感。有《水經注·三峽》中描寫猿聲的意境:“時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王昌齡的詩歌,尤其是其七絕,確體現了他自己的創作主張:“凡屬文之人,常須作意。凝心天海之外,用思元氣之前,巧運言辭,精煉意魄?!保ā段溺R秘府論》南卷“論文意”)因王昌齡在詩歌創作中“巧運言辭,精煉意魄”,故“深情苦恨,襞積重重”。
王昌齡在詩論中對文意有自己獨到的看法,認為“意”決定著格,意高則詩歌的藝術層次高。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評價王昌齡多意而多用之,可見王昌齡詩中的確多意,王昌齡在創作實踐特別是七絕詩歌中,常常把詩歌主旨復雜化,呈現出模糊多義,且通過同樣題材的詩歌表達多樣化的主題,不同的立意構思,甚至借助多種意象來層層渲染深情苦恨。
參考文獻
[1]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258.
[2](李珍華、傅璇琮:《談王昌齡的〈詩格〉——一部有爭議的書》[J].《文學遺產》1988(6):97.
[3][4][5]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匯考》[M]鳳凰出版社2002:160,176,158.
[6王運熙:《王昌齡的詩歌理論》[J].《復旦學報》1989(5)24.
[7]《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二卷[C].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309.
[8]袁閭琨,鄭慶篤.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419.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7C0340).
(作者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